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里寫記敘文,寫人記事寫景狀物是比較分明的。 到了初中之后,依然可以這么寫,但記敘文的側重點放在了寫人記事上。 按理說,文學是人學,是寫人為主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上,可以認為記事為主。因為事情有個來龍去脈,脈絡構成一大塊,有整體性,容易成文。而寫人呢,因為應試作文習慣了“總分總”,可以快速成文的這種結構,如果在過渡上處理不好,看起來容易散(當然也可以看作形散神不散)。也就是我常講的,作文其實就分兩種,一是拼盤式的,一是鏈條式的。記事的因果連貫就是鏈條式的。因為學生缺少因果邏輯的訓練,所以記事還是個難點。 把初中記敘文的重心落在記事上,事是人做的,自然涉及寫人;事情發生在一個環境中,自然有寫景狀物。但是,盡管寫景狀物沒有消失,也不會消失,但是已經從獨立文體轉變為融合型的寫作要素。 可以列出寫景狀物的三個轉型方向: 1,從主體到工具,景物成為敘事的情感載體或結構線索。 2,從靜態到動態,將景物描寫與事件發展綁定推進。 3,從單一到符合,景物可以關聯傳統文化意象,這個在古詩詞中很常見。 準確地說:寫景狀物在初中記敘文中,已從“獨立目標”轉變為“服務性工具”,其核心功能是輔助寫人記事,增強表達效果。 在語文的閱讀理解中,景物描寫有諸多作用:1,渲染氛圍,為情感定調子;2,襯托人物心理;3,推動情節發展;4,象征主題思想;5,增強真實感與代入感;6,調節敘事節奏。 這些作用都是學生所熟悉的。 閱讀與寫作,一體兩面,在寫作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去調整自己作文里的景物描寫。 比如: 1,情感催化劑。小學里,常是直接抒情,比如“我很難過”。到了初中,就要學會“拐個彎”,文貴曲折,用景物外化情緒,比如“雨滴在窗玻璃上扭曲爬行,像怎么也擦不干的淚痕”。 2,結構粘合劑。用景物變化暗示時間推移,比如“晨霧→烈日→晚霞”貫穿事件全程,就不用直白地講“早上→中午→晚上”了。除了時間的切換,景物描寫還能有助于場景切換,就像“移步換景”,換了一個事件發生發展的場地,景物自然發生變化,這樣的話,用景物來轉場就很合適。 3,主題放大器。象征手法,學生是熟悉的,也讀到過不少。那么,這一招“將抽象主題具象化”就可以用在自己的作文里,比如用“爬山虎不斷枯萎又新生”隱喻堅持。增加作文的厚度與質感,景物可以是文化的載體,比如月亮關聯的鄉愁,比如爺爺修補的搪瓷缸象征節儉家風,景物是口語傳遞出價值觀的。 概括起來說,就是要避免“為寫景物而寫景物”。景物出現在作文里,它們可以起到多種作用,讓景物描寫成為一個“能者”,能者多勞,就相當于“核彈”一樣,在同樣的詞句空間中,它就蘊含了更多的能量。 在平時的寫作練習中,可以做一些功能診斷、刪改訓練、捆綁訓練。 所謂功能診斷,就是給一個好的例子,講講其中景物描寫的作用。這是理解。 所謂刪改訓練,就是給一個例子,把冗余景物描寫刪改。這是扶放有度里的“扶”,把功能診斷階段的理解運用起來。 所謂捆綁訓練,就是設計“人+景”聯動描寫題。觀察生活場景,寫《______和______》雙元素聯動片段。比如:《媽媽的手和廚房的窗》,要求:窗上的油漬、霧氣必須與媽媽的動作(如擦窗、炒菜)產生互動。 這樣子的“寫景狀物”,本質是用具象世界表達抽象體驗。 這種“工具化”不是降格,而是讓寫景狀物在記敘文中發揮更精準、更深度的作用。 最后放個鏈接《學生好作文2:關羽送曹操的“大禮”》看看里面的景物描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