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學員在四川老年大學建校40周年教學成果展上展示太極拳。
四川老年大學原創作品——時裝秀《磚上史詩》榮獲第十屆全國老年大學文藝匯演金牡丹獎。
四川老年大學書畫藝術活動走進四川老博會。
四川老年大學老年志愿者服務隊在活動現場合影。
四川老年大學舊址。
四川老年大學現址。
40年風雨兼程,40年春華秋實。作為我國首批老年大學,四川老年大學于艱苦環境中掛牌成立正式開學,于輾轉摸索中開拓進取創新發展,于擔當守望中勇毅前行引領示范,從建校之初的1016名學員到累計培養學員60余萬人次,取得豐碩的辦學成果,形成獨具特色的老年教育辦學“四川探索”。
在40年的辦學實踐中,四川老年大學堅持“增長知識、豐富生活、陶冶情操、促進健康、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秉承“政治立校、依規建校、文化興校、安全治校”的治校理念,遵循“弘德尚學、豐富人生”的校訓,踐行“博學善教、敬老愛業”的教風,倡導“寧靜篤行、樂學有為”的學風,樹立“愛校敬老、尊師重教、德藝雙修、友善和諧”的校風,實干篤行、銳意進取、成績斐然,學校先后獲得“全國民政系統先進集體”“全國先進老年大學”“全國老年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全國老年教育宣傳工作先進單位”“全國老年大學標準示范校”等殊榮,不僅為無數老年人搭建學習知識、陶冶情操的平臺,更為推動全省乃至全國老年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在艱苦環境中成立
四川第一所老年大學,在簡易教室中開學
40年前的5月11日,四川老年大學獲批成立。這是四川省第一所面向社會的老年大學。
同年6月1日,1016名離、退休職工會聚于華西醫科大學(現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舊禮堂,參加首期老年大學開學典禮。四川老年大學原副校長袁鴻江回憶,選定“六一”兒童節這一天開學,是寓意老年人“返老還童”“老而能學”。“開學典禮當天,可容納1200人的禮堂內座無虛席,許多學員激動得熱淚盈眶。”袁鴻江說,批復成立四川老年大學時,大家面臨的是無校址、無經費,一切都是白手起家。
當時,四川老年大學第一任校長馬俊之借到兩間辦公室和一塊荒地作為臨時辦學場地。在荒地上搭建的兩間簡易教室里,四川省老年教育的漫漫征程由此開始。
四川老年大學開學了,學員們有的拄著拐杖,有的由家人護送來到學校。郊縣的學員,每天清晨6點起床,乘坐公交車到校上課,中午吃自帶的干糧,下午繼續上課,放學返家時已經天黑。
當時,根據學員們的學習需求,學校開設20多門課程。除了課堂教學,學校還舉辦作品展覽會,組織文藝會演,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學員們反映,在四川老年大學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老年生活有了新的方向、新的追求,身體健康了,心態更好了,人也變年輕了。
四川老年大學踐行“增長知識、豐富生活、陶冶情操、促進健康、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提出“學、樂、為”三結合的教學原則,倡導“愛校敬老、尊師重教、德藝雙修、友善和諧”的校風,學校逐步走上規范化辦學之路。
四川老年大學的成功實踐帶動四川各地老年大學的建立,省內老年大學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1991年12月,依托四川老年大學,四川省老年大學協會正式成立,在整合老年教育資源,推動省內各級老年教育機構共同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輾轉摸索中開拓
堅守辦學初衷,生源不斷突破擴大
1986年至2011年,是四川老年大學的艱苦創業階段。由于辦學條件艱苦,學校發展緩慢,運行依然艱難。因沒有固定的教學場地,學校曾多次租用其他單位的場地辦學。盡管每處場地都非常有限,學校依然努力優化教學管理和服務,充分運用既有資源,盡可能滿足老年人的求學需求。
1987年,四川老年大學搬到錦江大禮堂,有了較為穩定、寬敞明亮的教學場所。學校師資力量也不斷壯大,聚集了書畫界號稱“黃三峽”的黃純堯、號稱“祁梅花”的祁博文,以及諸多知名專家。為了讓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四川老年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學校提出搞好電教和遠程教育,將部分課程內容拍攝視頻并刻錄成錄像帶,無償復制提供給其他老年教育機構,為促進全省老年教育均衡協調發展貢獻了積極力量。
然而,錦江大禮堂并非學校自有校址,辦學場地問題長期困擾著前進中的四川老年大學。1998年至2004年期間,四川老年大學四易其址,不斷遷徙的校址既讓學校難以穩定維持校園環境和硬件設施水平,又讓學員難以適應。到2004年時,學員數量跌至2300多人,不少優秀教師流失,四川老年大學的發展遇到瓶頸。
“在艱難竭蹶中起步,在跌跌撞撞中發展,其中的辛酸不易非親歷者難以體味。”回憶這段經歷時,四川老年大學原副校長袁慧波說。盡管面臨很大困難,學校第一屆領導班子堅持老年大學要為廣大老人服務的初心,堅守原有的開門辦學方針不變,帶領全校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無私奉獻、以愛促教,既得到老師的支持,也得到老年學員的理解與信任。最終,生源在保持穩定的基礎上不斷地突破擴大。袁慧波感慨地說:“雖然很困難,但我們堅持不能在教學和服務質量上打折扣,那段時間,老師、志愿者和我們同心協力,共渡難關。”
