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留言問,“脾胃虛弱怎么調理”,剛好老郭在講經方,就給大家推薦一個經典又實用的方子——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出自漢代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一千多年前就被用來治療脾胃虛寒、腹中疼痛、氣血不足的問題。 為啥叫“小建中”?“建中”,意思是建起中氣,也就是把人體中焦——脾胃這一塊的正氣給建立起來。它雖不像“四君子湯”那樣專補氣,也不像“八珍湯”那樣兼補氣血,但它補的地方恰恰是我們最容易虧損、又最該護住的地方——脾胃陽氣。 ![]() 組方也簡單,經典六味: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棗、飴糖。 先說桂枝,它是走表的藥,能溫陽通絡,幫助身體驅寒;白芍配桂枝,就是我們常說的“桂芍配”,一個行,一個收,起到調和營衛、緩急止痛的作用。再加上炙甘草和大棗,一個補氣,一個養血,還能緩和藥性,使整個方子甘溫不燥,適合體虛之人長期服用。 最關鍵的一味藥——飴糖,也叫麥芽糖,是整張方子的靈魂。它不僅能補中益氣,還能緩急止痛,對脾胃虛寒引起的腹中絞痛特別好用。 很多人問我能不能用蜂蜜替代,不行。蜂蜜性涼,而飴糖甘溫,能把桂枝、生姜的藥力“拉”入脾胃中焦,使溫熱之氣停留在內,真正做到溫補不燥。 ![]() 夏天不是陽氣旺盛嗎?干嘛還要溫補?老郭告訴你啊,夏天表面是陽氣足,但人最容易陽氣從汗液、口鼻耗散出去。這時候一身陽氣守不住,脾胃就最先受傷。 尤其是一些老胃病患者、脾胃虛寒的人,夏天吃個涼涼的食物,吹一吹空調,胃里就難受,腹中隱痛、食欲下降,都是脾胃功能下降的表現。 這個時候,小建中湯就是穩住局勢、固住根本的好方子。它不重補,而是輕溫、緩補,幫你把已經虧空的陽氣慢慢補起來,不刺激,不傷正。 我接診過一位老太太,60多歲,瘦瘦小小的,臉色發黃,每次肚子一餓就心慌、手抖、出冷汗,嚴重時還得坐下緩緩。后來一看,舌淡、苔白、脈細,典型的氣血不足、脾胃虛寒。 我讓她每天煎服小建中湯,一周下來,心慌減輕了,胃也不怎么痛了,氣色都好看多了。她說最神奇的就是:以前一餓就出虛汗,現在餓了頂多是肚子響響,不難受了。 ![]() 這是為啥?因為小建中湯能溫補中焦,脾胃一好,氣血生化有源,心神就得養。氣血足了,心才不慌。 不僅老年人,家里有脾胃虛弱的小孩,整天不愛吃飯、臉色發白、挑食、愛感冒,也可以適當用點小建中湯調理。 小建中湯藥性平和,煎服時要注意一個細節:飴糖不要跟其他藥材一起煮。正確的做法是:先把其他藥煎好,最后加入飴糖,攪拌溶化后再服用。 你有用過小建中湯嗎?效果怎么樣?歡迎留言,我們一起探討!如果有問題也可以在下方留言! ![]() |
|
來自: 新用戶0923oTsF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