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以來,潮熱天氣增多,濕熱癥狀增加。濕熱是讓很多人痛恨又無可奈何的問題,渾身不舒服,對生活帶來較大困擾。 濕熱從病位區分,主要有4種:肝膽濕熱、脾胃濕熱、大腸濕熱、膀胱濕熱。 4種濕熱里,哪一種居于主要和關鍵地位?答案是“脾胃濕熱”。 脾是后天之本,居于中焦調度,與胃互表,主運化升清,濕熱襲脾胃,致功能失調,或脾胃內生濕熱,水谷反成濕滯,久則濕熱膠結,濕熱蘊結脾胃,脾失健運,胃失納降,進而引起全身濕熱的病理變化。濕+熱內蘊脾胃,臨床辨證有“四征、四難、四像、四病”等主要認識。 四征——脾胃濕熱常見和獨有的: 1、午后身體發熱,胸悶像有口氣吐不出,又困乏又懶動。 2、頭重如裹,特別愛出汗,汗液像油一樣發黏。 3、臉上容易長痘長斑,口臭難聞,舌頭莫名僵直麻木。 4、口渴不思飲,體內濕重,即使熱氣熏蒸也不想喝水。 四難——脾胃濕熱辨病調理困境: 1、升降失司,脾清陽不升,胃濁陰不降,氣血生化和水谷運轉無源、無序,壅滯生病。 2、中焦困阻,濕留氣滯,濕阻、食積、氣滯、痰結、火郁等扎堆出現,中焦實滯。 3、濕困熱壅,脾病多濕,胃病多熱,氣機失降,濕熱夾雜,增加了辨證難度。 4、病勢纏綿,濕與熱膠結之后,濕氣熱氣黏在一起,很難清理,增加了調理成本。 四象——脾胃濕熱臨床辨證常見的征候: 1、舌紅苔黃,舌頭紅,舌面有橫紋,且有一層黃膩的舌苔。 2、嘴巴苦,起床后感覺嘴里發苦,黏乎乎的感覺,刷牙也沒好轉。 3、大便黏膩,上廁所大便黏馬桶,總是沖不干凈。 4、胃口下降,吃一點就覺得飽了,有惡心想吐的感受。 四病——脾胃濕熱夾雜傳導引起的常見病癥: 1、濕阻中焦,影響運化,吃不進去,吃下去也不好消化,進食后食物向上反。 2、里急后重,影響大腸,使腸道傳化糟粕能力不足,拉肚子和肛門墜脹并存。 3、濕濁滲下,濕性重濁向下,裹住熱注入下焦,引起瘙癢、白帶過多等問題。 4、水濕停聚,全身陸續出現多處水腫,這是濕熱到處跑的杰作,久會成大病。 圍繞脾胃濕熱這個主要矛盾,中醫針對“四征、四難、四象、四病”,用不同治法,比如對付濕、熱兩邪,一定是先化解濕濁,熱邪沒有附著,后面就好辦了,形成化濕、燥濕、滲濕、勝濕等除濕之法。 所以,出現了化濕多種治法:芳香化濕有藿香、白蔻仁等;苦寒燥濕有黃連、黃芩等;利水滲濕有茯苓、澤瀉等;走竄勝濕有防風、羌活等。 但治濕熱用單個藥材是遠遠不夠的,要打“組合拳”,尤其是中焦脾胃濕熱,要除濕、散熱,要健脾、醒脾,更要顧護胃氣。 中醫應對脾胃濕熱的藥方有很多,有平胃散——直搗黃龍、五苓散——逐水除濕熱、六一散——清暑熱利濕、葛根芩連湯——解表清熱、四妙丸——健脾清熱利濕,等等。 有三個藥方是有名的脾胃濕熱“克星”,如同3把“鑰匙”,捅開化濕逐邪的鎖孔,打開導熱外散的大門,它們是溫膽湯、三仁湯、連樸飲。 這3把治脾胃濕熱的“鑰匙”,各有什么特色?異同點是什么?臨床該如何選用? ![]() 一、溫膽湯 該方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后來化裁收錄于《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是中醫“臨床十大名方”之一,最初是治膽寒引起虛煩不得眠,但被后世開發出大量用途,臨床使用范圍很廣。 