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B館,“跨越千年輝煌”特別打造了一條300米長的沉浸式“壁畫長廊”,長廊內匯集了數百件壁畫藝術精品,如《鹿王本生圖》《降魔成道》《藥師經變》等經典壁畫。 長廊的一頭,放著一尊禪定坐佛像(259窟),據說是樊錦詩最喜歡的佛像。 完整的彩塑佛龕 北魏第257窟壁畫須摩提女因緣故事。講的是虔誠禮佛,佛自顯靈。這些在赭紅底壁上繪成的故事畫,都以人物、動物為主,山水、房宇、車馬、器物僅為襯景,這正是漢晉傳統畫風在佛教壁畫上的延續。 須摩提出嫁時,見來了很多不信佛的婆羅門,心中不喜,便臥床不出,拒絕向他們行禮,憤怒的波羅門紛紛要求將須摩提逐出城。后經婆家多方周旋、賠禮致歉方才暫時平息了事端。釋迦牟尼為須摩提虔誠事佛之心所感動,于是先遣廚師乾茶攜帶鍋碗瓢盆凌空而至。 又命弟子們施展神通,于是弟子們騎著各種神獸;青牛、孔雀、金翅鳥、七頭龍騰空而來。 然后佛乘祥云,在兩千護從的簇擁下冉冉而降。令人炫目的儀式,盛大的場面和佛陀的神力將波羅門教徒震伏,婆家與舍衛國國民全部皈依了佛門,最終修得正果。 九色鹿本生的壁畫 北涼275窟是莫高窟現存最早的洞窟之一。圖片展示窟內塑像和壁畫中人物的造型、服飾等均體現了西域和古印度的審美情趣。洞窟主室為縱長方形。西壁最大的塑像是交腳彌勒菩薩,雙足相交,身靠三角形靠背,端坐在方形雙獅座上,神情莊重寧靜,威嚴肅穆,造型概括穩定,比例勻稱,色彩明快單純,手法簡樸。左、右兩壁上部對稱開鑿兩個中式木構建筑形式的闕形龕和一個西域風格的雙樹券形龕。龕下繪釋迦牟尼本生故事和佛傳故事。繪畫和雕塑均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西域佛教藝術的交互影響。 交腳彌勒菩薩 是 莫高窟早期最大彩塑,是敦煌早期彩塑藝術的典型作品。菩薩面相渾圓而略長,隆鼻直通額際,眉長圓眼,上唇較厚,下唇作半圓狀,肩寬胸平,體態健碩。 ![]() 北涼272窟 的壁畫“供養菩薩” 。北涼時期的供養菩薩像是佛教藝術傳入河西初期的典型代表之一。菩薩以西域“ 凹凸法”繪制,面龐渾圓,鼻梁高挺,五官集中,身形健碩。其姿態端肅,均坐或跪于蓮臺,呈舞蹈狀,表現聽到佛說法時的歡欣場景。菩薩雖無名號,卻姿態萬千,或持花供養,或合十禮拜,或揚臂揮巾,四十身舞姿無一雷同。由于日久年深,人物身上的暈染、線條都發生了變色反應,使其更顯得粗獷豪放。此像保留了印度造像的渾厚體量,體現了絲路初傳藝術的拙樸感,為研究 4-5 世紀佛教藝術東漸提供了關鍵實證。 ![]() 北魏254窟壁畫“降魔成道”,降魔變表現的是釋迦牟尼將要成佛時,魔王波甸加以干擾的情形。這幅降魔變是敦煌石窟中最早的一幅,畫面采用中心對稱的構圖,佛居中結跏趺坐,魔眾分立兩側。 ![]() 北魏254窟壁畫“尸毗王本生故事”。該幅畫以“異時同圈”手法濃縮佛陀前世割肉救鴿的壯舉。畫面中央尸毗王垂目端坐,身形偉岸,左腿橫陳,右手指向秤桿,侍從持刀割肉;頭頂盤旋餓鷹,足畔跪伏眷屬悲泣。全圖以土紅、石青、黑褐為主色,線條粗獷,衣紋褶皺以西域“凹凸最染法”強化立體感。