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yī)大師治口臭方原創(chuàng)經方弘醫(yī)吳醫(yī)生經方學習筆記2025年06月23日 06:30浙江 口干臭是臨床上極為常見的癥狀,雖無大礙,但對患者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響,同時也是臨床某些疾病發(fā)病時的征兆,如糖尿病、干燥綜合征、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故臨床應引起重視。中醫(yī)對此癥的認識較為全面,且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口臭常見于中焦脾胃不和,腐熟運化功能失常,口臭的產生與多種因素有關,主要包括脾胃積熱、濕濁上侵、肝火亢盛、胃腸蘊積濕熱邪毒、胃陰受損、脾虛氣滯等。中醫(yī)認為胃具有接受和容納飲食物的能力。飲食入口后,經過食道進入胃中,水谷食物到達胃部后,在胃的蠕動作用下,經過胃氣的腐熟磨化,進行消化,形成食糜。在這個過程中,精微物質被吸收,由脾氣轉輸,營養(yǎng)全身。胃的腐熟水谷功能相當于現代醫(yī)學中的胃的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過程。然后將形成的食糜下傳至小腸進一步消化。如果平素過食辛辣厚重或者食積化熱,導致胃火旺盛,則胃的受納、腐熟功能就會失常。于是食物就會停留在胃中,發(fā)酵后就會產生濁氣,濁氣上逆夾雜熱邪,必然導致口臭,口干,牙齦腫痛,牙齦出血。臨證以胃火旺者常用清胃散加減,以食積,噯腐酸臭為主癥者可與保和丸。如果是脾胃不足,飲食自倍導致濕熱中阻者,徐老則常用黃連溫膽湯清肝和胃,加石斛、藿梗相伍使用,石斛養(yǎng)陰止渴,藿梗辟穢除口臭,且藿梗得石斛相制則無芳香傷津之弊。口臭基礎方:竹茹10g、枳殼12g、清半夏12g、陳皮10g、藿香梗10g、川黃連3g、石斛15g、甘草5g。日1劑,水煎400ml,分溫兩服,早晚餐后各200ml。吳某,男,45歲,合肥人。初診時間:2010年4月22日。口干不欲飲,口腔異味,胃脘脹痛4個月。偶有泛酸,盜汗,雙目干澀,腰酸痛,疲乏,夜眠時好時差,大便干結,2~3天1次,近來面頰色斑增多,食欲一般,小便色黃,舌紅,苔白微膩,脈弦緩。本院胃鏡(2010年4月15日)檢查示:慢性淺表性胃炎,HP(+)。綜合脈證,考之乃系肝郁化火傷陰,胃失和降之象,擬予養(yǎng)陰清熱、調肝和胃為治。處方:竹茹 10g 枳殼12g 清半夏12g 陳皮10g 綠梅花20g 藿香梗10g 川連3g 杏桃仁各 10g酸棗仁30g石斛15g 杭白芍20g甘草5g10劑,水煎服,日1劑。二診:前服中藥,口干苦、口腔異味減輕,大便較前通暢,1~2天1次,偶有胃脘脹痛,食后較甚,睡眠轉好,舌紅,苔薄黃,脈弦緩。前法得效,予原方稍加更刪為宜。處方竹茹10g 枳殼12g 清半夏 12g 陳皮10g 綠梅花20g 炒川連 3g 生白術 25g 石斛 18g 藿香梗10g 甘草5g 白芍30g 杏桃仁各10g三診:前服中藥,口干苦、口腔異味明顯好轉,胃脘脹痛減輕,大便通暢,納食、睡眠皆可,舌暗紅,苔薄白微黃,脈弦。囑其原法加減繼服,原方去杏桃仁,加合歡皮20g。 按語:本案患者口干、口臭、大便干結、小便色黃,郁火傷陰之勢已著,卻疏以芳香溫燥、傷陰耗氣之藿香梗,其用意何在?答:香梗,味辛,性溫,專入脾胃,臨床用之多取其芳香化濕、和中止嘔、解暑辟濁之功。然臨證發(fā)現,用其治療口腔有異味者,療效亦較顯著。《別錄》載其“去惡氣,止霍亂心腹痛”,而古法瀉黃散,主治口瘡口臭、煩渴易饑等脾胃伏火證,其中即有藿香一味。此藥雖芳香溫燥,但《本草正義》云其“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于燥熱”,若更佐以石斛、川連、石膏等甘寒、苦寒之品,則無須慮其傷陰助熱之弊,瀉黃散中取石膏與之相伍為用,概為此意。此外,藿梗與川連、公英配合使用,對幽門螺桿菌起到一定的殺滅和抑制作用,而其對幽門螺桿菌的藥理作用應做進一步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