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曰,醫不三世,不吃其藥。 意思有二。 ①一個中醫沒有家傳歷經三世,祖,父,已,不要吃他開的藥,沒有識病,識人,識藥,加減方子的快速訣巧。 ②伏犧知天,神農知地,黃帝知人, 伏犧知天 伏犧知天文,懂歷算,知道二十四節氣,知道在十九年七閏一個大運中,一個人年,月,日,辰,四個時空中一個人的命運,事業,婚姻,子肆,災厄,疾病。 張仲景與張衡差不多一個時代的人,張衡精通推步歷歷算,桂林古本,成無忌《注解傷寒論》前文中均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識病法,及五運六氣。 為什么強調年,月,日,辰。 內經講“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四氣為一節,六節為一年” 一日12個時辰,甲子記 五日60個時辰,六十甲子,日月一周期。 三候15日,3×60=180個時辰,日月三周期。 四氣60日,3x60x4=720個時辰,日月12個周期。 60日是2個月,兩個月為一節。十二個月分六氣(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天以六六為節)。 六節360日,3×60x4×6=4320個時辰,日月72個周期,為一年。 12個月,以日計年365.25天,以月紀歲354天,年歲相差11天。不圓滿。所以農歷有閏月。19年7閏為一個圓滿周期。 六十進制。 “蒼天好循環,饒過誰”?? 所以“傷寒一二日,四五日,七八日”,是木火土金水五日循環。與六氣對應“火包括少陰,少陽”兩氣。 一二日木火當值,四五日土水當值,七八日第二個五日循環的木火當值。 為何強調第二個。因為一六水運,二七火運,三八木運,四九金運,五十土運,第一個五日水運,第二個五日火運。 換句話說,時辰,日,月,年,各有各的木火土金水運。 六十甲子年,二十年一大運。如當下“九紫離火運”。 中國人千百年來,一值困于循環中,現代謂之“宿命論”,玄幻小說叫“輪回之門”。好歷算的精通算命。唐代有個“丹元子步天歌”。古人有“袖里乾坤算法”可快步推算,是個江湖之秘。 《桂本傷寒論》中“乘縱逆順”思考問題之法來自“歷算算運”。 中醫臨床抓住當地的“風寒暑熱燥濕”即可。 神農知地 神農知地之陰陽,地之物產。知五味,五味偏害,五味糾編。 山之南為陽,山之北為陰。華山之南叫華陽,暖溫帶氣候,《華陽國志》,著名的地方志史書。華山之北華陰縣,華陰市,華陰細辛是《傷寒論》中細辛原產地。 河之南曰陰,河之北曰陽,咸陽城位于渭河北秦嶺南。還有江陰市。江陽是不是叫江夏? 山為地之陽,江河海湖淵為地之陰。 天山雪蓮長在海拔三千米的雪線上,冰雪融化的交替之地,低寒氣溫下有如此生命力,生機旺盛,所以被奉為“神藥” 冬蟲夏草,冬天為倮蟲,夏天為常,倮蟲為土,土中生木,又在空氣稀薄的青藏高原,離天最近的地方,所以滋肺陰,強肝腎。又是神藥。 卷柏,又叫九死還魂草,長在沙漠,干旱缺水時收縮一團,隨風飄蕩,體輕質硬,遇水而活。古人叫它“九死”遇水“還魂。 木耳,自然界長在潮濕腐臭的朽木之上。它善治潰爛腐肉的內外傷。 以下內容來自公共號“醫林獨嘯齋”疑難病案。 清末名醫王清任的名方木耳散就是以木耳為主藥,王清任盛贊其“治潰爛諸瘡,效不可言。不可輕視此方” 山西名中醫門純德有一張方子,叫木耳羹,組成非常簡單:豆腐一斤(黃豆豆腐帶水分),黑木耳50g(最好是天然的),淡核桃仁50g(搗碎),清晨煮后飯前吃。大家看這張方子能不能猜到治什么病?這張方子主治極度精神衰弱所致的精神錯亂,也是精神疾病的一種狀態,但患者的身體狀況和脈象均是一派虛象。 黃芪,李可老中醫喜用蒙古黃芪,說蒙古黃芪來自雁門關外或寧夏沙與土交匯處,黃芪為吸收地下水,根長5至6米,白天沙地干燥溫高,夜里沙地干冷,冰與火交替中極吸地中黃泉,藥力雄厚,中間略黑腐,外圈赤黃。