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 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釋 '韋編三絕'字面意思是'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斷開',形容讀書勤奮刻苦,反復研讀典籍。后用來比喻學習勤奮、治學嚴謹的精神。 核心寓意: - 勤奮治學:強調反復研讀、刻苦鉆研的學習態度 - 尊師重道:體現對古代經典的尊重和深入學習 出處 - 原始典故: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 歷史背景: 孔子晚年研讀《周易》,因反復翻閱導致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斷開。司馬遷記載:'讀《易》,韋編三絕。' 例句 古代用例: -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 唐代李白《翰林讀書言懷》:'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體現類似鉆研精神) 現代引用: - '這位學者研究古籍數十年,真正做到了韋編三絕的境界。' - '學習經典著作要有韋編三絕的精神,不能淺嘗輒止。' 擴展知識點 (1)近義成語: - 懸梁刺股(形容刻苦學習) - 鑿壁偷光(形容勤學苦讀) - 手不釋卷(形容勤奮好學) (2)文化影響: - 成為儒家勤學精神的典范代表 - 常被用來勉勵學子刻苦鉆研學問 - 與'程門立雪'等典故共同構成中國尊師重道的文化傳統 (3)反義成語: - 淺嘗輒止(略微嘗試就停止) - 一曝十寒(比喻學習沒有恒心) (4)關聯典故: - 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治學精神 - 宋代朱熹'循序漸進'的讀書方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