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贊皇隸屬于國際莊,《隋書·卷三十·地理中》記載:“趙郡,統縣十一,戶十四萬八千一百五十六。平棘、高邑、贊皇、元氏、廮陶、欒城……”區域有贊皇山,開皇十六年(596年)置縣,由山而得縣名。 李氏是魏晉到隋唐的“五姓七望”之一,分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北史·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記有:“案趙郡李氏,出自趙將武安君牧。當楚、漢之際,廣武君左車則其先也。”李左車十七世孫李楷定居于常山(今元氏西北),其子分居東、西、南三巷,后稱東祖、西祖、南祖三大支系,三房也稱“平棘李氏”,族人開花散葉于趙郡諸縣,他們以儒傳家、居官以能、攀龍附鳳,名流輩出,長盛而不衰。 ![]() 趙縣李左車墓 ![]() ![]() 贊皇李氏墓群 ![]() 2009年為配合南水北調,發掘了贊皇西高村的一處“李氏家族墓”,出土物現藏于冀博。而國保的“李氏家族墓”則在南邢郭村,他們都是趙郡李氏家族東祖一支,按照考古報告列出的譜系,西高村墓主李秀之、李弼的爺爺的爺爺李楷,與南邢郭村墓主李希宗、李希禮的爺爺的爺爺李希是兄弟倆,“五世則親盡”,地理上是鄰居,歷史上是親戚。 南邢郭李氏墓群,從現場監控處來看,現在只有三座大墳包,播種玉米的老鄉說,原來還有兩個平掉了,而這三座墓兩個平行,一個偏西北。1976年就考古發掘了李希宗墓、李希禮墓,他們是李憲的次子、五子,李希宗的墓志銘現藏于正定文管所,很奇怪,不在贊皇。 ![]() ![]() 李希宗、李希禮兄弟在《北史·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里都有簡短的列傳,李希宗“性寬和,儀貌雅麗,有才學。”李希禮“性敦厚,容止樞機,動遵禮度。”所以李延壽評價:“憲之子弟,特盛衣纓,豈唯戚里是憑,固亦文雅所得。” 李希宗家族也有著強大的美貌基因,這就是優勢資源,有似獨孤信同學。其長子李祖升“儀容瑰麗”、女李祖娥“容德甚美”,次子李祖勛在史書里沒有描述其長相,只說他“性貪慢”“無才干”,但在其墓志銘中有“風表溫睟,波瀾可泳,符彩照人”一句,想來應該也是不差的。好奇的是這個墓志銘現藏于大同北朝藝術博物館,河北貨千里迢迢竟跑到了山西。 ![]() ![]() 李祖娥在《北齊書·卷九·列傳第一》有記載:“文宣皇后李氏,趙郡李希宗女也。”她嫁給了文宣帝高洋,生有廢帝高殷、太原王高紹德。當初立皇后時,高隆之等人是反對的,說“漢婦人不可為天下母”,但楊愔力挺。后期婁太后對她也是鄙夷的態度:“豈可使我母子受漢老嫗斟酌”。高湛即位后,遭遇身辱、子殺,出家妙勝寺。 而高殷的皇后正是李祖勛之女李難勝,這名字取的也不好。高殷的大寶之位,席墊還沒坐暖和,一年半載便廢,高演入纂大統。李難勝后來也出家到妙勝寺,時間上推測,她和她姑姑李祖娥在同一個廟里有對接,后郁郁寡歡而死,而李祖娥則活到了隋朝。李家兩代美人皆嫁帝王,結果凄苦,是那個時代隨便的一個故事而已,起落浮沉轉成空,來如春夢,行去已無蹤。 ![]() ![]() ![]() 治平寺石塔 ![]() 治平寺石塔在南嘉應寺村外,廟頭就住在里面,外面有牌子,電話可聯系。所謂的治平寺早在抗戰期間就被倭寇摧毀,現院里完整的就剩石塔和經幢,墻邊還有殘石,隱約能看到券門,或為石塔。 石塔建于唐天寶年間,矗在一個扶正的石臺上,高約15米,束腰底座的下層雕有樂伎,束腰部用紅磚填補湊付著,挽于傾倒。石塔為八角形三層,每層出平座,四面開有券門,其余面開有盲窗及佛龕,頂端為兩層仰蓮瓣葫蘆形塔剎。 ![]() ![]() ![]() ![]() ![]() ![]() ![]() ![]() ![]() ![]() ![]() 八棱經幢高約3米,建于唐開元年間,束腰底座上為幢身,下端開八龕,刻有兩菩薩,上端八龕里雕有一佛兩菩薩,中間是陀羅尼經,頂蓋上有人物、象、獅等裝飾。 ![]() ![]() ![]() ![]() ![]() 院里有兩塊碑,其一為金明昌三年(1192年)張志道立的《重修治平寺碑》,記述的是大定癸卯年(1183年)重修前后殿、新建法堂等事宜,劉仲尹撰、弘道和尚書丹并篆額。上面有廟史,寺院始建于隋開皇三年(583年),唐天寶八年(749年)治石塔,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將嘉應寺賜號為“治平寺”。 碑文提到了韓愈諫唐憲宗李純迎佛骨、虞愿諷齊明帝蕭鸞建湘宮寺兩件當年轟動一時的事情,指出大粧嚴并非佛的本意,而是要學佛法及弘揚教義。碑文還說“李唐巨公輩出”,并用小字舉例:“如李嶠 李絳 李德裕 李□之流 皆以文采勛業為唐之巨公也”,他們確實是趙郡李氏的優秀畢業生。 ![]() ![]() ![]() 另一塊碑是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重修治平寺記》碑,開篇就是“大明圣朝華夷一統 □國咸尊”,行不行口號先喊起來。碑文大意說,寺廟興之唐宋、廢于金元,現在我來重修了。文中還提到“小石塔四座”,而墻邊的那些廢石,大概就是這些塔的殘骸。■ ![]() ![]() 江山留勝跡 我輩復登臨 與同好同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