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課中文講義(精選5篇) 哈佛幸福課中文講義 第1篇幸福課 第十五講 完美主義 大家好,上節課我們學到了休整,時不時地放下工作,放松一下自己。我想邀請你們參加一項傳統并且有歷史淵源的休整節目,猶太安息日。這周五晚上,哈佛的Howard Hill和Hervat將邀請大家來Mac中心享用猶太安息日大餐,歡迎來到Mac中心的露天平臺,和你的朋友們一起享用免費大餐,我們的Tal Ben-shahar教授將發表講話,中心將于六點半開門,晚上七點開始,如果想參加請迅速在Shiva1000.org上回復。所以人都歡迎前來。 大家好,我還被要求替女子壘球隊通知大家。她們原來是要到這里通知大家的,但是她們現在正在進行一場比賽,一場被拖延的比賽。這周六和這周日都有比賽。還有男子棒球隊,所以請你們去為她們歡呼,還有一個通知,他們聽不見,抱歉,好的。好的,就是5月21號,九點十五分開始決賽。希望你們可以過去看看。是周一,好的。 每年只要我一講到完美主義的課,就有點壞事發生,第一年,我是記得我把電腦放在家里,第二年投影儀有壞了。而這一年我忘了帶電源線了,把電源線放在家里,所以希望這點電源支持一個學期。如果不行的話,我們只能面對不完美了。但是其實也沒關系的。這肯定是潛意識的問題。因為這也太巧合了,每次都有這些事情發生。的確是這樣,那么上次我們講到哪了,上次我們講到你們是如何學會走路的,我們講到你們是怎么學會畫圓圈的,都是通過不斷的失敗。如愛迪生所說,?我通過不斷失敗以致成功。?我們從那些頂尖的運動員身上看到,不管是Babe Ruch還是邁克喬丹,我們從最頂尖的生意人身上看到,不管是IBM創始人Thomas Watson還是Anita Roddick美體小鋪的創始人,我們從藝術家和科學家身上看到,最成功的人也是失敗最多的人。而他們就是那些,深刻明白失敗的價值和重要性的人,我向你們保證他們沒人喜歡失敗,失敗讓人受傷,讓人極度失望,讓人沮喪,也經常使人尷尬,但是那些最為成功的人,都會認識到失敗和從失敗中學習的價值,有一本非常好的書,是由我的一位導師最近完成的,他在商學院教了幾年書,他是一名在南加州任職的教師Warren Bennis。Warren Bennis寫了一本書叫做《極客與怪杰》,在這本書里,他將非常年輕的頂多30歲出頭的年輕的成功人士和老一代的真正有所成就的跨時代領袖人物,他們躲在七十歲八十歲甚至九十歲以上。他將兩組人進行了對比,極客指那些年輕的,怪杰指那些年長的,而他發現,有一些非常有趣而且很有意義的差異,存在于年輕的二十多到三十出頭的成功人士和年長的成功領袖之間,其中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這對于年輕的成功人士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他們也經常談論這個。但對于年老一代的成功人士那里,這幾乎就是外來觀念,這是什么意識啊,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他們總是處在工作中,在那個樣本中所有人都是男性而女性則呆在家里負責生活的那部分,所有說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丈夫負責工作,妻子負責照顧生活。在年輕成功人士的樣本里,男女都有。那他們自然會談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兩代人之間還有其他的不同,但也有一個相同點,這一點對于兩代人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至少有一次,一般來說是多于一次,顯著的失敗。Warren Bennis稱之為考驗,一次災難。無論是一次重要的競爭失敗,或者失去工作還是受到了侮辱失去了親人。一些嚴重的失敗,一次失敗的經歷,這是兩代人共同擁有的特點,他們都將失敗作為一個關鍵點,一個生活的轉折點,一些幫助造就今天的他們的因素。再說一遍,我不是說已經發生的是好事,而是他們能好好利用已經發生的事,每個人都會經歷考驗,都會面臨困難和阻礙,但是那些極度成功的人,如Warren Bennis書里所寫到的那些人,和一般人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能夠好好的利用已經發生的事情,他們將這些事情看成機遇,一種學習的經歷,一塊墊腳石,這就是失敗對于適應力和完善人格的作用。 我們繼續來定義一下完美主義吧。因為現在有很多的定義。我們經常提及這個詞,但我所要說的完美主義是什么?我的定義是一種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對失敗的失能性恐懼。尤其是在我們最在意的方面,主義?失能性這個詞?,不只是對失敗的恐懼。好吧,我也不認識哪怕一個不害怕失敗也不會因為失敗而感到尷尬或沮喪的人。這是很自然的,這是人性,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但對失敗的失能性恐懼是一種讓我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裹足不前的恐懼。而我要在這個定義中強調的另一點是?尤其是我們最在意的方面?。你們也明白,我在玩大富翁的時候可不是完美主義者,這也不是因為我的確很有競爭力,但對我來說勝敗不重要。但是完美主義確實是我生活的重心,比如說,就如同我提到的壁球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學術對我而言也非常重要,和別人的關系對我來說也非常才重要。在這些方面,我就體會到了完美主義。也是在這些方面,我必須并且一直在努力。在這些方面,讓我詳細說明一下,這是我們在面對人生的旅途的時候,也是我們從A點到B點的過程中,采取的一種方式,一種認知和情感的基模。重點在旅途上面,一個最求卓越的人仍可能和完美主義者一樣。或者比完美主義者更有野心,兩者之間的不同,在于他們面對旅途的方式。我來舉個例子,首先是完美主義者,他正站在A點,他想到B去,什么是最完美最有效的方式呢? 就是直的路線。這就是完美主義者在面對旅途時所抱有的認知和情感的基模,怎么從起點到終點?一個最求卓越的人,和完美主義者一樣雄心勃勃,也想從A點到B點去,沒什么不一樣。不同之處哪里?對于這段旅途,認知基模上的不同。最求卓越的人明白,當他進步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遭遇失敗,一個最求卓越的人明白,有時候他不一定能拿他想要的分數,但他會吸取教訓,一個也明白在戀愛關系之中,根本就沒有完美的戀愛關系,所以他會犯錯,她也會犯錯,但他們都會不斷地吸取教訓,然后他們的感情不斷地變得更加牢固。最求卓越的人明白,他需要不斷的失敗,五次十次有時候一萬次,就如同我們了解的愛迪生的故事一樣。一樣的野心勃勃,但是基模有所不同。我必須畫出許多不好的圓圈,在你們畫出Vicent之前畫出的那個圓之前。 現在的問題是哪個才更現實?擁有這樣的基模是否現實(直線基模)?或者說這個(非直線型)才比較現實?我想這是很明顯的。要達到成功可沒有直線的捷徑。要達成一段快樂的戀情也沒有捷徑。要發明電燈泡也沒有捷徑。學好心理學也沒有。想成為好的父母和朋友也沒有,我們會犯錯。而且自然的規則我們必須遵守。追求卓越就是要克服困難,是啊,我也希望我能直線的從A到B。我希望我能做到,我希望我不必經歷失敗,我不喜歡不斷地失敗和打壁球輸掉,我當然也不會喜歡和我的妻子意見不合,我甚至希望寧愿沒有萬有引力定律,然后我就可以到處飛或者到處飄。這是現實,而這就是幻想了。