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枝頭抱香死, 菊花是中國十大名花,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菊花在中國文化中也擁有豐富的意象,象征著高潔、隱逸、等品格,在古神話傳說中菊花還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在文人墨客的筆下,菊花也常常被用來表達這些品格的追求: 高潔與孤傲:菊花常被視為高潔和孤傲的象征,代表不畏艱難、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陶淵明的詩《和郭主簿》中寫道:“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 隱逸與閑適:菊花還象征隱逸,古代文人常以菊花自喻,表達其不愿與世俗同流、追求閑適生活的心態(tài)。菊花作為隱士的象征,也體現(xiàn)在許多古詩詞中。 01 《寒菊》 [宋代]鄭思肖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譯文】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窮。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凜冽北風之中! 賞析這首詩是南宋文壇詠菊詩中的千古名篇,藏著詩人的一生傲骨,更成就了菊花的美名,千百年來感動了無數(shù)人。在這首詩中,作者沒有提到一個菊字,卻寫出了菊花的靈魂。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凜然氣節(jié)。詩中句句扣緊寒菊的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的情懷?!氨恪保髦缸约焊邼嵉拿褡迩椴伲氨憋L”,雙關語,暗示北方來的蒙古統(tǒng)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 這首詩的重點是托物言志,不在于發(fā)揮畫理,因此具有詠物詩的特征。全詩寫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現(xiàn)菊花自然屬性的同時,攄寫了鄭思肖的愛國情操,既表現(xiàn)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畫的繪畫美,又表現(xiàn)了畫家兼詩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與社會性得到和諧的統(tǒng)一,這首題畫詩也便有了崇高的審美體驗和深睿的哲理含蘊,使讀者從中獲得美感愉悅和生活啟迪。 【作者簡介】鄭思肖(1241~1318)宋末詩人、畫家,連江(今屬福建)人。原名不詳,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國姓趙的組成部分。字憶翁,表示不忘故國;號所南,日常坐臥,要向南背北。亦自稱菊山后人、景定詩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學上舍生應博學鴻詞試。元軍南侵時,曾向朝廷獻抵御之策,未被采納。后客居吳下,寄食報國寺。鄭思肖擅長作墨蘭,花葉蕭疏而不畫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奪。有詩集《心史》、《鄭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圖詩集》等。 02 庭前菊韋莊 〔唐代〕為憶長安爛熳開,我今移爾滿庭栽。紅蘭莫笑青青色,曾向龍山泛酒來。 【譯文】 為了憶念長安爛漫開的菊花,我今天把你們移來栽滿庭院。紅蘭不要笑菊花青青的顏色,它曾經(jīng)讓眾多賓客泛酒龍山駐足觀賞。 【賞析】 本詩的作者思念京都長安,卻將菊花特提,并滿庭植菊,以寄托憶念之情??磥恚娙耸怯幸鈱㈤L安與菊連在一起,在婉轉(zhuǎn)地透露其心曲。據(jù)有關資料載述,詩人性格疏曠,不拘小節(jié),曾為西川宣諭和協(xié)使李詢辟為判官,時常感慨唐末世之衰,對開元盛世追慕不已,謂:“游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長安清明》)。詩人在這里憶念長安菊,或是藉以發(fā)抒追昔懷舊之情吧!開首的二句,一“因”一“果”,呼應成趣,章法細密謹嚴。 而且.以對話的語勢敘事抒情,也給人以親切感,加強了,作品的表達效果。而對紅蘭,詩人則是另一副態(tài)度,在告誡它:切莫因菊花的顏色素雅而恣意輕慢,菊花歷來為人們所珍視,有過龍山泛酒的小凡經(jīng)歷呢。龍山泛灑,據(jù)《世說新語》注引《孟嘉別傳》載,盂嘉為征西大將軍桓溫參軍。九月九日桓溫游龍山,官僚咸集,皆戎服。有風吹嘉帽落,初不覺。嘉薄飲,愈多不亂,自言得酒中真趣。并未述及采菊泛酒事,但是,古時有九月九日“登山飲菊花灑”(《荊楚歲時記》)的習俗,詩人蓋將二事糅為一體,意在強調(diào)菊花的不同凡流。 本詩看去是平直敘述,無多機巧,實則寓曲于直,多弦外之音。大概詩人有過被人輕慢的經(jīng)歷,故而暗以菊相標榜,憶起“白馬似冷朱紱貴,彩衣遙惹御爐香”(《寄右省李起居》)的京師生活,才有“龍山泛酒”之喻。借詠菊婉曲地表述了他郁悶不平的心理。 03 《菊花》 唐代 元稹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此首詩的大意是:一叢一叢的秋菊環(huán)繞著房屋,看起來好似詩人陶淵明的家。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jīng)快落山了。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后便不能夠看到更好的花了。元稹的這首詩先描述了秋菊之多、花開之盛仿佛看到陶淵明家,以及詩人專注看花時悠閑的情態(tài);后又從菊花凋謝最晚這個角度出發(fā),寫出自己獨愛菊花的原因,暗含了對菊花歷盡寒冷最后凋零的堅強品格的贊美之情。