此畫以北魏特有的雄渾筆觸重構印度佛典,既保留“以形寫神”的漢畫傳統,又融入犍陀羅藝術的悲劇史詩性,是絲綢之路上佛教藝術中國化的里程碑之作,亦為敦煌早期本生故事的潮峰呈現。 ![]() 局部 悲痛的尸毗王眷屬 ![]() 西魏249窟窟頂壁畫,窟頂繪中國傳統文化題材和佛教題材。風云氣象萬千的天界景象,包括風雨雷電諸神異獸、神仙浩蕩巡天、山林狩獵等精彩場面,熱鬧非凡。 ![]() 窟頂西披正中畫立于大海中的巨人。一般認為此巨人就是佛教里的阿修羅。《雜譬喻經》記載阿修羅:“身形長大,一切深水無過膝者,四大海水不能過膝,立大海中,身過須彌,手拒山頂,下觀忉利天。”因此學界多認為這個立于大海中的巨人就是阿修羅。這就是表現前文中所講的“四大海水不能過膝”,而他身后的那座高山也就是佛教中的須彌山,表現他“身過須彌”,須彌山上有座巍峨的宮城,則是佛教中帝釋天的居處“忉利天宮”。是完全的佛教題材。 ![]() 東坡是二力士捧摩尼寶珠,兩側是飛天、朱雀、孔雀,下有胡人與烏獲百戲,及龜蛇相交的玄武和九首人面獸身的開明。 ![]() 南坡畫乘鳳車的西王母(帝釋天妃),在浩浩蕩蕩的巡天隊伍下方,有狂奔的野牛、黃羊和虎。(圖版) ![]() 北坡畫東王公(帝釋天)乘四龍車,下方繪山林、黃羊等。(圖版) ![]() 初唐329窟壁畫“乘象入胎/夜半逾城”。 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是敦煌石窟壁畫中對稱出現的佛傳故事。乘象入胎講述釋迦牟尼降生的故事。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和王后摩耶夫人多年膝下無子,常為無人繼承王位而煩惱。一日,摩耶夫人在夢中見到空中有菩薩乘白象而來,從她的右肋進入腹中。摩耶夫人從夢中驚醒,召相師占卜,知有圣神降胎。夢中受孕的摩耶夫人后來在藍毗園誕下悉達多,即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壓根就不是凡人)。 夜半逾城講述悉達多太子離宮出家的故事。悉達多太子出游四門,看見了生老病死等現象,深感人生無常,決心出家擺脫生老病死,尋找真理。一天夜里,他讓車匿備好白馬乾陟。凈居諸天令軍士、宮女等都昏睡過去。太子騎上白馬,四大天王捧承馬足,梵王、帝釋在旁引路,飛越城墻出了王宮。太子來到往古跋伽仙人苦行林中,下馬端坐,開始潛心苦修。 ![]() 局部 乘象入胎 ![]() 局部 ![]() 局部 飛天 莫高窟492個洞窟有270多個洞窟繪有飛天,共有4500多身,是古人善良,完美理想憧憬的升華。初唐329窟壁畫上方的這些飛天盡管皮膚已經變為棕色,仍然呈現有序的飛天群,她們昂首挺胸,雙腿上揚,腰系長裙肩披彩帶,由上而下飛行,周圍天花飛舞,有瀟灑輕盈的動態之美。 ![]() 西魏249窟釋迦牟尼說法圖,佛陀釋迦牟尼居中,右手揚掌,左手握衣,肅立在寶池中的蓮花臺上,兩側的菩薩,體態修長。佛光上方高懸裝飾著獸頭和雙鳳的華蓋;華蓋兩側的流云中畫有四身飛天。在敦煌早期壁畫中人物形象、衣飾、華蓋帶有西域和中原兩種風格。 原來早期的佛陀與菩薩都是高挑的身材。 ![]() 中國古代建筑多為木結構,眾所周知的原因,留存至今的實物極為稀少。