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礁 蘇登科 青礁村,隸屬于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海滄街道,地處廈門海滄區與漳州角美鎮相接壤地帶,背山臨海。常住人口1996戶、5047人,由大路、后松、埭仔、鴻江、過田、院前、蘆塘等七個自然村組成。 青礁,宋時屬漳州府龍溪縣永寧鄉新恩里第三都,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從龍溪縣析出置海澄縣,屬海澄縣四里三都永昌保。清襲明制,直至民初仍屬海澄縣三都。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制設區、鎮、鄉,屬海澄縣第四區滄江鎮。 1950年屬海澄縣青礁鄉,1954年與囷瑤村并為囷瑤鄉。1958年8月劃歸廈門市郊區海滄鎮。1984年為海滄鄉青礁村,1987年為集美區海滄鎮青礁村,1995年10月為杏林區海滄鎮青礁村,2003年10月為海滄區海滄鎮青礁村,2005年7月為海滄區海滄街道青礁村。 蘇氏源流 明崇禎《海澄縣志》卷一《輿地志》載:“青礁,在一二三都,顏、蘇二大姓宅焉。宋時,科第最盛。”青礁蘇氏開基祖宋杰公居住在街上社,今在廈門市海滄區海滄街道下轄的古樓村境內,差不多在馬青路靠近古樓、上瑤一側。原青礁范圍很寬,包括現今整個古樓村(古樓農場)。 據蘇氏族譜所載,蘇宋杰與王氏合葬于三都青礁馬厝山,古人皆稱艮唐山。馬厝山今在青礁村鴻江社以東不遠,現在的廈鎢,不在古樓村(古樓農場)。蘇珪、蘇竦、蘇溥祖孫三代墓葬,均在沐犢嶺雙墓里,即現今廈門市海滄街道古樓農場。 如今, 有些人將廈門海滄山后社混稱為青礁社;將山后文煥公墓葬,說成是青礁宋杰公始祖墓,這種肆意纂改和捏造祖源歷史的野蠻做法, 令人不齒。 1965年臺灣劉炎編撰《蘇周連氏族譜》蘇說36《青礁碧溪公派世系》所載:“至十二世,原譜中斷,未知衰盛。”其世系如下: 一世宋杰公→二世珪公→三世竦公→四世溥公、沛公→五世椿公、樸公→六世文燦、文育、文煒、文燁(樸公后裔不計在內)→七世佛通、佛錫→八世希胄、希考、希民→九世均、惟禮、宜執→十世仁、義、禮、智、信→十一世敦元(十人)→十二世雅聰(十四人)。(摘自《蘇周連氏族譜》蘇說36)。 為何青礁蘇氏族譜中斷,族群突然消失?究其原因有多方面,最主要是傳宗接代能力出現問題,十二代不足五十人。相比之下,顏氏人口發展興旺。當然,還有海匪作亂,盜寇猖獗,虎患和流行疾病漫延,也是很大的原因。最終,樸公毅然舉家搬離青礁避居虎渡,以求生存。這就是青礁蘇氏的興衰史。 據2012年1月20日 廈門市海滄區政府門戶網《海滄姓氏·蘇氏簡介》的報道,現今青礁蘇氏僅有44人,且無族譜可考。 (蘇登科2025年5月26日稿) (作者單位:漳州蘇明良史績研究會)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或引用時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