品質極高。 藥材藥性跟生長環境極為相關,極端環境中蘊育出天地奇珍。 ?“天主形色,地主質味”是藥之綱。? 因吃飯吃出內傷是地之味傷害人的健康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著名的,內經講“膏梁厚味,足生大疔”, 吃鹽重,血則凝泣,病人血凝不通,疼痛的哭。 喜吃辣,中空草木皆發汗,吃辣多易血虛。 香以醒脾,愛食香味,香燥耗氣,過則易致氣虛。 嗜酒,辛走竄過則絡實經空,《傷寒論》“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必嘔血,所以然者,以桂枝湯甘故也”。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 【原文】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馳,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 圖中 甘酸除逆,例芍藥甘草湯,酸湯面。 咸甘除燥,例豬膚白蜜湯,豆漿放糖。 辛咸除滯,例牡蠣澤瀉散。鹽漬辣子。椒鹽味。 苦辛除痞,例五味子生姜止咳,吳茱萸生姜。 酸苦除煩。例梔子豉湯,瓜蒂散。 苦甘化咸。茶水放白糖解暑化膠痰。 酸辛化甘。蒜汁放醋鹽。 苦咸化酸。飯鹽多放醋。 辛甘化苦。辣子油潑面,油潑辣子。 咸酸化辛。豆腐腦(咸)放鹵汁。 真實去補的話,往往是, 補用酸,助用苦,益用甘,(肝心脾它生它克) 補用苦,助用甘,益用辛,(心脾肺) 補用甘,助用辛,益用咸,(脾肺腎) 補用辛,助用咸,益用酸,(肺腎肝) 補用咸,助用酸,益用苦。(腎肝心) 《桂林古本傷寒卒病論》原文。 【3.76】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肝必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可用之。經曰“勿虛虛,勿實實,補不足,損有余。”是其義也。余臟準此。 黃帝知人 《素問·舉痛論》: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編者按 驚為外來因素,俗稱“嚇著了”,但“破傷風菌”感染,潛伏期約二十多年,《走進科學》講一個人突然昏迷,送醫院查不到病因,醫生因把醫療器材不少心掉地上,發出尖銳聲響,病人突然抽搐,醫生經思考查資料才判斷出是破傷風菌感染,這類病人受驚會抽風是最大特點。<急驚風,慢驚風> 恐為內在因素,把一個人打怕了,見了面就嗇嗇發抖,腿打戰。 怎么治? 《素問 · 至真要大論》: “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 微者逆之, 甚者從之, 堅者削之, 客者除之, 勞者溫之,結者散之, 留者攻之, 燥者濡之, 急者緩之, 散者收之, 損者益之, 逸者行之, 驚者平之, 上之下之, 摩之浴之, 薄之劫之, 開之發之, 適事為故。” 如胃寒用干姜之熱,心火用黃連之苦寒,是微者逆之。 如真寒假熱,真熱假寒,虛不受補,白通湯加蔥白豬膽汁湯。用苦寒豬膽汁引藥入寒血。是甚者從之。 勞者溫之,李可老中醫說,肺間質纖維化,等虛病,應用甘溫除大熱,是虛癆病應去溫補。 散者收之,張錫純用山茱萸凈肉收斂一身之陽氣。 急者緩之,張錫純用單味山藥救回大失血命已垂危之產婦。 水平有限,醫之三世簡單地說一說,明白神醫的修煉途徑,是前進路上的莫大助力! ??您認為按“五運六氣”真能推算出某人某年某天會病會死嗎? ??您認為食物按味道搭配會治病嗎? ??您認為中藥的形狀會決定它治病的不同位置和功效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