當我們的心中存在這個基模的時候,我們就讓自己反抗自然規律,就如同我們不接受萬有引力定律的話,我們的生活就會充滿不可和沮喪,我們活著,那么多人也活著,哈佛有不少人,不只哈佛,所以地方都有,時常沮喪,因為在他們心里一直有這樣的基模,再說一遍,這不是說我們該享受失敗,但但我們有這樣的基模的時候,同時又不享受失敗,我們就會因為難以接受事實而沮喪,擁有這樣的基模也會有后果的,我就想討論一下這樣的后果,懷有擁有這種基模的人的一些特征。根本就沒有完美的完美主義者,就如我說的我們都存在一個閉區間內,確實有些人,確實有很多人更接近這個區間的這端,我想和你們分享這些特征,都是那些,都是那些記載在文學作品之內的,有很多人都擁有這樣的特征,你們大多或多或少都擁有一些這樣的特征,而不是別的特征,這也沒關系。所以這些特征,除了都已被心理學著作,詳述之外,我都有過體會,或現在仍有所體會,所以這些特征對我來說具有一定的意義。他們本身也非常常見。 第一個是自衛性。在爭論和討論中,完美主義中都有自衛性。為什么?因為批評在定義上就是一種對于我們的直線方式的偏離,這就是不完美,這就是一種挑刺。就是我沒做到完美的事情,我們都不喜歡偏離我們所持基模的東西,記住了,我們的心是不喜歡內在和外在之間的脫節的,我們需要的是平衡是一致,我們不喜歡橫生枝節,而如果我們心中抱有的是完美主義的基模,而批評又是對其的偏離,我們就會變得有自衛性,這是我多次有所感受的。并且也是我一直在努力解決的。附帶一提,或者說正好相反,一個最求卓越的人是心胸開闊的。他會歡迎是不是的建議和批評,這不是說他或她喜歡這樣,而是他或她明白這是必要的。這是成長和發展的必要部分,完美主義者只注意到空著的那半個杯子。為什么?因為完美主義者為失敗所困擾,被對直線的完美方式的偏離所困擾。而不管是什么,困擾我們的就是我們說關注的,他或她一直關注未能完成的東西,關注潛在的可能失敗或者真正的失敗。追求卓越的人,則會關注已經滿的那半個杯子。為什么?因為他或她既享受達成目標,又學會享受過程中的每一步,那就是旅途。即便是失敗也能是機遇。 --------------木 子 整 理----------- 完美主義者會過度一般化夸大化問題,非黑即白,要么是完美的,要么是一無是處。我們等一下就能看到,這樣的?全部或沒有?的對立于現實的方法造成的后果。我們又談到了明白現實是怎么樣的,明白事物的過程是怎么樣的。對于完美主義者來說,說沒有自我接受的;對于最求卓越的人來說,能夠接受現實中存在的各種彎路,而沒有一步登天的捷徑,能夠接受個人的失敗,能夠接受自己視作一個整體予以接受。對于完美主義者來說,只有一種方式是合適的,并且是固定不變的,沒有任何提升的空間,沒有任何偏差,更沒有問題和錯誤,只有一種方式,而不是動態的。更有彈性和自發性的過程和旅途,在行為中自我證實。完美主義者恐懼失敗,恐懼來自于內心的自己將自己視為失敗者的失敗,也恐懼他人將自己視為失敗者,就是為了維持那完美的幻覺。完美主義者恐懼失敗,恐懼來自于內心的。自己將自己視為失敗者地失敗,也恐懼他人將自己視為失敗者。就是為了維持那種完美的幻覺!而不是將失敗視為反饋,不是說要享受失敗!我還沒遇到過享受失敗的人!而是要將失敗視為一種反饋和成長的機會。完美主義者只想著怎么到達這里,他們只關注這個,只針對目的!直來直去的,別的事情根本不重要!如果它不能讓我達到目的的話,但對于追求卓越的人來說,旅途和終點都是成功的一部分。這樣的基模上的差異,會導致很多的后果! 我在這里列舉一些。第一個就是完美主義者只能感受到,最多也只是,暫時性的輕松!是的!他們會感受到持續的壓力,但當他們達到目的以后,他們感到了輕松!這就是典型的逐利者! 我來給你們講一個這樣逐利者的例子!一個人,我們姑且稱他為X先生,去上學了,上學。在那之前,他一直很享受學前的生活!而他上學以后,就開始有壓力了。因為他明白,他必須很努力地讀書。并取得非常好的成績來上一個好初中。因為他父母想讓他進的那所初中,競爭很激烈 非常不好進。他確實進了一間不錯的小學。但是現在他要為初中而努力了,所以他有了壓力,他并不享受小學生活。但他確實感受到輕松,在假期到來的時候,在全家去度假或者考試結束的時候,在他可以不用擔心考試和朋友玩的時候,他經過了小學階段,卻不怎么喜歡。他感受到輕松,卻絲毫沒有感受到在他還在幼兒園的時候感受過的那種:對于學習的熱情與喜愛。他后來進入了夢想中的初中。那所他一直想要進入的初中,他做到了,他只在前兩周里感覺非常高興。因為他要開始考慮,他夢想中的高中了。為什么?因為那所高中,是進入全國最好的那些大學的墊腳石。他也很想進入間全國最好的大學。所以他在初中又很努力地學習!他并不怎么享受這樣努力的過程.但是他成功了,他進入了夢想中的高中,他很興奮,從來沒有這么高興過!因為他已經是全國最出色的孩子中的一員。進這所高中不容易,但是他做到了。然后他又開始學習,他又只開心一周,壓力又來了。因為這所高中里面競爭非常激烈。他必須加入兩個運動隊,還有三個學生組織,因為他必須充實他的簡歷好讓自己進入夢想中的大學。他過的很掙扎,一點意思也沒有。但是他對自己說:?這只是暫時的,痛苦是短暫的,等我進入了全國最優秀的大學就會有回報的?然后他付諸行動。在4月2號,一封信來了!信的信封很大,他打開信知道自己成功了。他又感到非常的興奮,甚至比進入高中時還高興,然后他說:'現在,我終于能放手,好好的放松一下了。因為我已經進了這間大學,我的人生從此穩定下來了!’接下來他十分享受高中的最后一年,還有假期以及進入大學的第一周,他很興奮,這位X先生。但是在第一周過去后,壓力又出現了,因為很快就會到其中考試。而很快又會出現激烈的競爭。并且每個人都和他一樣努力,因此他也必須非常的努力。因為他想得到他的夢想中的工作,他在大一暑假的時候得到了理想的實習機會,但是壓力又繼續出現了,他感受過輕松,也感受過愉快的時光。但是這些都是在考試結束以后。或者假期即將到來之前,或者是在假期期間。但是每次都一樣,壓力又出現了,他自己也不明白為什么他不開心。因為這一切都是他想要的,他非常想要這些,多于別的一切。他說:?好的,只要我得到這份工作就好了!為什么?因為那份工作能讓我進入最好的商學院。這能讓我在一千六百個一同畢業的人中脫穎而出!?所以他繼續努力,繼續充實他的簡歷!他是三個學生組織的成員,擔任兩個的部長!是兩個大學運動預備隊員,一個正式隊員。還要加上每學期五門甚至六門課。為什么?因為這很困難,競爭很激烈。這就是適者生存,不付出就沒有收獲!大學最后一年到來了,他又有壓力了。但是他得到了那份工作,他很高興!這就是他想要的.這就是他所預想的。現在他很高興,然后8月3號到了。是他正式開始工作的第一天,他上班去了。他周圍的所有人都是最高等學府的。畢業生都是最優秀學校的學生。他覺得已經功成名就,卻只高興了兩周,因為在兩周以后,他又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壓力!比大學里的壓力還要大。他沒有時間再像大學里面一樣在飯堂里悠閑地吃飯。他每周工作八十到九十小時,一點也不享受!但是他會做到的,他會做得很好的!他會得到一封很好的進商學院的推薦信。在從商學院畢業以后,找到一個真正的理想工作并享受生活!然后他真的進了最高的商學院,也找到了他最好的工作。工作上,作為一個員工,他很高興!事實上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好運!他賺錢賺的很多,那三年前看起來難以忍受的助學貸款,現在一下子就還清了。他感覺很棒,他有了一間很不錯的公寓.他成了員工,他很興奮。他很高興,?我終于做到了!?但是過了幾個月,壓力又回來了.因為他只是一個員工。他非常非常想成為合伙人。但當他成為合伙人以后,當他獲得了?終身任期?以后,他的生活就可以安頓下來了。他繼續努力工作,奮力拼搏。他不怎么喜歡他的工作,只要再努力多一點,在忍耐多一點痛苦,然后就會有真正的回報了。在艱苦努力了五年以后,他有做到了,他成為了合伙人,事實上,也是那個公司歷史上最年輕的合伙人.他很興奮。他休了一個長假,然后回來工作。斗志滿滿,因為他現在是所有者。