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握固的歷史溯源 握固道教養生修煉中常用的一種手式。出自《老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方法為以余四指握大拇指成拳,仿胎兒之狀。《道樞·眾妙篇》:“握固者何也?吾以左右拇指掐其三指之文,或以四指總握其拇,用左右手以拄腰腹之間者也。” 將握固與練功結合起來的,是晉朝的著名道士葛洪,在其著作《抱樸子》上倡導“握固守一”。 隋朝太醫令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惡病諸候》上也有介紹:“〈養生方〉導引法云:拘魂門,制魄戶,名曰握固。法屈大拇指,著小指內抱之。” 隨后,道書《云笈七簽》上記載:“拘魂門,制魄戶,名曰握固與魂魄安戶也,此固精明目,留年還魂法,若能終日握之,邪氣百毒不得入。” 意思是說,握固之法,就好像關上房門一樣可以靜心安魂;同時握固可以固護精氣,明目延年;整天進行握固,還可以辟邪防毒。可見,握固對于“精氣神”的固守具有一定的作用。 握固的具體方法 對于握固的具體方法,許多養生功法書上都有記載。《道樞·眾妙篇》說:“握固者何也?吾以左右拇指掐其三指之文,或以四指總握其拇,用左右手以拄腰腹之間者也。” “握固”就是將左右手的大拇指掐在其它三個手指的掌指橫紋上,或者是置于手心,用其余四個手指握牢,然后可以將左右手拄按在腰腹部或背部。 《壽世青編·十二段動功》記載:“兩手當屈,兩大指抵食指根,余四指捻定大指,是為兩手握固。” 《諸病源侯論》說:“兩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 《蘇沈良方》認為:“以拇指掐第二指手紋,或以四指都握拇指。” 《道門通教必用集》則記載:“以大指掐中指中節,四指齊收于手心。” 這些說法大同小異,都是將大拇指握在四指當中,不同之處在于大拇指尖位于哪個手指根部,有的認為是食指,有的認為是中指,還有就是無名指和小指。 在四套健身氣功當中提倡的握固法:將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無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將大拇指握牢,如攢握寶貝一般。 為什么是無名指根部呢?古人認為此處正是肝魂關竅之所在,中醫學理論也提出“肝主握”。我們看新生的小孩子肝經氣特別充足,小孩子出于自保,往往會本能地緊握拳頭以“固魂”。當人的生命結束的那一瞬間,卻是“肝魂盡失,撒手而去”的。 ![]() 圖片 握固的具體功效 (1)從中醫上說,握固有助于安魂定神,收攝精氣。因此,可以認為握固所作用的人體系統應當是肝經系統和腎經系統。中醫學理論認為:“肝腎同源”,肝屬性為木,主升發,能疏泄情志、調暢氣血,其中肝經系統包括肝、膽、眼睛、筋、爪甲等組織器官。 肝經系統的經脈運行在身體側旁。腎屬性為水,主封藏,是生長發育之本,腎經系統包括腎、膀胱、耳朵、骨、頭發等組織器官。腎經系統的經脈運行在身體內側。 肝經系統和腎經系統平時互相協調配合,可以使人體精氣收藏、氣血布散,長期堅持可以安定神魂、辟邪防疾。 (2)握固還可以屏蔽周邊環境的電磁輻射,對健康非常有益,孩童是本能地握固,保護自己,我們現在了解了這個知識,也要這樣去做。 在起床前握固可以補充陽氣。每天早上起床前的幾分鐘,平躺在床上,兩腿伸直,兩臂自然放在身體兩側,按照我們上面介紹的方法做握固十多次,需注意的是,回握一定要用力。這是針對早上時間比較緊的人的做法。 如果你早上的時間比較充足,可先穿好衣服,盤坐在床上(如果床比較軟,可選擇較大點的椅子)。微閉雙眼,自然呼吸,雙手握固10~30分鐘,可增強你的免疫力,使你免受外界刺激。 握固有助于安魂定神、靜心安神之效,收攝精氣,滋陰降火。對于體內虛火較多、經-常性的鼻干咽痛、腦熱耳鳴、手心發燙、脾氣煩躁、容易生氣發火的人,在走路、坐車、閑聊、看電視、開會等手臂閑下來的時候就可以做一做握固,堅持一段時間之后,虛火的癥狀就會得到改善。 老年人走路時,持握固訣,可以防跌,或可一試。握固還可以暢通氣血,護發養顏。中醫認為,“發為血之余”,“腎之華在發”,就是說,烏黑亮澤的頭發能說明你精血旺盛。 ![]() 圖片 握固之秘有三: 其一,拇指五行屬土,對應五臟之脾,關聯著人的重心。握固時,拇指放在手心之中,就相當于是穩定了人的重心。 其二,拇指放在四指根部,也是放在中指和無名指之間。如此,則寓有五行相生之意:食指(肝木)→中指(心火)→拇指(脾土)→無名指(肺金)→小指(腎水)。如此,五指成環,合于五行相生之理。 其三,無名指根部為十二地支之“子”水,是生命之機的發源之地。 握固訣又叫嬰兒訣,是對嬰兒“骨弱筋柔而握固”的生命本原狀態的一種“回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