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小板減少癥的定義與分類 血小板減少癥是指外周血中血小板計數低于100×109/L,根據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不良事件術語標準(CTCAE),血小板減少分為4級: 4級:<25×109/L。 血小板計數>50×109/L時,出血癥狀較少見;血小板<10×109/L時,患者可能出現危及生命的出血風險。 1. 白介素-11 該藥物適用于實體瘤、非髓性白血病化療后出現的III/IV級血小板減少癥治療。 給藥方式為每日皮下注射25~50μg/kg體重,需在化療結束后24~48小時或血小板減少癥狀出現時啟動治療,qd,標準療程持續7~14天。 主要不良反應包括體液潴留(表現為水腫)、心血管系統異常(如心律失常、房顫)、呼吸窘迫、皮疹及乏力等。 禁忌癥為重組人IL-11及本品中其他成分過敏者。 注意事項:禁止在化療前或化療同步給藥;當血小板計數升至100×10?/L時應立即停藥;治療期間需嚴密監測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風險。 2. 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 本藥物主要用于實體瘤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CIT)及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的輔助治療。 針對CIT的用法為:化療結束后6~24小時內開始皮下注射,按300U/kg體重每日給藥,連續使用14天。 常見不良反應包括發熱、肌肉酸痛及頭暈癥狀。 禁忌癥為對本品成分過敏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患有其他血液高凝狀疾病者,近期發生血栓病者;合并嚴重感染者,宜控制感染后再使用本品。 注意事項為CIT使用需要化療結束后6~24小時開始使用;本品對造血細胞表面的TPO受體的刺激可能會增加惡性血液病的發生風險。本品不用于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減少癥。 3. 艾曲泊帕乙醇胺片 本藥適用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癥(ITP)治療。 用法為標準初始劑量為50mg,qd,但需根據患者特征調整:存在中/重度肝功能不全者,起始劑量需減至25mg且隔天服用1次。給藥要求嚴格空腹(餐前1小時或餐后2小時),并需與含多價陽離子(鐵、鈣、鋁、鎂、硒、鋅)的藥物/食物間隔4小時服用。 常見不良反應包括疲勞(發生率最高)、頭痛、惡心、腹瀉、肌肉疼痛、感覺異常及皮疹。 治療過程中需動態監測血小板計數,通過劑量調整維持血小板≥50×10?/L,最大日劑量不超過75mg。 該藥物作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的二線治療方案,采用皮下注射給藥,起始劑量為每周1μg/kg體重。不良反應以頭痛最為常見,其次涉及關節痛、眩暈、失眠、肌肉痛、腹痛及消化不良等。雖說明書未明確禁忌癥,但需重點防范兩大風險:①可能誘發血栓栓塞事件;②存在促進血液系統惡性腫瘤進展的潛在風險,特別是對伴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需嚴格評估使用指征。臨床使用需參照指南并完善知情告知。 本藥適用于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給藥方案為口服給藥,tid,每次5片(具體劑量規格需參照藥品說明書)。 該藥物主要用于預防和治療白細胞減少癥及血小板減少癥。推薦劑量為20mg ,tid,口服。說明書明確提示禁忌人群包括對藥物成分過敏者,同時強調急、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需謹慎使用。 適應癥覆蓋各類原因引發的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癥,以及外科手術期間的出血預防或止血輔助治療。標準給藥方案為每次0.1~0.3g(100~300mg),tid,口服,療程設定為14天。 來源:梅斯醫學,梅斯血液新前沿 編輯:趙文銳 審核:趙燕宜 |
|
來自: 快樂英平 > 《小藥箱_用藥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