是這個著名的公司的所有者之一。現在他也已經成家了。他買下了市郊的一所大房子,非常貴。但他輕易買下了,他也買了一輛豪華車。他還有了一個司機,他感覺真的功成名就了。他感覺良好地過了3個月,壓力又來了!因為他只是一個初級的合伙人,他能成為高級合伙人嗎?這可能嗎?好吧!只有努力工作才可能。因為沒多少人能爬到金字塔那么高的位臵!越來越難了,但是他會成功的。他掙扎著,忍受著,一點意思也沒有。但是他成功了,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這一次,他在Hamptons區買了一棟房子,用來度假和休息。還有一輛新車,更大也更快!然后他說:?我終于,終于能夠放松了!?然后他開始放松自己,過了兩個半月,壓力又來了,因為他只是個高級合伙人,但是常務董事只有一個,想得到那個位臵是非常困難的。但是他決心要當上常務董事。他一直是明星級人物,沒理由止步不前,這對他來說沒什么樂趣可言。他沒有花多少時間和他愛的人在一起,而因為他心中的焦慮他必須證明自己。足足花了七年時間,在這七年里,他在物質上已經很富足了,只是愈發缺乏時間,他不斷的奮斗,最后終于成功了!董事會發表了人名聲明,他登上了華爾街日報的頭版新聞。X先生成為了這件傳奇公司的常務董事,他的朋友祝賀他,他感到萬分自豪,他很快樂。但是隨后焦慮回來了,有一天他走進辦公室里,坐在椅子上,腳搭在桌子上。他已經成了老板,成了掌門人,他回頭就可以看見中央公園,那景色實在是太美了。他真的是而不是修辭的說,他真的站在了世界之巔。然后有人敲門了,他被敲門聲嚇了一跳,因為一般來了人他的秘書會向他通報,訪客不會就這么過來敲門。畢竟他是站在世界之巔的人。于是他走過去開了門。來人是董事會主席,他們倆互相打了個招呼。然后董事會主席說'今年的盈利記錄,非常棒,不可思議,您做的太好了!我們都為您而驕傲,感謝您的存在!但是,您應該退休了,您已經72歲了。’這就是逐利者的生活。 最佳情況下,當然這只是大概的描述。我只是著重描述了幾個特殊的階段,這也不是要么全部,要么沒有,但是,總的來說,這就是逐利者的生活。只關注從A點到達B點。然后輕松半個到一個月,然后...B點又變成了新的A點。然后就像一直不斷向上爬的老鼠,你們必須現在就問自己,不!現在問那還要等多久?你們必須現在就問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樣的生活??我給的是一個生意場上的例子,其實對于其它領域也一樣!不管你是想成為一個醫生,是因為能否上到最好的學校而有壓力?是想要最好的公寓?最好的實習機會?最想要的好的,最高的職位等等!或者你是打算為非盈利機構工作。無論你是留在學術界,還是成為律師,都一樣,都是在不同領域重復X先生的故事。這樣的情況適用于任何方面!問題就是?我們想要什么樣的生活??要記住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追求卓越的人,不會放棄自己的雄心!但是,一個追求卓越的人,也不會放棄整個旅途!我們很快也會講到,追求卓越的人,不僅僅不會放棄整個旅途,或者結果,他們常常會獲得更高的成就!我們很快就會講到,追求卓越的人,并不只關注短時間的放松,還關注長久的滿足,是的,生活中會有起起伏伏!但是,也能夠享受旅途中的每一天!在大學里的經歷,和朋友們美美的吃了一餐的經歷,閱讀名家的作品的經歷,上有趣的課,參加有趣的課外活動的經歷,并且重視這樣的經歷,而不是忽略它們。不是把這些看做普通的,為了成功的最終目的。 我們必須經歷的事情,你或許會非常渴望成功,但是你所在的卻是此時,此地,不是別處。你們也知道,我從來沒有,或許你們有,我從來沒有遇到過完美的人!我認為這樣的人不存在,換句話說,如果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人!那么對每個人來說,失敗都是不可避免的。為失敗所困惑的完美主義者,只是專注于失敗而追求卓越的人,則會發現路途上每一步都有成功的機會!甚至在失敗中也有這樣的機會。完美主義者常常講時間浪費在必須讀清楚每個字,?我要做到最好,拿滿分!?要么全部要么沒有,要么我交上去一份完美的論文,要么我就干脆不交論文,要么我就拿到A,要么我就一無是處。要么全部,要么沒有,有時候這是合適的,有時候追求卓越的人也會持有這種態度!比如,如果你是一個醫生,你想做一場完美的手術,你課不會說?好吧!沒關系啊!我切對了八塊應該切的東西?沒錯,在有些場合,你會需要完美主義,但是在我們生活中的其它方面,都不必要!甚至會傷害我們。 完美主義者往往傾向混亂!我是指多方面的混亂。比如進食問題,我來給你們提供一個,個人的例子吧!在我還在打職業壁球的時候,我必須控制我的食譜,要吃的健康吃的好!但還是產生了問題。我的生活中有一項重大的挑戰!這挑戰就是我母親是完美的大廚。她做的蛋糕尤其誘人.于是就有了這樣的,我在長大的時候,常常遇到的狀況,痛苦的童年!我在壁球訓練過后回家,餓的要命的打開冰箱,然后那里面有一大塊蛋糕。不是一整個,但差不多四分之一個。非常大的一塊,實在是非常誘人!我根據以往的經驗知道,這很好吃。我看著這塊蛋糕,然后關上了冰箱門。因為我不能吃,當時我正在為一個重要的巡回賽訓練。但是在三分鐘以后,我回到冰箱那看蛋糕還在不在,為什么?你們中認識我兄弟的都明白,我兄弟的塊頭比我大多了,他對我母親的廚藝的喜愛,一點不在我的之下。所以我去確定蛋糕還在那,確實還在。過了十分鐘,我必須再去檢查一遍,因為我兄弟在我視線內消失了幾分鐘。我以為他到冰箱那去了。所以我又打開了冰箱一次,蛋糕還在,然后我感到一陣輕松,大約五分鐘以后,我又回到冰箱那里。我打開冰箱們,兩分鐘以后蛋糕就不見了。要么全部,要么沒有,要么我不碰,要么我吃完。這就是完美主義者持有的基模。不會說?好吧!我就吃一塊?要么不吃,要么吃完!所以這就是完美主義者的基模。我要么成為超級模特,要么超重。要么全部,要么沒有,這是很有破壞力的,這會對我們產生各個層次的嚴重傷害!相對于健康的方式而言,好的,我就吃一小塊。好的,我重了幾磅,這算大事嗎?我是人!我不是機器人,也不是芭比娃娃,更不是KEN,我說錯話了!這很傷自尊,為什么?因為Nathaniel Branden寫過很多關于自尊的文字,我們在未來三周內將會更多的講到他。 自尊的第一個基礎就是自我接受!要記得完美主義者是不接受自我的!第二個傷害自尊的原因是,完美主義者總會遇到長期且不可避免的失敗!因為根本就沒有完美的人。而如果我一直失敗或者視自己為失敗者,那我還會有較高的自尊心嗎?當然不會!另一個完美主義者容易自尊心受傷的原因,是他們更不愿意去嘗試。而如果我不愿意嘗試的話,其后果就是,更加低的自尊心。還記得自我知覺理論嗎?相對的事持續的自我提升!不是一條直線直上去的,而是旋轉向上的!完美主義傷害人際關系! 回想過去,我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很難捉摸,我基于完美主義,在人際關系中所犯的錯誤的類型,為什么?第一,自衛性!如果我一直是處于自衛性的位臵,如果我不能接受或者處理批評,那我就很難和別人形成親密的關系。這樣的情況喜愛怎么可能建立親密關系呢? ------- 另一個完美主義傷害人際關系的原因是,我們經常,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和對自己的看法一樣,如果我是完美主義者那我期望的就是完美。對我來說是一條直線,對他人亦是如此。不論是對于我的伴侶還是對我的孩子和朋友。現在我們……我以前也說過了,沒有完美的人。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可能感覺是完美的,在度蜜月的時候也是完美的。他或她是完美的。但是突然,我們開始發現對方的缺點了,那不是我一開始以為可以在一起的那人。當然,如果我期待的是芭比娃娃或KEN的話,完美的。但是對方可是人。