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他以狀元的身份下海經商,轟動全國,在他的苦心經營下,一生創(chuàng)辦了100多家企業(yè)、400多所學校,被譽為近代中國第一實業(yè)家。他就是號稱南通之父的狀元實業(yè)家張謇。在近代中國歷史的宏大敘事中,張謇是一以獨特的人生軌跡,在時代的浪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從科舉狀元到實業(yè)巨擘,張謇的一生,不僅是個人奮斗的傳奇,更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近代化探索史,映射出一個時代的風云變幻與民族的覺醒抗爭。 ![]() 1853年7月1日,張謇出生于江蘇省海門常樂鎮(zhèn)一個富農兼商人家庭,小名長泰 ,家中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海門民間稱他為“四先生”。張謇自幼聰慧,展現出過人的學習天賦。四歲時,便能熟讀背誦父親教授的《千字文》。1857年,張謇進入海門邱畏之先生的書塾,開啟了儒家正統的蒙學教育,邱畏之為其起名吳起元。此后,張謇在學業(yè)上突飛猛進,十一歲至十五歲期間,已將《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爾雅》《禮記》等傳統儒家典籍爛熟于心。1864年,父親請來西亭宋郊祁先生為張謇制定專門的學習計劃,張謇的學業(yè)更上一層樓。1866年,張謇不僅能作八韻詩,制藝方面也可成篇。同年,宋郊祁去世后,張謇被送至西亭宋家的宋琳處讀書,學習《禮》《春秋左傳》《儀禮》《周禮》《綱鑒易知錄》等內容,為他日后的科舉之路和思想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張謇的科舉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按照當時的科舉制度,“冷籍”子弟錄取難度較大,在兩宋先生的建議下,張謇父親同意他冒如皋籍參加考試。1868年,張謇冒用如皋籍張姓人士姓名,在院試中取中第26名附學生員,獲得秀才稱號,卻因此陷入被如皋張家敲詐勒索的困境。如皋張家反復敲詐多年,致使張謇原本殷實的家庭日漸困苦,后又將張謇冒籍之事告到衙門。所幸通州知州孫云錦、江蘇學政彭久余欣賞張謇的才華且同情他的遭遇,在他們的幫助下,1873年張謇才“改籍歸宗”,擺脫了這場長達五年的噩夢。 ![]() 1874年,孫云錦調任江寧發(fā)審局,邀請張謇任書記,張謇由此開啟了他的幕僚生涯。期間,他隨孫云錦查勘漁濱河積壓訟案,在江寧結交名師益友。1875年,為躲避官場同僚排擠,張謇借住惜陰書院讀書。1876年,經孫云錦推薦,張謇前往浦口入淮軍“慶字營”幕任文書,與袁世凱共同參與軍事機要決策。在慶軍期間,張謇多次參加鄉(xiāng)試均遭失敗,但他的才華和見識得到了進一步的磨礪。1880年,吳長慶升授浙江提督,張謇隨其入京覲見,后移駐登州黃縣防備日本。1882年,朝鮮發(fā)生“壬午兵變”,張謇隨慶軍奔赴漢城,為吳長慶起草多篇政論文章,主張強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領潘祖蔭、翁同龢等的賞識,北洋大臣李鴻章和兩廣總督張之洞先后禮聘他入幕,均被婉拒。1884年,吳長慶病故,張謇離開慶軍回鄉(xiāng)讀書,準備應試。 1885年,張謇參加順天鄉(xiāng)試中舉人,此后十年間,四次赴京會試均失敗。備考期間,他在家鄉(xiāng)興蠶桑,并掌教于江蘇贛榆選青書院和崇明瀛州書院。1894年,張謇再度赴京參加會試,終于高中狀元,被光緒帝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職。然而,此時的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同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清軍戰(zhàn)敗,張謇上書痛劾李鴻章“主和誤國”“戰(zhàn)不備”“敗和局”。不久,因父親去世,張謇循例離京回籍丁憂。1895年,兩江總督張之洞命張謇辦理通海團練,以應對海防危機。在五個月的時間里,張謇為江防工作付出大量精力,親自起草相關文件,提出一系列主張和辦法。但隨著清政府在中日戰(zhàn)爭中落敗并簽訂《馬關條約》,通海團練半途而廢。同年底,張謇加入康有為組織的上海強學會,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新道路。甲午戰(zhàn)敗的慘痛現實,使張謇深刻認識到“實業(yè)救國”的緊迫性。1895年冬,在張之洞的委派下,張謇開始籌辦大生紗廠,邁出了他實業(yè)救國的第一步。大生紗廠的創(chuàng)辦之路充滿艱辛,計劃招募商股60萬兩,但近一年過去,響應者寥寥無幾。后來,張之洞為湖北南紗局訂購的“官機”轉到南洋商務局,張謇爭取到將此“官機”作價50萬兩入股大生紗廠,另招商股50萬兩,改為官商合辦。然而,商股招募依舊困難重重。1897年,經過多次協商,“官機”以“紳領商辦”的形式,由盛宣懷和張謇“合領分辦”,大生紗廠另募商股25萬兩,合計50萬兩,才得以艱難開辦。 ![]() 大生紗廠剛投產時,原始資本44.51萬兩,紗錠2.04萬枚。面對資金緊張、技術落后、市場競爭激烈等諸多困難,張謇充分利用通州地區(qū)產棉高、銷紗多、運費低、工資廉等有利條件,精打細算,苦心經營。他采取“盡花紡紗,賣紗收花”的策略,在幾乎沒有流動資金的情況下,硬是把紗廠堅持了下來。