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醫李知行 有什么樣的愿力,就會種下什么樣的種子。 寫字樓白領小王盯著旋轉的電腦屏幕,突然天旋地轉;退休李阿姨買菜途中扶墻喘息,眼前金星亂冒;高三學生小林背書時耳鳴如蟬……這些現代人熟悉的“眩暈時刻”,在中醫眼中正是肝陽上亢與氣血兩虛的聯合攻勢——如同狂風掀翻氣血之舟,痰火攪亂清陽之海。 此時,一盒中成藥抑眩寧膠囊悄然出現在腦海里面。 抑眩寧膠囊:蒼耳子(炒)、菊花、膽南星、黃芩、竹茹、牡蠣(煅)、山楂、陳皮、白芍、生鐵落、茯苓、枸杞子。 蒼耳子與菊花是這個藥里的主角,又叫祛風雙雄。蒼耳子(炒)堪稱中藥界的“掃雷兵”,《本草綱目》載其“通腦頂,治頭痛目眩”。經炒制后毒性大減,其揮發油成分像精準的導航儀,能疏通頭面經絡,尤其擅長收拾空調房里的“虛風偷襲”。菊花則是“清肝滅火器”,《神農本草經》贊其“主諸風頭眩”。現代人盯著手機電腦的“肝火目赤”,正需其富含的菊苷滅火。科研發現,菊花提取物能抑制組胺釋放,宛如給躁動的神經末梢敷上“清涼貼”。 中醫看來,眩暈的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肝陽上亢,肝風侵擾清竅。所以這里就需要我們的潛陽三人組。 牡蠣(煅)如深海盾牌,《本草綱目》稱其“化痰軟堅,清熱除濕”。煅制后鈣質更易吸收,像給浮越的肝陽戴上“重力手環”。 白芍是“血液潤滑劑”,《藥品化義》說它“補血益肝,滋陰柔筋”。其芍藥苷能舒緩血管痙攣,讓僵硬的頸動脈恢復彈性。 生鐵落作為“鎮驚重器”,《本草綱目拾遺》載其“平肝去怯”,宛如在躁動的神經突觸間投放“鎮靜煙霧彈”。 眩暈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痰濁,痰濁蒙蔽清竅。我們馬上請出滌痰小分隊。 膽南星是“痰熱切割機”,《本草正》稱其“治痰厥頭暈”。其生物堿能分解黏稠的病理痰液,像用高壓水槍沖洗腦竅。 竹茹擔任“胃經清道夫”,《本草備要》贊其“清熱化痰,止嘔除煩”。空調房里的惡心反酸,正需其絲瓜絡般的纖維結構吸附痰濕。 陳皮是“氣機調度員”,《本草綱目》說它“理氣燥濕”。其揮發油促進胃腸蠕動,避免食積加重眩暈。 再分別用三個藥去處理身體的濕、熱、瘀。 茯苓擔任“水液平衡師”,《神農本草經》說它“利小便,伐腎邪”。通過調節細胞內外液,消除梅尼埃病的“內耳水腫”。 黃芩是“三焦消防員”,《藥性論》稱其“瀉三焦火”。現代人熬夜刷劇的虛火上升,正需其黃芩苷撲滅。 山楂像“血液凈化器”,《本草綱目》載其“化飲食,消肉積”。其黃酮成分能乳化血管中的“脂質淤泥”,恢復血液清澈。 最后還有一味枸杞子,枸杞子是補肝腎的,補肝腎的目的就是為了滋水涵木,陰液足了,就能涵養肝陽,防止肝陽上亢。 這支特工隊的戰術圖譜,可在張仲景治“眩冒”的方劑中找到原型。古人所說的“無痰不作眩”,與現代前庭神經紊亂理論驚人契合。 此方專治三類現代“暈眩俠”: “肝火沖鋒員”:壓力大易怒,頭痛如戴緊箍咒。 “痰濕潛水員”:體胖舌苔厚,頭暈似裹濕毛巾。 “氣血風箏人”:熬夜后面色蒼白,站起時眼前發黑。 抑眩寧膠囊的組方哲學,本質是中醫“整體觀”的現代表達。它不像西藥眩暈停那樣“暴力剎車”,而是通過祛風、潛陽、化痰、養血的“四維調衡”,重建人體內環境——如同治理臺風災害,既要平息風暴(清肝),又要加固堤壩(健脾),還要疏通河道(利濕)。 ![]()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均為科普中醫所用,僅供學習交流,不構成用藥建議,如有需要,請咨詢醫生。 ![]() ![]() |
|
來自: 我心依舊1368 > 《有痰就有病,祛痰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