如果我從對方身上期待的是完 超 濾 整 理美的,我肯定會失望的。這也會引起沮喪,對自己的伴侶不認可,也常常會傷害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對于持續成長的關系來說。這是我們會在談論人際關系的時候談論到的理想的人際關系,不是一個沒有失敗,沒有不和的關系。理想的人際關系在包含眾多積極因素同時也會包含不和,失望和爭吵。那才是健康的人際關系。這讓人際關系隨時間變得更加穩固。 關鍵是其中的度,你在人際關系中包含的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各是多少?這里的關鍵不是只有積極而沒有消極的因素,這樣的關系是不健康的,這樣的關系有過多的抑制與壓抑。完美主義會導致焦慮和壓力。總會有對于失敗的恐懼,而不是興奮。這就是PerterSenge所說的?創造性張力?。但是表現如何?那句已經鐫刻在我們心中的?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的真言呢?我是說我們很清楚地都知道我們必須要努力才能成功,那難道我不應成為完美主義者嗎?而人們不愿意放棄這種方式的一個原因是他們認為這是最快的方法,是最為有效的通往成功的方法,但是最后事情往往都不是那樣的。長久來看,追求卓越的人往往會取得更好的成就。在這方面有很多研究進行了闡釋。我來舉出一些成果,一些原因。現在說說少一點付出多一點收獲。首先,以終極貨幣的形式,用幸福來進行衡量。追求卓越的人遠比完美主義者要更快樂,這很好,也很棒。但也不僅僅是在終極貨幣價值方面,在硬通貨等物質方面也是同樣的。不管是工作上的成功,還是體育上的成功,還是處理人際關系上的成功。為什么,其中有很多原因。首先,追求卓越的人享受更加持續的成長。記住了,這個我從環保方面引用的詞——可持續增長。不是關于創造富饒的環境的,不是關于回到以狩獵與采集為主要生活方式的時代去的。是關于以現代生活方式生活,是關于享受進步與現代性。與此同時,不從環境中索取過多,讓發展得以持續下去。放到個人層面上也是一樣的,完美主義者不會享受持續性的成長。因為他們不允許休整和偏離。所有東西都是不變的,如同一臺機器。至于追求卓越的人,有所偏離,有所中斷,也有休整,想必起來更加可持續。如果我受傷了。我的壁球生涯就結束了。因為要么全部要么沒有,要么我就完全不訓練,要么我就像世界冠軍Jansher khan那樣訓練。同時追求卓越的人所擁有的固有動力也比完美主義者高很多,當我們有固有動力的時候,我們就能更好地再一段時間內持續地付出努力。如果所有的動力都是固有不會減退的,那就能上升到另一個層次獲得嘉獎或者能得到升遷。丘吉爾說完美主義讓人癱瘓。當我們被失敗所困擾的時候,我們就更不會付諸行動。完美主義是事情耽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對失敗的失能性畏懼。因為只要我們不行動,我們就不會失敗,就如同我之前說的,追求卓越的人的自尊相比起來更高,而且如Nathaniel Branden所說,自我覺知是終點,而信念變成自我實現預言。如果我相信我自己,如果我認為我能成功,如果我的過去有跌倒之后又爬起來的經歷,那我就更可能成功。我以前講過這個嗎?好的。因為這很重要。要成功沒有別的方式。你們讀到了?運氣的因素?英國的Wiseman教授極為優秀的作品。他所說的是,比別人有更多運氣的原因似乎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但其實也是可以用科學方法解釋的。其中一個有更好運氣的方法,便是嘗試新事情,小事情,即使是你課后去食堂的路上,找一條和你每天所走的那條路有些許不同的路線。而她說,這些小事就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這些小小的對于直線方式的偏離實際上能帶來更多的幸運,因為我們開始看見以前沒見過的東西。完美主義者只有一條路。沒有偏離,沒有進步,沒有自發性。這些時常都讓我們變得不那么?幸運?。說到創造力。Simonton說,那些歷史上最成功最有創造力的科學家和藝術家都是那些失敗得最多的。他們都不是完美主義者。他們都追求卓越,非常有雄心,都明白要成功沒有別的方法。John Updike一位非常有創造力的作家,說過?完美主義是創造力的敵人?。 我們會談到另一個作家。他對于我們如何克服這種完美主義有非常好的建議,他叫Samuel Coleridge。80/20規則。這條規則。了解這條規則并將其應用在時間管理上改變了我在哈佛的學習經歷。那帕累托法則是什么呢?帕累托是100年前的意大利經濟學家。他得出了這樣的法則,并將其命名為帕累托法則。這法則表示,在大多數社會中,百分之二十的人擁有百分之八十的財富。他們也將這條法則應用于商業組織,那就是你百分之二十的客戶給你帶來了百分之八十的收入。這也被用于經濟學的許多領域。而到最近被用于時間管理方面。比如說,在我們百分之二十的時間里,我們可以完成百分之八十的工作。而當我明白這一點的時候,它改變了我對學術的態度。為什么?因為我意識到我不必將那些材料完全讀完。再說一遍,這點別學我。我交論文前不必確認每一個t都寫好了也不必確認每一個i上面都點了點。我開始遵循更多的愉悅原則,或者說快樂原則,于是我說?好的,這才是我感興趣的東西?。比如說,我不知道這門課還有沒有文學與藝術學院課程C14?英雄?。還能報名嗎?這是我本科時候最喜歡的課程。而且這課程還不算太難。我完全可以不怎么努力也得到好成績。但是我在這科的期末論文上花了50個小時。因為我寫的主題是我非常關心的。但是我沒有得A,對我來說毫無道理。但我仍然在上面下了大工夫。因為這實在是太有意思了,至于其它課程,我只投入了能讓我得到足夠成績的時間。不是要么全部要么沒有。不會說要么我就得A,要么我就不學習。另一門課,我不知道這門課還有沒有,還是文學與藝術,Maria Tatar教的?神話故事?她現在上別的課了。我本科時看見她第一眼就愛上了她。我真不敢相信我就這么說出來了。那么,她拒絕了。其實我沒有問她。也是在那門課上,不算太難的課。在許多層次上來說非常享受的課。又一次,我花了許多時間在這篇最終成為一篇以自尊為主題的專題論文之上。所以再一次問自己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除了要么沒有要么全部外,我還在乎什么。我的成績確實下降了一點點。但是只是很少一點點。因為我在應用這條20/80法則。將百分之二十的注意力放到重要的東西上然后把百分之八十的工作做好。而我在學術的其它領域卻獲得了更多的成功,因為我有了更多的時間來打壁球來享受壁球練習。我有了更多時間來和別人交流,有時間去坐在法學院里吃一次五點開始的,持續兩個半小時的晚餐。就是這樣的基礎上實現的。另一個對于80/20的應用:我們每人在一天中都有不同的最有工作效率的時間。實際上,在一天中百分之二十的時間內,我們完成了百分之八十的工作,這取決于我們是早起的鳥還是夜貓子。有的人早上6點或7點就起來了,然后他們立刻就可以工作了。我也閃這樣的,我很早起床。對我很簡單。我可以直接開電腦工作或去給孩子換尿布。很早的早上直接去工作沒問題。但是到了晚上9點到10點就完全不行了。有人卻是截然相反的他們可以熬夜到凌晨2點3點4點,那才是他們最有干勁的時候。這和我們內在的生物節奏有關,和我們的生理節奏有關。因為有人基本上沒有人的周期是正好24小時的,大多數人都是23到25小時之間。對于周期是23小時的人來說,他們到了晚上就會非常疲勞。但是他們早上卻會精神抖擻地起來。那些周期是25小時的人早上需要多睡一會。就是因為那些人我才將這課調到11點半。我知道是很早但是感謝你們的到來。我上大學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學到很晚。我的室友就學到很晚,從晚上10點開始然后學到12點甚至凌晨2點。