溫膽湯由8味藥組成: 君藥是半夏、竹茹,組成化痰濕藥對,還可醒脾和胃,除煩止嘔。 臣藥是枳實、陳皮,理氣、健脾、下氣、消痞,調暢氣機。 佐藥是茯苓、升降,滲濕利水,溫中健脾,還可制竹茹之寒,增半夏和胃之力。 使藥是大棗、甘草,調和諸藥,護胃和中。 溫膽湯除脾胃濕熱,是先除濕后化熱,組方化濕不助熱,暢通中焦,共分三步:一是燥濕和滲濕同用,化痰濁和水濕,抓主要矛盾,且可拔除痰根;二是水濕得控,清熱降逆,用寒涼的竹茹,清臟腑郁熱,枳實引導竹茹走竄;三是調暢氣機,疏肝氣通膽氣,利膽間接促脾胃運化。 二、三仁湯 該方出自《溫病條辨》,是溫病著名方劑,由于開創了三焦分消的治法治則,對后世治療濕熱提供了重要思路,是濕熱經典名方,治濕熱必定繞不開此方。 三仁湯由8味藥組成: 君藥是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既體現了“三仁”的組合特色,又體現清肺(杏仁)、健脾(白蔻仁)、滲下(薏苡仁)的特點。 臣藥是半夏、厚樸,燥濕化痰、行氣除痞的著名藥對,助三仁祛濕,濕除熱消。 ![]() 佐藥是滑石、通草、竹葉,清熱利濕滲下,濕濁從小便排出,熱象緩解。 使藥是竹葉(兼),輕清調和,引藥入三焦。 三仁湯的“三焦分消”清除濕熱,上焦靠杏仁主打,開肺金調水道,中焦用白蔻仁、半夏、厚樸,芳香化濕、健脾燥濕,加快恢復脾胃運化,下焦用薏苡仁、通草、滑石清熱利濕。三路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尤其適用于濕溫初起,濕邪彌漫,氣機壅滯之時,對濕重于熱的證型見效更快。 三、連樸飲 該方出自《霍亂論》,在治濕熱方劑里名氣一般,但功能十分強大,全方7味藥組成: 君藥是黃連、厚樸,燥濕、化濕、清熱、行氣。 ![]() 臣藥是石菖蒲、半夏,芳香化濁、醒脾和胃。 佐藥是豆豉、梔子,瀉熱、除痞。 使藥是蘆根,防苦寒燥濕傷陰。 連樸飲對標的是中焦脾胃,以清熱藥為主,用辛開苦降之法,理氣化濁,同時生津護胃,適用于濕熱中阻、脾胃升降失司、郁熱化火。 溫膽湯、三仁湯、連樸飲,同為脾胃濕熱方劑,它們有何異同? 相同點:均可針對主要濕熱病位——脾胃,以清熱利濕為主要治法,都含有大量燥濕、利濕、理氣藥,如半夏、茯苓、蘆根、陳皮等,而且陰虛津虧和脾胃虛寒的情形不適用。 不同點主要有5個: 1、方劑特色:溫膽湯是“通才”,不同的加減化裁治不同病癥,三仁湯是“奇才”,創立了全新治法,連樸飲是“專才”,靶點就是脾胃中焦,需要辨證準確才見效。 2、偏重不同:溫膽湯更適用于脾胃濕熱并重之時,三仁湯是濕重于熱,連樸飲是熱重于濕。 3、兼證不同:三仁湯三焦分消,濕熱證都有作用,溫膽湯側重化痰,連樸飲可止嘔降逆。 4、祛濕熱途徑不同:溫膽湯化痰和胃、熱氣自降,三仁湯宣暢氣機,散熱邪,連樸飲邊祛濕邊散熱。 5、方劑來源不同:溫膽湯是內科雜病良方,三仁湯是溫病名方,連樸飲更多體現的是傷寒的思路。 總之,治脾胃濕熱,溫膽湯、三仁湯、連樸飲有不同的應用路徑、主治思路,都是建立在準確辨證基礎上,要遵醫囑服用,不可亂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