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3月中旬,我出差回家住了兩天,趕上那幾天老爸身體不舒服,腹痛,然后吃不下東西。 當天我打算帶他去醫院檢查一下,他死活不肯,自己跑到樓下小診所打吊瓶。打完之后稍微好了點,我也就沒堅持帶他去醫院做檢查。 這個決定讓我有點后悔,父母年紀大了,現在很多事情不能完全由著他們。 5月12日,我在出差路上接到縣醫院醫生的電話,說老爸生病了,已經住院幾天,目前的檢查結果基本可以確認是結腸癌,要不是做腸鏡麻醉需要家人陪護,老爸還不打算告訴我們幾個孩子。
出了監護室頭兩天,是人比較難受的階段,術后第五天開始狀態逐漸好一點。 最后是26號出院,前前后后一共14天。后面還需要間隔兩周來醫院做一次化療(打針+吃藥),需要做六次。 二 在醫院陪護的過程中,進進出出的病友很多,一個病房中大部分是胃、腸有問題的。有的是之前做好了手術,回來打化療針的。 對于做兒女的,出了問題都會想著盡心盡力,但其實日常還是少了很多必要的關懷。比如: 1、老爸的飲食,基本上他只吃自己喜歡的(或者是因為節省的原因),不喝牛奶、很少吃水果,自己做的菜也比較高油高鹽,早上經常不吃,或者就著咸菜吃一些果腹的蛋炒飯、粽子等。這可能是導致生病的原因。在家吃飯的時候,說過他好幾次,但效果很有限。 2、他身邊的朋友都說他做事舍命,別人交代的事情,他總想著比其他人做得更好一些。讓他不要出去做事,是比較難溝通的事情。 3、有常年抽煙的習慣,很難勸阻。不過這次手術在醫生的共同努力下,徹底戒了煙。 4、前兩年還和一個朋友說要給老爸買防癌險,當時擔心的是他吸煙太多怕肺有問題。趕上這兩年經濟不好,工作又有些變動,這件事就一直拖著也沒買。實際上,一年不到2000的費用,怎么也可以從其他地方省出來。 5、平常對父母缺少關心,病了才“不得不”投入時間。這可能也是我自己的真實寫照,和我自己平時的狀態非常吻合。缺乏提前規劃、缺乏進程管理、走一步算一步,最后不得不浪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 三 整個五月,因為老爸的病,工作暫時按下暫停鍵。后面6-8月還需要繼續做化療,每次需要在醫院做三天。 在醫院陪護的過程中,雖然工作開展不順,倒是看了不少電子書。把劉震云的幾本書都看了一遍,《一句頂一萬句》、《我叫劉躍進》、《我不是潘金蓮》;陳忠實的《白鹿原》也快看完了。 看這些文學家的小說,讓我更理解了什么是“人”。每個人都是生存環境下的產物,有其必然的局限性和生存方式。 有的人就是一輩子倔強,一輩子因為一件事走進死胡同;有的人可能不自覺地就說一些捕風捉影的話;有的人能和家人說上話,有的人可能怎么也說不到一起。 還有那些以前覺得“迂腐、過時”的鄉村禮儀、做事章法、客套話,很可能是刻在老一輩人血液中的“基因”,很難去改變。 知道了這些,對我個人來說,就是無需強求什么,每個人都有自己必然的一條路要去走。 我們對父母、對孩子,只能是去陪伴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強求往往都是無效的。 四 最后,朋友們,一定要保持身體健康,無論是對家人還是自己。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按時吃飯,營養搭配好,每周保持一定的運動量。 還有就是每年帶父母去做個體檢,早發現問題總歸是好的。如果自己年齡大了,也可以給自己一個體檢套餐。 身體任何部位的不舒服,可能都是對我們的提醒,早發現早去檢查。 祝所有的朋友及家人都能夠有個健康的身體,這是當下最真實的內心愿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