所以敦煌壁畫中的建筑形象就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依據。在敦煌壁畫中,有宮殿、寺廟、樓閣等多種建筑形態,從飛檐斗拱到臺閣亭榭,忠實記錄了不同時期的建筑風貌,展現了古代匠人精湛的技藝與獨到的構思。這些繪制在巖壁上的建筑形象為探索中國建筑史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窗口。下面幾幅壁畫展示了古代建筑的風貌。 盛唐148窟東壁北側《藥師經變》是敦煌壁畫中最大一鋪《藥師經變》,是依據唐玄奘玄新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繪制。只能把大圖分解成幾塊小圖,為的是能看清楚古代建筑的匠心營造。圖為《藥師經變》的上半部分。 ![]() 藥師琉璃光佛居中,左右脅侍為日光、月光二菩薩,聽法會眾神佛分列中央平臺上的兩旁。水池中的前臺上設舞樂,二人相對起舞,兩側樂隊各十人。整個畫面宏大富麗,顯示盛唐晚期的畫師繪畫技巧已較前有了很大提高。 ![]() 兩個舞伎的舞姿婀娜,在現白居易的《胡旋女》: “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 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 壁畫左右兩側都有一座三開間的臨水佛殿,四周不設門窗,殿內有一佛二菩薩結跏趺坐。臺基下面的方格圖案富麗堂皇。下層的弧形踏道上,菩薩正在遞送供品。 ![]() 盛唐217窟的壁畫觀無量壽經變圖上畫的西方凈土,鐘樓韻揚、飛天穿樓,佛剎富麗無窮。 ![]() 不經意地查到一座特別棒的榆林窟的資料 ,榆林003窟建于西夏統治瓜州晚期,元代重修。窟內紛呈漢、藏民族及顯宗、密宗的內容和藝術,是這一時期藝術最成熟、最典型的洞窟,獨具特色。洞窟內容和形制獨具一格,還有大量的精美壁畫。看到網上的這張圖片,是不是要流口水了?B館里展示了這座窟很多的壁畫。 ![]() 窟里的壁畫為《西方凈土變》,拍的圖片極模糊,只好在網上下載清楚一些的圖片。在這里主要展示的是建筑方面。 ![]() 局部 壁畫中的臺閣亭榭 ![]() 局部 ![]() 拜塔起舞(盛唐)表現民間的建筑形式。 ![]() 酒肆表演(五代) ![]() 墓室(中唐)據《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記載“人命將終,自然行詣冢間而死”。圖中為家人將老人送入墓室居住的情景。老人安詳地坐于墓床上,床前有壺門裝飾,墓內掛山水屏風畫。墳墓下打兩重臺基,上建墓室,墓頂前后有“十”字形裝飾。墳墓四周有矮墻圍成墓園,墓室前的矮墻向前延伸出一段,形成墓道,矮墻盡頭有墩臺,表示墓闕的意思。整座墓園體現了中西兩種建筑形式相融合的過程。 人還沒往生,就送進墳墓里了? ![]() 大型住宅院落(隋)這幅《法華經 ·譬喻品》畫面中的大型院落,院內分為三進,前院有堂,中院有寢,后院有室或門屋,均在中軸線上,堂的左右是廂房。前堂后寢中分別坐男女主人及仆役多人,概括地表現出古代宗法社會中住宅布局及使用情況。 ![]() 妙音曼舞 敦煌石窟有近300個洞窟出現樂舞內容,吹、拉、彈、打等樂器樣樣俱全,種類多達50種,6000多件,可謂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有來自西域印度的,如海螺、琵琶、答臘鼓等;有敦煌及少數民族地區的,如號角、羯鼓、腰鼓等;也有中原漢民族的樂器,如琴、箏、笛、排簫等;還有今天已經失傳的,如鳳首琴、彎頸琴、花瓣形阮、雷公鼓等等。壁畫上的不鼓自鳴、天宮伎樂、飛天伎樂、經變畫樂舞等,也都完美體現了舞之精湛,器之精美。 ![]() 西域風格的經變樂舞,左側舞伎擊腰鼓,右側舞伎反彈琵琶。 我們這代人對當年的大型舞劇“絲路花雨”,印象極深,特地去找“反彈琵琶”的原型,找到了! “美人舞如蓮花旋,世人有眼應未見。”岑參 ![]() 局部 天樂不鼓自鳴 ![]() 局部 各種樂器演奏起來 ![]() 很多藻井藝術水平極高,無論圖像設計還是配色都是超一流的。 ![]() 玻璃柜里放著兩個小泥人,非常可愛,應該真品。 ![]() 這部分展示了部分早期敦煌藝術研究所的人臨摹的畫作。 ![]() 局部 鳥人給佛獻供。 ![]() 局部 ![]() 局部 ![]() 常書鴻先生臨摹的觀音菩薩 ![]() 元榆林窟4窟的并座說法圖,采用西夏傳統的繪畫技法和用色習慣,以線條勾勒造型、暈染表現形體;整體的色調以冷峻為主,一改藏傳佛教美術中濃烈華麗的氛圍。 ![]() 局部 菩薩的面容非常“印度” ![]() 元第465窟壁畫 上樂金剛、金剛亥母雙身曼荼羅 畫面居中為大幅上樂金剛雙身像。上樂金剛一面三眼,頭冠上飾交杵,頸部掛50個斷頭。雙手持杵金剛鈴,擁抱明妃(金剛亥母),足下踏臥魔。 藏傳佛教有很多同樣的雙修圖像。 ![]() 供養人像(五代),左側河西節度使曹議金家族貴婦,五代貴婦效仿唐代后妃的盛裝。右側于闐國王李圣天,作為西域王國的國王,完全是漢族帝王的服飾。 ![]() 供養人像(五代)河西節度使家女眷,左起前兩位穿回鶻服裝,第三位是于闐王后,第四位是節度使母親。 ![]() 元代第3窟,這個窟是大展復刻的第8座窟,與第217窟一樣,日常并不對外開放。佛龕里的雕塑沒有了,壁畫有點恐怖,是密宗畫塑。 此窟是莫高窟元代最重要的代表窟,也是敦煌石窟唯一以觀音為主題的洞窟。可能是莫高窟唯一有紀年、有畫師題名的觀音圖像,也是令后世嘆為觀止的畫作。 3窟沒有在A館展出,大概是重點突出敦煌壁畫里的各種線描功夫。 ![]() 這座窟以其精美的“千手千眼觀音”壁畫而聞名,觀音像的手臂層層疊疊,展現了元代佛教藝術的獨特風格。 壁畫中干手干眼觀音像有十一面四十大手,四周環繞飛天及部眾,壁畫以焦墨勾勒,色彩淡雅,造型蘊藉莊重,特別令人稱賞的是豐富多彩的線描,描繪衣裙巾帶,雖絹帛集束亦不失順風而動的輕柔,表現出錦絹棉麻等不同的質感。人物面部肢體用遒勁的鐵線勾勒,自然勻稱豐滿,造型準確,細膩的肌膚如有生氣,千手千眼的描繪一絲不茍,中國傳統的線描幾乎薈萃一壁,和諧統一。 ![]() 敦煌壁畫和紙絹畫中雖有千手千眼觀音經變70多幅,但此窟的千手千眼觀音是敦煌石窟中藝術價值最高的。 