這才是他們最有效率的時候。可我不是。我寧愿早上早點起來,我在晚上會很累,根本無法集中精神。我聽說了這樣的效率時段后,我改變了作息。我早早睡覺。在我的室友開始學習的時候,我上床睡覺,然后在我的室友還在睡覺的時候起床,然后在早上早早地把工作完成,做完以后去上11點的課。在早上的那3個小時內,我完成了更多東西更有效率更有創造性,比我在晚上熬夜有效率得多了。我剛才說到的那兩樣東西真的改變了我在這里的經歷——在更短的時間內學到更多。不是完美主義的方式,是追求卓越的方式。 大家都了解過?流動?了,MihalyCsikszentmihalyi談論過流動是我們最良好的感受,最出色的表現,也就是?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我們什么時候感受到流動?我們焦慮的時候感受不到,就如完美主義者那樣,我們無聊時感受不到,只有我們樂觀愉快,興奮的時候感受得到。追求卓越的人更容易感覺到流動,而那些一直畏懼失敗的人,一直為失敗所困擾的人,一直在設想如果我失敗了怎么辦的人。我來談談完美主義的根源吧。因為一旦我們明白,就如我上次說的,一旦我們明白它是怎么來的,我們就更能克服它——完美主義的根源。 第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社會影響。我們都不是天生的完美主義者。你們在錄影帶中看到的孩子,他們天生比我們更能享受學習的過程。我們畏懼失敗,他們卻不斷跌掉了又爬起。所以是社會的影響導致了我們對于失敗的畏懼,確切地說,是這樣一種在我們心中烙下的并且幾乎從出生開始就不斷被加深的基模,那就是,成果才是真正重要的。當我們得到了某個成果的時候比如學會走路,做得好。在我第一年期末的時候得了A。真不錯。只有我們的成果受到了獎勵。過了沒多久,我們就開始內化這種基模并且我們也開始相信我們接受它。當我們達成了某種成就的時候,這樣的事在我們生活中一直延續著。我們什么時候會得到獎金?在4月3號嗎?當然不是。是在12月31號。或者說是圣誕節之前,年末。今年大家都干得不錯。很好。我們什么時候會得到分數,還被別人輕拍后背表示做得不錯?是在學期末,或是在考試后,我們完成了某些事的時候。不會再旅途中得到。換句話說,整個旅途都沒有受到獎勵。于是我們也就開始認為它是無關,是不重要得,只是到達終點的一種方式。只有非常少的教師,家長,組織,還有學校會獎勵旅途,獎勵旅途中的愉快。當然,也有很少的人會獎勵失敗,可這是旅途中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覺得這不好,這一點也不好,我們必須盡可能地追求直線。一種直接的基模。我們內化它的時候也付出了代價。這就是我們出生所在的社會環境,我們成長所在的社會環境,而這樣的社會環境很難以改變。我也知道我家里也有孩子。這太難以改變了,因為我自己也時常對孩子說并且專注于?Shirell學會走路了,做得好。你學會走路了?,而不是獎勵其中所付出的努力,我們等會會講到。 獎勵付出的努力,甚至獎勵失敗應對與整個過程非常難。這當然也和準許為人有聯系,準許看到人類本性的限制,而不是理想化,孤立地,分離地看待生活。因為這不可能。如果不是準許為人,而是要求完美的話壓力是持久存在的。存在于媒體中。存在于工作中。存在于教育機構中。這無處不在。我們也為之付出了代價。 --------------以 上 滅 失 整 理 現在我來給你們看幾個例子。在那前先給你們介紹一下。你們都知道,學術研究賺不了多少錢。進入學術圈的人,大多都不是為了錢。有很多學者,我也不例外,必須額外賺取收入。我也有額外的收入,而我希望和你們分享一下我額外做的事。我的眼鏡掩飾了我有腹肌的事實。那么,他是真實的?這間房間里有誰是長這樣的?我也沒指望你們來回答。但我的意思是,他是真實的?部分真實的。這照片修過不少地方。但是沒錯,確實有人長是這樣的。但是我們再雜志會看到什么?我是說,如果你們進一家雜志店里去。你們也知道這種雜志的,這些就是封面上的人物。十分完美,完美的存在,甚至更加。我們的KEN還有芭比娃娃都更加完美,我在谷歌圖片上找了很久,來看看吧。?科學的進步??近代藝術的范例?,就像今天的Cosmo雜志一樣,不是么,看這個:?性愛女神的秘密?我是說,這甚至不是?性愛人類的秘密?那還不夠好,看看我們為自己定下的這些標準吧。我怎么才能變成那樣,這里,我沒看到,?百分之三十的。?我應該好好讀讀,但這不是我想指的,其實我想指這個?如何快速進步?,要多快有多快,對吧,時間不多,永遠不長痘痘,?我都37歲了,還有痘痘?他們怎么做到的,又是不現實的模型,1997年我還在新加坡住的時候,我還想帶Nathaniel Branden去新加坡,他被認為是自尊研究的領頭人,他的妻子Devers Branden也在自尊與自我成長方面花了很多功夫,所以我新聞能讓他們來新加坡,所以我請他們來為我工作的公司做咨詢,我在尋找其他途徑,因為其他途徑所要籌集的經費比較多。而我的一個好朋友,PAT LEE那時在位美體小鋪工作,她說?這是在是太好了?,因為美體小鋪還有Anita,Roddick,我之前提過她,對于女性自尊也很感興趣,那為什么我們不能讓Ddvers和Nathaniel還有美體小鋪聯合起來在新加坡搞一次關于女性自尊的活動呢?我認為這主意非常不錯,我和Anita Roddick見了面,然后我們共同贊助了Nathaniel Branden,這次活動非常成功,本來有700個座位,可來了1000多人,我們得在場外放臵等離子大屏幕,這次活動對很多人產生了激勵,并激發了一場運動,在新加坡女性自尊的活動,作為結果,Nathaniel Branden寫了本書叫:女性的自尊,因為她被我們在研討會上所講述的那些故事給深深吸引了。不管怎么說,Anita Rdddick在女性和自尊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其中一個項目,她在1997年策劃的,叫做Ruby的洋娃娃,用來取代芭比娃娃,那次活動是這樣的:?有三十億女人長得不像超級模特只有8個才想?或者媒體們,在我們家鄉,文化與生理的多樣才是標準,那里就是地球。這次活動非常成功,也很重要。因為我們今天文化中的模型就是這樣的,要么全部要么沒有,這些照片是一同被找到的,我沒有把他們特意放在一起,要么你大吃大喝,要么就是不吃不喝,我們從電影中得到了什么,誰能達到《壯志凌云》里面的標準,湯姆克魯斯和凱利麥吉利斯,他們擁有的那種完美的愛情,但這是我們所有的模型,等我們談到戀愛關系的時候會講到,誰又能度過《愛你九周半》那樣的九周半呢?更不要說過一輩子了,那電影里的激情,都是不可能的標準,還有那些自助的書,比如《思考致富》和這個沒什么關系,只要思考,就能致富,這本書賣了幾百萬本,這里還有一本書,這本書不錯,但我沒有讀過,但先看看《小步邁向幸福》,我們又迫不及待了,說的是專注于目標,而不是專注于努力、旅途、人格,還有所需的改變。 還有別的導致完美主義的因素,這是一個你們已經讀到過的研究結果,這是由Carol Dweck晚餐的出色研究,她現在在斯坦福大學工作,她所描述的不是所有的贊美都是好的,對于一個孩子說,你很棒,你狠出色,不乏贊美之詞。你太聰明了,我的小愛因斯坦,這也不總是好的,長期來看著可能也是有害的,這也會導致完美主義的基模。 那么我和你們分享一下她的研究成果吧,我想你們已經讀過了,她所做的就是找到一些十歲的孩子,然后把他們隨機分成兩組,第一組孩子都做了道題,到最后,對每一個完成的孩子說:?你真聰明伶俐?當然,孩子們都感覺不錯,第二組做的是同一道題目,做完了,做的不錯,到最后,她說:?你真努力,你很認真?這隨機分成的兩組孩子,一組是?聰明伶俐?,一組是?努力認真?。 