2005年,學校度過瓶頸期,各方面情況開始好轉,學員和教師不斷增加。到2008年,學校辦學班級達90多個,學員達5000余人次,各項工作步入正軌。到2011年底,學校也從成立之初開設的國畫山水、書法、古詩詞、寫作等10門專業課和11個班級1000余名學員,發展壯大到8個系112個班,學員達6800余人次。同時,學校成立四川老年大學藝術團,搭建平臺豐富校園文化。博學善教、德藝雙修的和諧氛圍,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員加入。
2009年,四川老年大學“銀齡助教志愿者服務團”成立,在老年教育領域開展“銀齡行動”。這是一支由中老年志愿者組成的相對穩定的教學隊伍,平均年齡62歲,共有志愿者130多名。在校服務時間方面,教師人均每年服務200多個小時,教學管理人員人均每年服務300多個小時,他們為四川老年大學的發展作出了顯著貢獻。此外,學校被四川省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評為首批A級老年大學,被中國老年大學協會評為全國示范老年大學。
在實干擔當中奮進
不斷創新求變,助力廣大老年人圓夢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出臺多項舉措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四川老年大學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截至2024年,學校共開設書畫、舞蹈、聲樂、器樂、語言文學、信息技術、生活保健、運動健身8個系、64個專業,共293個教學班,累計培養學員60余萬人次;學校先后獲得“全國民政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敬老文明號”“全國示范老年大學”“全國老年大學標準示范校”等多項榮譽,學員多次參加全國各類比賽均取得佳績。
——新校區投入使用。2017年1月,四川老年大學搬入位于成都市金沙路的新校區,擁有屬于自己的教學主陣地。新校區寬敞明亮,設備設施一應俱全,進一步滿足了銀發學員的期待。在新校區,學校確立開設8個學系的思路,基本實現信息化管理,設置醫務急救室,開通120急救中心綠色通道,加強老年人到校學習期間的安全保障。
——編印教學大綱。四川老年大學組建教學團隊修訂編印400頁、共計78000字的《四川老年大學教學大綱匯編》,常態化開展“評教、評學、評管”活動,認真落實“四教合一”基本教學法。立足時代的要求,學校創新教學理念,落實教學改革,解決了教學的規范性、系統性和延續性問題,重點抓好書畫院、藝術團建設,探索推廣“老年微課堂”教學模式,強化教職工隊伍培訓和管理,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
——優化調整專業設置。近年來,四川老年大學根據社會人口結構和老年人的服務需求等,不斷調整優化專業設置,學校教學從“快樂型”向“賦能型”轉變。2018年開始,學校陸續開辦養老護理、母嬰照護、中醫理療、代際溝通等培訓班。而在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今天,課程也隨之變化。4月23日,四川老年大學開設的一堂DeepSeek專題講座,現場座無虛席。此外,學校開設的網絡直播、短視頻剪輯、AI后期制作等課程也深受老年學員喜愛。學校還與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共同建立“老年微創孵化室”,與四川省老年大學協會一起,加強會員校校長及業務骨干培訓、校際交流、學術研討,開辦老年教育游學基地,攜手推動四川省老年教育高質量發展。
——推動老年教育發展。目前,四川老年大學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這里已經成為老年人向往的精神家園、老年志愿服務組織的中心、全省老年教育宣傳的陣地。一代又一代四川老年大學人,用智慧和勤勞譜寫老年教育發展樂章。作為四川省老年教育的領頭羊和排頭兵,四川老年大學提出要發揮老年大學文化養老主陣地作用,探索養教結合新型養老模式的發展理念,在探索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堅定不移地培植好老年教育之基,始終堅持特色化辦學,持續擴大老年教育宣傳影響力,建設好老年大學這塊文化養老的主陣地。40年來,這里助力廣大老年人在學習教育中圓夢,實現了“培養一名老年學員,帶動一個家庭,熏陶周圍鄰居;培養千名老年學員,帶動一個社區,輻射一個片區;培養萬名老年學員,帶動一個區域,感染一個城市”的目標。
不斷創新求變,為四川老年大學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助力四川老年大學與時俱進、青春常在。
奮進新時代,闊步新征程。學校提出堅持黨建引領,在學習教育中激發奮進力量;聚焦發展主線,在教學改革中提升教學質量;拓寬辦學渠道,在資源整合中擴大辦學規模;加強文化建設,在創新發展中增強宣傳實效;強化安全意識,在規范管理中筑牢安全防線的發展戰略,大力發展“互聯網 老年教育”,實施線上線下“雙軌”教學模式,探索實施紅色研學、康養游學、文化體驗教學模式,以特色文化活動進社區、舉辦特色老年文化藝術節為抓手,全面展示老年教育新風采,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氛圍。
藍圖已經繪就,面向未來,以“辦好人民滿意的老年教育”為己任,四川老年大學砥礪奮進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