全詩構(gòu)思新穎自然,筆法巧妙,語言淡雅樸素,饒有韻味。 04 《秋興八首·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興八首·其一》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時期的代表作,凝結(jié)了他對家國興衰、人生滄桑的深刻思考。 這首秋日挽歌中,杜甫將個人的滄桑體驗升華為時代的精神肖像,在蕭瑟秋風里吟唱出超越時空的生命詠嘆。正如葉嘉瑩所言:"老杜晚年詩,愈拙愈工,愈樸愈綺",這種臻于化境的藝術造詣,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呈現(xiàn)。 05 《西廂記·正宮·端正好》王實甫 元代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簡析:這是《西廂記》開篇名曲,以秋景烘托離愁,語言華美,意境深遠。崔鶯鶯長亭送別張君瑞時所唱,化用范仲淹“碧云天,黃葉地”,選取了天空、菊花、西風、大雁等深秋典型意象,描繪出一幅遼闊、蕭瑟、凄涼的秋景圖,為離別渲染出濃重的哀傷氛圍。以“霜林醉”喻淚染紅葉,用設問和擬人的手法,把崔鶯鶯的離情別緒推向高潮,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景因情而更美,情因景而更濃。 06 《聲聲慢·秋聲》宋·蔣捷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菊花黃黃的開放在那深深的小巷,楓葉紅紅的映照著低矮的門窗,凄涼一片都是那秋天的聲音。豆子開花的時候卻來了下雨的聲音,中間還夾帶著風聲。稀稀疏疏一夜二十五點也就到了五更,高高的譙樓大門,卻鎖不住那些聲音。老朋友離我那么遠。 請問是哪一個搖晃著玉佩發(fā)出了聲音,原來是那屋檐底下的風鈴聲?號角聲在月亮落下的時候吹起,漸漸地連營的戰(zhàn)馬開始行動,四處都響起了胡笳聲。閃爍的鄰燈,燈前還有那搗衣的聲音。知道他傾訴愁怨直到天亮,碎碎念念的,有多少蟋蟀的叫聲!訴也訴不完,把一半的愁怨分給那大雁的叫聲。 07 《醒世歌》 明代·憨山德清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生命如風,轉(zhuǎn)瞬即逝。無論是蓬勃的春天,還是枯黃的秋天,都注定難以長久。繁華富貴,不過是一場空夢;榮華富貴,更像九月的霜,一旦消散就難以挽回。在這個世間,來去自由,去留由人。何必在名利之間迷失自己的本心,何不看淡紛擾,沉默修行。愿我們心靈唯美,將心比心,相互寬容,珍惜這短暫的光陰,活出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08 《菊花天》 ——元代 ·王哲 又是春來虛不空。今朝斗撮和風。使我得飄蓬。前游云水,大路長通。雖是心慵身莫懶,但予好藥名芎。服了身輕體健,積功積功。須上穹窿。又是一年春至,虛空中竟生出幾分沉甸甸的歡喜。晨光里,天公撮一捧和風為餌,誘得詩人棄舟登岸,作天地間一葉飄蓬般自在。負藥囊徐行,見前路云水蒼茫,大道如練直貫遠山,暢通無阻。自嘲一笑:“雖倦游塵世,身骨豈敢怠惰?”言罷,取出良藥川芎幾錢,就山泉咽下。藥香漫過肺腑,頓覺步履生風,身輕體健,積累功德,欲隨這春氣直上九霄蒼穹?!胺e功積功”非勸修煉,實嘆春光亦需勤勉采擷。詩人踏春如煉丹,采藥如集春,尋常風物經(jīng)此點化,俱成飛升階梯。 09 《鷓鴣天·桂花》宋·李清照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翻譯:桂花顏色淡黃,形貌溫順又嬌羞。它性情蕭疏遠離塵世,只把濃郁的香氣長久存留。不需要淺綠或大紅的顏色去招搖炫弄,它本來就是花中的第一流。梅花肯定會妒忌它,菊花也應當感到羞愧。在裝有華麗護欄的花園里,桂花在中秋時節(jié)的花木中是無雙無儔的。大詩人屈原可真是太沒有情思了,為什么在當年寫《離騷》時不把桂花收錄進去呢?創(chuàng)作背景:此詞作于公元 1101 年(建中靖國)之后,作者與丈夫趙明誠居住在青州之時。由于北宋末年黨爭的牽累,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死后,她曾隨丈夫屏居鄉(xiāng)里約一年之久。他們攻讀而忘名,自樂而遠利,雙雙沉醉于美好、和諧的藝術天地中。在這樣的背景下,李清照創(chuàng)作了這首詞,借桂花來表達自己對內(nèi)在美、高潔品質(zhì)的追求以及對世俗的超脫態(tài)度。 10 題菊花 [唐] 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賞析: 黃巢流傳下來的三首詩中,有兩首是以菊花為題材的詠物詩。其中,《題菊花》寫道:“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表現(xiàn)了他頑強的斗爭精神和必勝信念。這首《不第后賦菊》的境界比《題菊花》更雄偉、豪邁。在這首詩中,詩人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農(nóng)民起義軍的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黃巢的這首詩托物言志,借詠菊以抒抱負,境界瑰麗,氣魄恢宏,筆勢剛勁,格調(diào)雄邁,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長劍,氣沖霄漢的英雄形象,諸如“我花開后百花殺”、“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句,語調(diào)斬截,氣勢凌厲,對后世許多有志之士的思想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免責聲明:以上數(shù)據(jù)來源于天眼查等平臺,相關內(nèi)容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亦不代表本網(wǎng)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