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薦語】 茶,原產于中國,中國是茶的國度,也是詩的國度。以茶為媒,以詩言志,茶詩為歷代文人墨客所鐘愛,走進“茶博士后空間”,品鑒六如茶文化研究院整理的經典茶詩,與各位愛茶人一起在炎炎夏日里品味茶詩所帶來的殊勝意境。 ——劉峰 中國既是“茶的國度”,又是“詩的國家”。自原始社會開始,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便開始了它的傳奇故事。而詩歌也是自原始社會就代代相傳,相傳最早的詩歌《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便是黃帝時期所作。 1、最早描寫品茗樂趣的詩: 《嬌女詩》 【魏晉】 左思(節錄) 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 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 貪華風雨中,眒忽數百適。 心為荼荈劇,吹噓對鼎立 。 脂膩漫白袖,煙熏染阿錫。 詩人以細膩的手法描繪了兩個女兒日常娛樂品茗的生活趣事,一幅慈父愛女的畫面躍然紙上。 2、最早直接描寫茶香茶味的詩 《登成都白莵樓》 【西晉】張載(節錄) 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 人生茍安樂,茲土聊可娛。 此詩描述了當時西晉時期的茶文化,商業繁榮,物產富饒,百姓各得其樂的祥和景象。 1、最早獨詠一個品種茶的詩: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唐】李白?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玉泉仙人掌茶產于湖北當陽市玉泉山,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茶,自青蓮居士為之命名以來流傳千古,是為“玉泉三珍”。 2、最早記錄吃茗粥的詩: 《吃茗粥作》 【唐】儲光羲 當晝暑氣盛,鳥雀靜不飛。 念君高梧陰,復解山中衣。 數片遠云度,總不蔽炎暉。 淹留膳茶粥,共我飯蕨薇。 敝廬既不遠,日暮徐徐歸。 從詩中可以看出在盛唐以前,人們還保留著“吃茗粥”的飲茶習俗,也足見茶煮飯是流傳千年的民風民俗。 3、給茶圣陸羽寫的一首“情”: 《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 【唐】李冶 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 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 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李冶是中唐詩壇上享受盛名的女詩人,喜結文人雅士,品茶聯詩,最是仰慕茶圣陸羽。該詩是女詩人歷經滄桑病臥舟中,陸羽前來探望,欣喜感嘆之余所作。 4、最早提出“茶道”一詞的詩: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唐】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此詩是最早提出“茶道”一詞 的詩作,也一首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詩篇。描繪了茶的色,香,味,形后又描繪了一飲,再飲,三飲的感受。 5、最美山中品茶詩: 《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 【唐】靈一 野泉煙火白云間,坐飲香茶愛此山。 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此詩描繪了與友人在山水之間品茶論道。泉水叮咚回蕩山谷,白云悠悠,遠處裊裊炊煙,在這幽靜清雅的自然山水之間詩人寄情山野恬然忘歸。堪稱最美的山中品茶詩。 6、最早描寫茶宴的詩: 《與趙莒茶宴》 【中唐】錢起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全詩采用白描的手法,寫詩人與友人在翠竹下舉行茶宴,一道飲紫筍茶并一致認為茶比流霞仙酒還好。飲后俗念全消茶興卻更濃,直到夕陽西下才盡興而散。 7、茶圣陸羽的抒懷(悼亡)詩: 《六羨歌》 【中唐】陸羽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此詩是從小收養他的智積禪師逝世后,陸羽所做的懷念悼亡詩。全詩表明了陸羽恬淡的志趣和高風亮節的精神。 8、因茶悟道詩: 《食后》 【中唐】白居易 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 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 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 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 此詩是詩人歷經宦海沉浮,因茶開悟。