幸運的是,當時正值土紗受排擠,機紗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張謇生產出的“魁星”商標機紗,銷路大好,開車當年紗廠即盈利5萬兩,張謇由此掘得“第一桶金”。此后,大生紗廠不斷發(fā)展壯大,1904年,張謇利用盈余和續(xù)招新股,增加資本63萬兩,增加紗錠2.04萬枚。1907年,又在崇明久隆鎮(zhèn)辦了大生二廠,資本100萬兩,紗錠2.6萬枚 。以大生紗廠為軸心,張謇逐步打造出一個龐大的近代產業(yè)集團。從1901年到1907年,他先后創(chuàng)立了十九個企業(yè)單位,涵蓋油廠、面廠、蠶桑公司、印書局、鐵廠、釀造公司、輪船公司、水利公司等多個領域,這些企業(yè)大多直接或間接為大生紗廠服務,或者憑借大生紗廠獲取利潤。此外,張謇還在外地參加投資創(chuàng)辦了眾多企業(yè),活動范圍相當廣泛。 在大力發(fā)展實業(yè)的同時,張謇深刻認識到教育對于國家富強的重要性,提出“實業(yè)與教育迭相為用”的思想。1902年8月,他利用在大生紗廠歷年積累未支的個人薪俸2萬余兩白銀,再加上四方籌集的資金,于1903年4月27日創(chuàng)辦了我國近代第一所獨立設置的私立師范學校——通州師范學校。此后,張謇將他在大生紗廠中的全部工資與部分紅利捐作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經費。據統計,他一生在南通教育上的投資達257萬兩白銀。到1924年,他在南通地區(qū)共創(chuàng)辦小學370余所、中等學校6所、高等學校3所,初步形成了以基礎教育和農、工、商、科技為中心,包括學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內的較為完整的近代教育體系,為中國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推動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進程。 ![]() 1903年,張謇訪問考察日本,親眼目睹了君主立憲政治給日本帶來的好處,回國后正式形成君主立憲思想并投身立憲運動。他與多位地方要人商量立憲事宜,刊刻有關君主立憲的著作,并通過私人關系將相關書籍送入皇宮。作為國內立憲派領袖,張謇多年來為君主立憲奔走呼號,祈望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在保全皇位的前提下,將皇權分離一部分出來,仿效日本及西方國家,設立國會,大力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然而,隨著國內形勢的發(fā)展,張謇對革命的態(tài)度也逐漸發(fā)生轉變。辛亥革命后,他轉向共和,被南京臨時政府任為實業(yè)總長,不久后辭職。此后,他與章太炎等人成立統一黨,擁護袁世凱。1913年,張謇應袁世凱邀請擔任北洋政府農林工商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在任期間,他積極推行經濟改革,為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建設和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1915年,袁世凱密謀推行帝制,張謇憤然辭職,回鄉(xiāng)繼續(xù)投身文教、實業(yè)建設。 晚年的張謇,依然為南通的發(fā)展和社會公益事業(yè)不懈努力。他周旋于各路軍閥之間,出任揚州運河督辦等閑職,試圖為地方爭取更多的發(fā)展機會。然而,隨著國內局勢的日益動蕩和經濟環(huán)境的惡化,張謇的實業(yè)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1922年起,大生企業(yè)陷入嚴重危機,加上南通連年災歉,張謇的事業(yè)遭受重創(chuàng)。為了維系地方慈善事業(yè),他不得不通過寫字義賣來獲得善款。1926年8月24日,張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歲,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 張謇的一生,是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而不懈奮斗的一生。他以狀元之尊,毅然投身實業(yè)和教育,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成為中國歷史上狀元下海的第一人。他所開創(chuàng)的“南通模式”,是中國工業(yè)和城市發(fā)展的有益嘗試,為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創(chuàng)辦的一系列實業(yè)、教育、社會公益和市政設施,推動了社會大眾的現代化意識發(fā)展。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評價他:“張季直先生獨立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多年的開路先鋒,養(yǎng)活了幾百萬人,造福于一方,而影響及于全國,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張謇的精神和貢獻,至今仍激勵著后人在追求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