然后她開始第二部分的研究,第二部分,兩組孩子要選兩道題,他們被告知其中一道很簡單,另一道非常之困難,但是他們能夠從其中學到很多,第一組被稱贊為聰明伶俐的孩子中有5成孩子選了簡單的題目,5成孩子選擇了可以學到很多的難題,另一組孩子九成孩子選擇了能學到很多的難題,這就是研究的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這次她讓孩子們做一道非常難題目,這題基本上是無法解答的,她想看看這兩組孩子的反應,被告知聰明伶俐的那組他們沒有堅持多久,并且非常沮喪,并且很快就開始放棄了。與此相反,被告知努力認真的孩子他們更能堅持并且享受解題的過程,雖然到最后他們都沒能解開這道題,但是他們享受了這個過程,并且更加努力。看看這微小的操作帶來的結果。簡簡單單的一個句子:?你真聰明??你真努力?一句話帶來了這么明顯的不同,用她的話來說,?重視努力讓孩子擁有一個他自己能掌控的變量?這能讓他們認為自己能掌控自己的成功,強迫自然的天賦,讓孩子們無法掌控成功,這不會給孩子們提供面對失敗的方法,事實上當你僅僅注重于天賦的時候,你就是在制造完美主義的基模,而不是專注于旅途當中,努力的基模,她繼續說道,?如果你稱贊孩子的智力,當他們失敗時,他們會認為自己不再聰明?然后失去對于眼前工作的興趣,相反,那些被稱贊為努力孩子,在困難面前不會氣餒,甚至更有動力。這兩種方式造成了多么明顯的不同。被稱贊智力的人會產生這樣的基模,要么我很聰明,要么我就不聰明,我很畏懼不聰明,所以我就選擇容易一點的任務吧,當我無法做到的時候,這就是攻擊,是對于我的基模的侮辱,沒錯吧?這是對于直線的偏離。 相對的,如果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好吧,讓我試試吧?,?我學到很多,這真有意思?;因為一個是?既定思維模式?如Dweck所說,而另一個是種可拓展的,時刻改變和發展的思維模式;一個是畏懼失敗,因為我想聰明,被人稱贊聰明很有意思,我不想威脅到這個基模,相對的是:努力的、重視過程的,當追求卓越的基模,成為慣常的做法。 那么我們如何克服完美主義呢?如果我們確實有這個問題怎么辦?要記住,根本就沒有完美的完美的主義者,也沒有完美的追求卓越者,你們必須選擇你能快樂的生活方式,不會有現成的答案擺在你面前,對你而言可能只是有趣的學術理論,或者是非常個人化的原因。 那么我們該怎么更多地采用卓越的基模呢?首先,是自我認知,在于自我了解。對我來說,明白?我太過于有自衛性了?,我不想再這樣了,?是一個大突破?。因為我知道這會傷害球迷的人際關系,并且從那時候我開始在這上面努力,并且在將來仍將繼續提升我的人際關系,或者?看看我有多么畏懼失敗?我有多么害怕聽到那個不字,看看我有多么害怕被拒絕,看看我有多害怕應對與嘗試,就應該意識到它。如果你想讓你的網球技術進步,你必須首先明白你想要進步的是什么,這就是第一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來給你們介紹一個簡短的例子,是關于一個不完全了解自己的弱點的人的。 視頻:威爾和格蕾絲,第三季第十集片段。 不管是要應對上癮問題,還是對于生活中別的問題,完美主義還是要改善什么,第一步就是要有意識,第二步是專注于努力的嘉獎,Carol Dweck向我們展示的就是當我們專注于努力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改變那種根深蒂固的基模,即便這種基模已經存在了多年,所以對于我們自己,或者對別人,我們應專注于旅途。專注,并不一定是嘉獎自己成功,甚至是嘉獎自己的失敗自己的嘗試,在幾個小時內,如Carol Dweck所見,告訴人們他們的心是可以擴展的,告訴他們神經可塑性,并非已經定型,我們仍可以做出改變,積極的接受。我認為Karen Horney她是幸福學創始人之一,她在恐懼癥領域做了很多工作,她研究所得的其中一點是恐懼癥,它從來不會消失,它是我們的一部分,它會變得更加可控制,但是總是存在,而極度的完美主義也是一種恐懼癥,所以關鍵就是接受它。我總會有完美主義傾向,但是這沒關系,但是在以前,我有著極度的完美主義,現在我更加接近追求卓越的極致,這是持續一生的,是不斷進行的一個過程,所以現在的關鍵就是接受,它一直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一個事實,然后問:?好的,那我該怎么辦??,換句話說就是采取行動,所以舉例來說,就是怎么應對,把自己臵于線上,我最初所做的,在我留意到我的完美主義與自衛性的時候,我會撇開我的做法并且請求批評,我會問別人?給我點反饋吧?,當我收到反饋的時候,和我的直線有所偏離的時候,我就阻止自己回擊。你們也知道,對于完美主義者來說,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慢慢地我就習慣了,我沒那么有自衛性了,我得以創造更高層次的親密關系了,或者我開始嘗試別的領域,那里我可能會遭到否定,讓我以一個故事結尾吧。 她的名字叫Brittaney,她是一位展示女郎,我們在大學第一周時認識,我對她一見鐘情,我們幾乎整個第一周都在一起,到那一周的周末,為了克服我的完美主義,我約她出來,她拒絕了,這讓我很吃驚,很受傷,但是她確實拒絕了,在大學第二年,我們又見面了,我再次約她出來,她又拒絕了。第三年,在年末的時候,我和另一個人約會去了,所以Brittaney就出局了。后來在我大四的時候我們又見面了,我們談了些有趣的話題,那時候我已經開始學習心理學了,我也可以讀懂她的身體語言,她經常這么弄她的頭發,然后我知道她確實很喜歡我,然后我約她出來,她拒絕了,然后我就還留在這里和你們在一起,這就是個很重要的學習過程,學會失敗,或敗于學習。我們下周見! 哈佛幸福課中文講義 第2篇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泰勒·本-沙哈爾。 本-沙哈爾自稱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積極心理學課時,只有8個學生報名,其中,還有2人中途退課。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學生。到了第三次,當學生數目達到850人時,上課更多的是讓我感到緊張和不安。特別是當學生的家長、爺爺奶奶和那些媒體的朋友們,開始出現在我課堂上的時侯。” 本-沙哈爾的幸福十條,錄此共勉。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系,是你幸福感的信號,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 (3)學會失敗。成功沒有捷徑,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于行動,也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接受自己全然為人。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這些,并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后問問自己,能做些什么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 (5)簡化生活。更多并不總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選了太多的課嗎?參加了太多的活動嗎?應求精而不在多。 (6)有規律地鍛煉。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這樣,在醒著的時候,你會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會更開心。 (8)慷慨。現在,你的錢包里可能沒有太多錢,你也沒有太多時間。