飯罷午覺后,有滋有味地喝上兩碗茶,無憂亦無惱的樂安天命的生活方式。 9、被譽為詩化的《茶經》,千古寫茶第一詩: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中唐】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盧仝,自號玉川子。性格清高忘懷霜雪,詩作自成一家,語尚奇詭,人稱“一格宗師”。唐朝飲茶之風盛行,盧仝極嗜此道,悟得茶中三昧,孟建寄貢品陽羨茶,盧仝回此詩答謝,成中國茶文化經典之作。因此詩而被尊為自茶圣陸羽之后的“亞圣”。 10、最早的詠茶人的唱和詩: 《茶人》 【晚唐】陸龜蒙 天賦識靈草,自然鐘野姿。 閑來北山下,似與東風期。 雨后探芳去,云間幽路危。 唯應報春鳥,得共斯人知。 此詩是詩人陸龜蒙與好友皮日休多次在太湖西岸的義興、長興尋泉問茶,頻頻相互酬答之中所作,素有“陸皮”之佳名。“陸皮”茶山唱和詩是晚唐茶文化歷史上重要事件,對后世影響深遠。對研究義興、長興貢茶提供了重要依據。 — 宋朝茶詩 — 1、以御賜“龍團鳳餅”孝敬父母的詩: 《龍鳳茶》 【宋】王禹偁 樣標龍鳳號題新,賜得還因作近臣。 烹處豈期商嶺外,碾時空想建溪春。 香於九畹芳蘭氣,圓似三秋皓月輪。 愛惜不嘗惟恐盡,除將供養白頭親。 此詩寫詩人得賜龍鳳茶烹制時不僅浮想聯翩:如果用商嶺泉烹茶,斟于茶甌之中定會香比蘭花。在嘗過貢茶之后舍不得吃,還要留下一些侍奉白發父母。一片忠臣孝子之心躍然紙上。 2、反對邊品茶邊賞花的詩: 《寄茶與平甫》 【宋】王安石 碧月團團墮九天,封題寄與洛中仙。 石樓試水宜頻啜,金谷看花莫謾煎。 此詩是王安石給弟弟王安國寄茶所作。當時王安國在洛陽做官,所以被稱為“洛中仙”。詩人提醒弟弟,品茶時,場所不同,會影響茶的溫度和香氣的聚攏。不能因為看牡丹而隨意煎茶。體現了王安石對茶的重視和對品茶的體會。 3、最豪放的品茶詩: 《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 【宋】蘇軾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石路縈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 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聲萬壑傳。 蘇東坡出任杭州通判,在赴鎮江途中迫不及待地帶著御賜貢茶特意到無錫惠山來試二泉,試過后,對泉水稱贊有加,興奮之余登臨惠山眺望太湖做此千古名句。 4、以美人喻茶的古今第一詩: 《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 【宋】蘇軾 仙山靈草濕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元祐五年春,時任閩的轉運判官曹輔給老友蘇軾寄了些茶。酷愛喝茶的蘇軾品嘗佳茗后詩興大發,錦心繡口一吐作此詩回贈。從此,歷代文人莫不爭相傳頌。 5、被譽為“句句皆奇,字字珠璣”的詩: 《汲江煎茶》 【宋】蘇軾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數荒村長短更。 此詩于詩人被貶儋州所作。描寫了作者月夜江邊汲水煎茶的細節: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聽更的全部過程。展現了被貶后的落寞心情,以茶排遣心中的孤寂。 6、古今最美的回文茶詩: 《記夢回文兩首》 【宋】蘇軾(其一) 空花落盡酒傾缸, 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焙淺甌新火活, 龍團小碾斗晴窗。 大文豪蘇軾愛茶就連做夢也在飲茶吟詩,醒后還能將夢中所記殘句以回文的體裁形式續寫而成。順讀,倒讀都能讀通,立意不容反響,意境饒有趣味。可見愛茶之癡,文學造詣之高。 — 清朝茶詩 — 1、乾隆以茶不宜過早采論治學: 《于金山烹龍井雨前茶得句》 節選 貢茶只為太求先,品以新稱味未全。 為學因思在精熟,大都欲速戒應然。 乾隆帝也是位酷愛茶的皇帝,當時的官員為了能夠在皇帝面前留下深刻印象,便想盡辦法搶在前頭采摘春茶,這讓乾隆收到的茶葉中有很多都因為太新而失去了茶葉原有的清香,遂作此詩。 2、乾隆批評《火前茶》節錄: 《于金山烹龍井雨前茶得句》 節選 旗槍初吐含輕煙,雨前不已稱火前。 吳中自來俗如此,竟巧爭新實可憐! 所謂火前茶,指在寒食節禁火以前所采制的茶葉。禁火,古俗在寒食節禁火三日食寒,稱寒食日。寒食節在農歷三月清明前一或二日。乾隆愛綠茶,龍井尤甚,過早采茶會使茶葉的內含物質得不到充分的沉淀,失去原有的清香。 ——— 浮世日常,在云淡風輕的日子里, 持一卷書,一杯茶, 以己為岸,以愛為光! 以上內容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院 |
|
來自: 新用戶92372753 > 《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