![]() 希臘雅典大學Evangelismos醫院神經外科的Christos Koutsarnakis等評估將髁后導靜脈作為該手術入路解剖標志的意義,結果發表在2021年12月的《World Neurosurgery》。 ——摘自文章章節 【Ref: Koutsarnakis C,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21 Dec 1;158:174-179. doi: 10.1016/j.wneu.2021.11.118.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乙狀竇后入路是處理橋腦小腦角區(CPA區)及其周圍病變的理想入路。該入路在皮膚切口、軟組織分離和骨窗大小等方面進行多次改良,目前已確定將骨窗的上外側界延伸至乙狀竇,而其下界缺乏確切的延伸解剖標志。髁后導靜脈(posterior condylar emissary vein,PCEV)與舌下神經管、枕骨髁突、乳突、枕骨大孔外側部和頸靜脈球的空間位置關系恒定,可作為后外側顱底入路理想的參考標志。希臘雅典大學Evangelismos醫院神經外科的Christos Koutsarnakis等評估將髁后導靜脈作為該手術入路解剖標志的意義,結果發表在2021年12月的《World Neurosurgery》。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PCEV恒定地出現在尸頭標本的兩側,87.5%患者在CT的左側可見,82.5%在右側。髁后管附近部分的PCEV與椎動脈之間的平均距離:尸頭標本測量值為8.4-8.6mm,CT掃描為9.2-9.3mm。在標準乙狀竇后入路的分離過程中,此距離安全有效,并且容易接近枕骨大孔(圖1、2、3)。 圖1. 尸頭解剖。A. 右側標準乙狀竇后入路。沿著上頸線切開并分離頸部淺層肌層,顯露星點(白色星狀)。深層肌肉位于切口的下部。注意二腹肌的后腹附著于二腹肌溝,可作為肌肉分離的外側界。B. 分離深部肌肉,顯示PCEV和枕下三角的內容物,虛線勾畫出開顱骨窗的范圍,用PCEV作為解剖標志,開顱骨窗可以延伸到枕骨大孔附近。插圖顯示在枕骨大孔附近PCEV和VA之間的空間關系。C. 乙狀竇后開顱骨窗的上界和外側界分別是橫竇和乙狀竇,而下界延伸到枕骨大孔附近,近似于PCEV的位置。Di. 髁后管用白色箭頭表示。Dii. 頸部和枕下肌肉的骨性附著。Diii. 用虛線勾畫出乙狀竇后開顱骨窗的范圍。FM:枕骨大孔;DG:二腹肌溝;MEV:乳突導靜脈;OC:枕骨髁突;PCC:髁后管;PCEV:髁后導靜脈;RCPM:頭后大直肌;RCPm:頭后小直肌;SO:上斜肌。 圖3. A. 1例43歲患者左側CPA區表皮樣腫瘤的術前MRI(正中矢狀面)。可見腫瘤的尾部延伸至枕骨大孔。B. 患者行左側乙狀竇后開顱的術中照片。常規分離軟組織后,可見PCEV。平行的虛線為上、下項線,星號為星點。外側界可見二腹肌溝以及內側的乳突導靜脈孔。插圖顯示,顯微鏡下的視圖,強調開顱骨窗的范圍。C. 左側尸頭解剖,類似患者術中的軟組織解剖。第一步顯示PCEV在枕下三角的相對位置(白色虛線勾畫)。第二步,去除枕下三角的肌肉,顯示被軟組織覆蓋的椎動脈。插圖顯示干顱骨的后面觀,乙狀竇后入路的所有骨性解剖標志。DG:二腹肌溝;EOP:枕外隆突;INL:下項線;IO:下斜肌;MEV:乳突導靜脈;MEVF:乳突導靜脈孔;OC:枕骨髁突;PCC:髁后管;PCEV:髁后導靜脈;RCPM:頭后大直肌;RCPm:頭后小直肌;SO:上斜肌;SNL:上頸線;VA:椎動脈。 研究結論 最后作者指出,髁后導靜脈(PCEV)是簡單、直觀、安全、有效的術中解剖標志;神經外科醫生可以將軟組織分離和骨性暴露向枕骨大孔區延伸,這可增加CPA區的可視性和操作性。 聲明:腦醫匯旗下神外資訊、神介資訊、神內資訊、腦醫咨詢、Ai Brain 所發表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腦醫匯及主辦方、原作者等相關權利人所有。 |
|
來自: 昵稱37942503 > 《左側乙狀竇后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