但這并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9)勇敢。勇氣并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仍依然向前。 哈佛的幸福課 第3篇當年,為了準備重要賽事,除了苦練外,本·沙哈爾須嚴格節制飲食。開賽前一個月,只能吃最瘦的肉類,全麥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比賽一結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愛的漢堡店,一口氣買下4只漢堡。望著眼前的漢堡,他突然發現,它們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可以說,代表著4種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種漢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即“享樂主義型”。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里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會吃得很痛苦。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即“忙碌奔波型”。第三種漢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B后的健康。與此相似的人,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對未來抱期許,即“虛無主義型”。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種“幸福型”漢堡。一個幸福的人,是既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 本·沙哈爾經常講“蒂姆的故事”。蒂姆小時候,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學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開始了。父母和老師總告誡他上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這樣長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沒人告訴他,學校,可以是個獲得快樂的地方;學習,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擔心作文寫錯字,蒂姆背負著焦慮和壓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課和放學。 漸漸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價值觀,雖然不喜歡學校,但還是努力學習。成績好時,父母和老師都夸他,同學們也羨慕他。到高中時,蒂姆對此深信不疑:犧牲現在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幸福。他安慰自己:上了大學,一切就會變好。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蒂姆長長舒了一口氣:現在,可以開心地生活了。但沒過幾天,那熟悉的焦慮又卷土重來。 大學4年,蒂姆依舊奔忙著。他成立學生社團,做義工,參加多種運動項目,小心翼翼地選修課程,但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興趣,而是這些科目,可以保證他獲得好成績。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了,他又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這回終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覺到,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時的高薪工作,充滿壓力。他又說服自己:沒關系,這樣干,今后的職位才會更穩固,才能更快地升職。 經過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擁有了豪宅、名牌跑車。他被身邊的人認定為成功的典型。可是蒂姆呢,卻無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用酗酒、吸毒來麻醉自己,盡可能延長假期,在陽光下的海灘一待就是幾個鐘頭。起初,他快活極了,但很快又感到了厭倦。 為什么當今社會有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爾這樣解釋因為人們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十多年前,本·沙哈爾遇到過一個年輕人。他是律師,在紐約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將成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級公寓里,中央公園的美景一覽無余。年輕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于60個小時。早上,他掙扎著起床,把自己拖到辦公室,與客戶和同事的會議、法律報告與合約事項,占據了他的每一天。當本·沙哈爾問他,在一個理想世界里還想做什么時,這名律師說,最想去一家畫廊工作。但如果在畫廊工作,收入會少許多,生活水平也會下降。他雖對律師樓很反感,但覺得沒其他選擇,因為被一個不喜歡的工作所捆綁,每天并不開心。 本·沙哈爾認為,這些人之所以不開心,并不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而是他們的決定讓他們不開心。因為他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 可以想象,一個因為家長的壓力而學法律的人,是無法在其中找到長久快樂的,相反,如果是基于對法律的熱愛而成為律師的話,那他在維護公義的同時,也會覺得很幸福。 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義。如創業、當義工、撫養子女、行醫、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選擇目標時,必須確定它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愛好,符合自己內心的愿望,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喚”,就是使命感。 本·沙哈爾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學會失敗”。本·沙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10條小貼士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并能讓你快樂的課。