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同學,只要上過學的人都會理解這個概念,同坐在一間教室,同處在一個課堂,這其實不能算做同學,至多只能算作同窗,至于是不是好友,另當別論。教學評一體化之下的同學,有著更深層次的意蘊,坐在同一間教室里,只能是身份意義上的同學,不能算作共同學習的伙伴,只有合作學習的共同體,才能稱之為““同學””。 我們不禁想問,坐在同一間教室的同學,是否是共同學習的同學?我想,這個問題是值得探究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下教學評一體化之下的學習共同體意義上的“同學”。 班級授課制讓孩子們有了更多的“同學”,而學習共同體意義上的同學,才是對學生的學業成長,人格形成極為重要的,讓同學成為“同學”,應該成為教學評一體化之下的新觀念,新行為,新文化。 同學能不能成為共同學習的“同學”,前提是同學想不想,所以教學評一體化之下,建立共同的學習觀,正確認識同學成為“同學”,意義重大。論證如下: 一、讓每個人都成為學習主體成為課堂愿景 我們呼吁教育公平,如何實現,那就是讓每一個人的學習成為一種現實,這個目標實現起來的難度可想而知,因為一個班級人數眾多,家庭環境,遺傳因素,家長對教育的理解程度,學校的教育資源,校長的管理理念都是其制約因素。當然人數眾多是是其中的大難題。如果要求每節課都師生互動,這不現實,如果要求再深入一點,公平互動,那就是一種奢望,為什么不能,因為現實情況不允許,即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不能實現,有多種因素,也正因為是難題,才值得探究,所以在追求每個人都學習的路上,我們要想辦法找到一個載體,盡量能實現大多數人的學習。讓同學成為“同學”,就是這種目標可能實現的載體。 現在為何都提倡小班化教學,其實就是在探究讓同學成為同學的偉大嘗試。班級授課制下,讓每個人都成為學習主體,讓學習共同體在一個班級建立起來,教育改革的目標也就有了實現的可能,讓同學成為“同學”,也就有了實現的載體。 二、讓泛在的學習成為學習場中最美的風景 未來,每個同學都要走向社會,十幾年寒窗苦讀也只是學習的一種,未來他們還要經歷各種學習,我把這稱之為泛在的學習。 泛在的學習不是說只有好的學習資源就可以,它需要一種載體,而這種載體就是學習場的存在。核心素養之下,我們把這種學習場稱之為情境,立德樹人之下,設置好的真實的情境,其實就是為組建學習場打基礎。 想讓一個班級的同學自由自覺的學習,那就必須有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我們稱之為班風,其實上升到學習資源的角度,那就是學習場。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場。再好的,再多的資源也就會成為沉睡的資源。資源的存在。只有靠學習者來激活。當一個班的同學成為共同學習者的時候,想學的學習氣息就豐富起來了,學習場就此形成。 三、讓核心素養成為同學成為“同學的意蘊”。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在立德樹人之下,核心素養已經成為各學科培養的目標。未來,是不可確定的存在,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有目的的去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必備品質和價值觀念。當學生離開學校走入社會,未來會有太多的情景是我們前所未遇的,是教科書上固化的知識無法解釋的,未來也會有太多太多的難題,是我們的學生前所未見的,是依靠。學校標準答案無法解決的,那依靠什么呢?只能依靠核心素養。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每個人走入社會,都不僅僅是一個個體,不可能靠單打獨斗來適應社會。學會合作,學會共贏,才是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教給學生的理念。 所以。讓同學成為同學引申出來的另外一種意蘊。就是讓小組學會合作,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夠融入到小組合作探究中去。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的學習起來,引領學生的思維向多處深處別處發展。學科核心素養才能真正的落地,讓同學成為同學,也才有實現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