著名的敦煌學家、畫家段文杰先生說:線描是中國繪畫的一種重要造型手段,不管是中國畫、壁畫和民間繪畫,都離不開線描這種至關重要的藝術語言,它是中國繪畫塑造藝術形象的骨架。一千年間的敦煌壁畫有三種不同形態的定形線:早期,即十六國北朝時代,主要為鐵線描;中期,即隋唐時代,主要為蘭葉描,晚期,即五代、宋、西夏、元時代,主要為折蘆描和以多種線描塑造同一物象的靈活多變描法。第三種功能線是提神線,是在壁畫定形上色后,或因色彩覆蓋后底線模糊不清,或因一些重要部位需要強調。 ![]() 本來已經離開了元代第3窟,出來后看到墻上的圖版專門分解窟內壁畫,趕緊折返回去細看,拍了幾個局部圖像。 左側 吉祥天女:婆羅門教中的幸福與財富女神,后被佛教吸收為護法天神。 右側 婆藪仙:原為婆羅門教的修行者,因主張祭祀天神時殺生而墜入地獄,后得菩薩拯救,皈依向佛。這里的婆藪仙已經是完全漢化的形象了。 ![]() 局部 金剛護法神 ![]() 前面說到西夏榆林第3窟有大量精美壁畫,這里看到了立于西壁門北側的四米高的壁畫文殊變,它代表了西夏宗教藝術的最高成就 ,也是線描壁畫的杰出代表。 文殊菩薩,在佛經中釋迦牟尼佛的脅侍菩薩,專司智慧。畫面中,文殊菩薩手持如意,安祥地坐在青獅上。月輪般的身光和頭光,襯托出文殊在畫面的中心地位。形象豐腴、俊雅、凝靜,輕輕地坐在獅背上,宛然一位溫文爾雅、慈祥的貴婦人的形象。象征智慧、威猛的青獅足踏紅蓮,步伐勁健。牽獅的人為“昆侖奴”。 ![]() 同樣4米高的壁畫普賢變 段文杰先生談敦煌壁畫臨摹中的白描畫稿時說:“敦煌壁畫不同于案桌上的絹、紙繪畫和手卷,畫面宏大,所繪物象形體也大,有些線描長達數尺,毛筆所含墨汁和筆力不能一次運行到底,必須象接力賽一樣,一筆力盡再接一筆。要做到接頭巧妙,不露痕跡,氣脈暢通,天衣無縫,雖然是幾筆連接,但要看起來是一氣貫通,這種線叫接力線。還有一種線描也是難度較大,那就是飛天飄帶上下展卷形成的弧線,一筆蜿蜒穿過是不行的,必須兩頭起筆,中間交合,接茬處微露交叉虛線,但起伏波動氣勢,渾然一體, 這叫合龍線。這些描法也要求畫家必須具備高超和嫻熟的線描功夫,否則就會因中途停滯、疲軟等差錯而破壞畫面形象的整體氣勢和形象力度。” ![]() 中唐159窟的文殊變和普賢變。 ![]() 如是莫高——敦煌藝術大展十分精彩,能在北京看到復刻,臨摹得惟妙惟肖的雕塑和壁畫,特別難得。 再次引用段文杰先生形容臨摹莫高窟的壁畫的艱辛:“我們根據前人的經驗,首先為了保護壁畫,禁止用張大千以來的壁畫上直接用紙進行描寫方法,決定全部采用模仿的方法。我們背著紙、硯、毛筆、顏料、水壺、洗筆,提著畫板爬上石窟,在光線照射不到的黑暗石窟里,用鏡子反射陽光,用照亮室內白板的方法采光。這樣一來,里面就變亮了,只是必須隨著太陽的移動,移動鏡子,調整陽光的反射角度,這也是相當麻煩的工作。在連太陽反射都無法到達的石窟里,因為燈火的燈光無法模仿,高高的墻面也看不清,所以站著爬上去,看完后下樓開始畫畫。像這樣模仿不僅要動腦力,還要動用體力。” 今天能看到這么多復制的莫高窟的洞窟和壁畫,是以常書鴻先生為首的一批富有犧牲精神的畫家,文物保護工作者70多年的鍥而不舍艱辛的工作成果,誠摯地向他們致敬!感謝他們的付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