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系,是你幸福感的信號。 3、學會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接受自己。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后問自己,能做些什么來讓自己感覺好一點兒。 5、簡化生活,求精而不在多。 6、有規律地鍛煉。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會使你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更開心。 8、慷慨。你的錢包里可能沒有太多錢,也沒有太多時間,但并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事情的兩個方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9、勇敢。 哈佛幸福課感想 第4篇積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界正在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積極心理學導論》為標志,愈來愈多的心理學家開始涉足此領域的研究,矛頭直指向過去近一個世紀中占主導地位的消極心理學模式,逐漸形成一場積極心理學運動。積極心理學英文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學家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 簡單來說,就是研究人們的積極心理對我們所產生的作用。事實證明,對生活有著積極態度的人往往生活的更幸福。 那我們為什么要學習積極心理學呢?當然,最重要的莫過于實踐了。學習積極心理學能夠更好地讓我們對自己做出客觀的評價,不讓我們過度自卑,過分的看清自己,抑或覺得自己不重要。積極地態度能夠讓我們更加成熟,更好地了解自己。 解讀比信息更重要。 我想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我做一個比喻,解讀就像是你在山里自己找到了柴,而信息就像是別人把柴直接給了你。顯然,前者是我們經過了自己的一番努力得來的,我們努力的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許我們能在過程中收獲更多,所以我們的記憶更加深刻,我們得到的遠比我們想的多。而后者呢,我們什么也沒有做,就直接得到了柴,我們沒有尋找的過程,我們也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我們更不懂得珍惜,這樣,我們得到的實際看來不是所有的柴了。 哈佛幸福課觀后體會 第5篇財務1102B 張赫楠 我點開網易公開課的視頻網站,各種課程很是吸引人,一時間不知道自己該看些什么。后來發現有名校公開課的視頻,就很想體驗一下那些世界聞名的高校都學習的是哪些課程。點開哈佛大學的頁面,看到了“幸福課”這樣的標題,第一時間吸引了我,于是我點開了視頻。第一集的題目是“什么是積極心理學?”,腦海里第一時間想到了以前學過的大學生積極心理課,頓時覺得好無趣。但的確是受哈佛的吸引,我還是看了下去,堅持下去發現,這門課程所講授的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枯燥。課程很多,我現在只看了一部分,但我能感受到一種力量,也從中學習到了很多,能夠感悟到幸福的真諦。在學習這門課之前我也不能理解為什么這門課是如此的受歡迎,但靜下心來,認真學習,會發現這門課輕松簡單,而且會讓我們的生活學習都變的輕松愉快了,我可以從中吸收到很多的正能量為我的人生充電。 授課的TalBen Shahar是哈佛的畢業生,從本科到博士。他曾被派往劍橋交流學習。他還是一個很棒的運動員,在社團方面也很活躍……但這樣一個在我們眼里如此優秀的人,他說他并沒有感到持久的幸福,而且他也不明白這是為什么,于是他決定找出原因,他將研究領域從計算機系轉向了哲學及心理學系,最終他獲得了成功。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他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塔爾博士在哈佛學生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受到學生們的愛戴與敬仰,被譽為“最受歡迎講師”和“人生導師”。 關于“幸福”這個話題,我想這會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我們每個人的努力奮斗,都是為了追尋幸福。但我們到底要如何才能擁有幸福呢,我想這就是為什么第一集要從“什么是積極心理學?”開講了,只有知道了何為積極的心理,然后用這種心態去面對生活,我們才能獲得幸福。正如Tal所說,他不是要教大家一些新的知識,而是提醒大家一些原本淺顯的道理,只是它們被現實污染而遮蓋。 在我所看過的課程中,我對“完美主義”這一集有著很深刻的印象,也領悟到很多。Tal將完美主義定義為“一種對失敗的失能性恐懼”。沒有人愿意失敗,也沒有人喜歡聽批評的聲音,但完美主義者對失敗的恐懼超出了正常的范圍。完美主義者的思維是二元的:要么完美,要么什么都不是;要么做到最好,要么什么都不做。諷刺的是,最害怕失敗的人反而是失敗最多的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事物,所以完美主義者一開始就注定是失敗的。為了避免失敗,完美主義者呆在自己的安全區內,不愿嘗試新的事物,因為那樣可能帶來失敗;他們具有很強的防衛性,因為害怕別人看到他的缺點,害怕聽到批評的聲音;他們無法接納自己和他人,看到的永遠是缺陷和不足;他們對自己、對別人都有不切實際的期待,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巨大的壓力;由于他們期待的永遠無法達到,所以受到的打擊更多,更容易中途而廢;他們做事事無巨細,容易陷入細節而抓不住重點,導致效率低下。而追求卓越者,并不要求盡善盡美,從來不認為成功是一蹴而就的,他們認可能夠接受失敗,認為成功的路途荊棘密布,一種曲折、帶有起伏螺旋式的路程,認為失敗是一種反饋,一種成長的機會,他們不僅意識到目的地的重要,同樣重視沿途的風景,他們心胸開闊,雖然喜歡接受批評,但也并非享受批評,因為他們明白這是成長與發展必須的重要部分,他們不僅關注成功,也享受過程。這就好比是投資,沒有任何一項投資是高收益與低風險并存的,如果想獲得高收益就要接受由此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反之,如果想要追求完美,不愿承擔風險,卻想得到高額回報,往往最終是失敗的。投資中是風險與機會并存,相信沒有哪個成功的投資人是追求極致完美而成功的。生活也如此,機會與風險并存,規避風險,也就意味著放棄了機會。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哈佛幸福課中文講義】相關文章: 哈佛幸福課01-07 哈佛幸福課感想12-22 哈佛公開課幸福課07-15 哈佛幸福課心理筆記03-07 《哈佛幸福課》讀后感01-25 哈佛幸福課1課讀后感05-13 哈佛公開課公正06-27 哈佛大學經濟課10-07 哈佛公開課公正該如何09-04 哈佛大學經濟課范文06-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