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將不論述西醫學的相關知識。中醫學對眩暈一病的認識有數千年的歷史,在《內經》時期就已經有了相當豐富的論述,其后各代醫家不斷補充、發展。從古至今,長期的大量臨床實踐證實,中醫藥治療眩暈個體化、多層次、多方法、綜合調護的作用。 除中醫湯藥外,中醫外治法治療眩暈的特色優勢也同樣突出,針灸、正骨推拿、耳穴、放血療法、食療等手段同樣不可忽視。 辨證論治及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理念體系兩個重要的特點。辨證論治 不僅是中醫診斷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風、火、痰、瘀、虛這五個病理因素是大家公認的引起眩暈的最主要原因。上至各類古籍,下至現代醫家的各家論述都是以這五方面因素進行辨證論治居多、使用廣泛。由此而產生的辨證方法我們稱之為臟腑辨證、氣血辨證。 六經辨證,在《傷寒雜病論》中得到了系統性的論述,形成了一門非常強大的辨證論治體系,具有卓越的療效,眩暈病的辨證論治過程中,六經辨證具有非常獨特的特色。 一、太陽眩暈 1、太陽風寒:《傷寒論》第1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提綱中雖然沒有提到眩暈的發作,但從太陽經走行部位來看,頭面各部均與太陽經有直接的聯系。太陽這一身之藩籬,風寒外束太陽經表,經氣不利,正邪交爭,營衛失和,必然會導致頭面部疾病癥狀的發生,其中就包含了眩暈的發作。代表方劑桂枝加葛根湯、葛根湯。 2、膀胱蓄水、上擾清竅:《傷寒論》93條,“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里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復下之。”《金匱要略》:“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太陽表邪不解或汗下太過,太陽陽氣不足,邪氣循經入里,結于膀胱,氣化不利,水液代謝失常,濁水隨經沖逆于上,擾亂清竅,導致眩暈發作。代表方劑五苓散。 二、陽明眩暈 1、陽明經熱:《傷寒論》第180條,“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由此可知,陽明經上行頭面部,邪熱郁結陽明經,邪熱循經上擾,清竅失養而致眩暈發作。代表方劑白虎湯。 2、陽明燥結,濁氣上擾:《傷寒論》第242條,“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邪熱燥結,郁于陽明之腑,燥屎內結,腑氣不通,里熱壅盛,火熱上干,濁邪上泛清竅,阻遏清陽,導致眩暈發作。代表方劑承氣湯三方。 三、少陽眩暈 《傷寒論》第263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由條文可見,少陽病非常容易出現眩暈的癥狀。少陽屬東方之木,內寄相火,喜疏泄而惡抑郁,若邪氣入侵少陽經,導致相火內郁,則可導致少陽風火上擾,擾亂清竅,而致眩暈發作。另一方面,肝開竅于目,而少陽膽經之脈,起于目內眥,故若少陽肝膽郁火或痰火上擾清竅,必然使得邪氣上于目系,又可于目系轉入腦竅,而出現眩暈的癥狀。代表方劑小柴胡湯。 四、太陰眩暈 無論是直中或者傳經,邪入太陰都提示人體正氣開始衰退,但其仍屬三陰病的開始階段,相對而言,病勢尚屬輕淺。 1、中焦虛寒、清陽不升:《傷寒論》第93條,“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里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復下之。”太陽病,本應以汗法治之,卻先用了下法,不愈后復用汗法發汗,經逆治后最終導致表里俱虛,氣血津液大傷,清竅失養而發作眩暈。太陰脾主升清,運化水谷,為氣血生化之源,太陰脾虛則氣血化生無源,則清竅失養,而發作眩暈。中氣虧虛,以致中焦虛寒,脾胃失于溫煦,輸布水谷精微功能失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反上犯清竅則發作眩暈。代表方劑四逆輩。 2、水飲上泛:《傷寒論》第67條,“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金匱要略》:“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傷寒失治誤治后導致脾陽受損,導致水液不能正常輸布,停而為飲。飲邪阻膈,中焦清陽之氣不得上養頭目,故起身或坐立時可見頭暈目眩。代表方劑苓桂術甘湯、澤瀉湯、五苓散。 五、少陰眩暈 陽虛水泛:《傷寒論》第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太陽病發汗太過,而素體虛,少陰陽氣不足,不能制水,故水飲之邪上犯而致眩暈。此病既可由他經失治誤治導致正氣受損會變而來,也可以由外寒長驅直入直中少陰而起。代表方劑真武湯。 六、厥陰眩暈 《傷寒論》第372條,“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病入厥陰,肝氣失于條達,氣機不利,厥陰又為陰盡陽生之所,最容易導致寒熱錯雜,上熱下寒,上有邪熱,上犯于腦,下有濁陰之邪上逆,清陽被擾則導致眩暈。厥陰受寒,肝木橫逆,侮及胃土,胃氣失和,則嘔吐涎沫;胃中濁陰之邪上犯清竅,清陽被擾則眩暈。代表方劑吳茱萸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