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字體,早在甲骨文時期,就已有草寫的出現,到了漢代,草隸更是風靡一時,史籍記載的“董仲舒藁書未上”便是例子。《說文解字》記載:“漢興有草書……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 經過兩漢對草法的規范和積累,到了東漢末年,才有崔瑗、杜度、張芝等“集大成者”的出現,而鐘繇、二王又進一步將漢代草法發展成熟,促成了“今草”的出現。由于距今年代太久遠,西漢時期的草書幾乎不存,目前學界唯一確認的該時期的草書墨跡只有一件,那便是劉歆的《草書序六藝為九種墨跡》。 ![]() 劉歆,字子駿,世居長安,生于漢元帝在位時期,皇族出身,是高祖劉邦弟楚元王劉交五世孫、光祿大夫劉向之子,他極富才學,經學、校讎學、目錄學、詩文、書法無所不能。王莽篡漢后,拜劉歆為國師,當時宮廷的文書、敕令、誥文幾乎都出自他手。 ![]() 漢成帝時期,劉向、劉歆父子整理文獻典籍,將《六藝略》升至諸類典籍書目之首,并在《六藝略》中又將《易》位列《書》《詩》《禮》《樂》《春秋》之前,并增添《論語》《孝經》《小學》,故名“六藝為九種”。劉歆親自為《六藝略》寫下序文,這便是《草書序六藝為九種墨跡》的來歷。 ![]() 此作是以章草寫就,還保留著明顯的隸書筆意,全卷完完整整,民國時期(1943年)珂羅版首次公布于世,總計42開、2000余字。這件作品一直遞藏有序,曾歸劉備、司馬炎、王羲之、王獻之、孫過庭、宋璟、米芾、項元汴、清內府所藏,卷后不僅有王獻之、孫過庭的跋文,還有劉備、宋璟、米芾鈐印。 ![]() 學界將《草書序六藝為九種墨跡》稱為“右軍之祖”,意思是說王羲之的草法全部來源于此帖,它是右軍筆法的“祖師爺”。章太炎評價劉歆是“孔子后的最大人物”。不僅學問高,而且開章草之先河,比張芝早了100多年。 ![]() 此作筆法豐富醇古,無絲毫的簡省與俗氣,王獻之在跋文中點評:“運筆沖秀雋永,骨采兼絕,行體之極則。非潛思好學如子峻者,未易幾乎此也。”起筆多變,露藏兼濟,或尖鋒直入,或逆鋒輕頓,爽利自然。行筆中鋒,圓筆代方,轉折處圓轉似“玉筋”,筆勢連貫。結字疏密聚散、欹側取勢,在險絕中求平衡。 ![]() 如果我們能將這部作品臨摹透徹,不僅可以追本溯源學到最正宗的草法,再去學晉人草書也會事半功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