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學友發來一個病例,問了點問題。 病例是這樣的:“患者,女,感冒,咳嗽,痰多,早上吐黃痰,其他時間吐白痰;涕黃。發熱前出汗;發熱時感覺特別冷,需要蓋被;發熱時無汗。口渴明顯,總想喝水。不想吃飯,臉色發紅、發燙。無偏頭痛癥狀,但感覺眼眶痛。”然后他問:“發熱前出汗;發熱時感覺特別冷,需要蓋被;發熱時無汗”,這種出汗的情況屬于“寒邪束表”嗎? 同學們對這個病例和問題有什么看法? 這要是汗都出了,能是“寒邪束表”嗎?“束”在哪里呢?有人說,汗雖然出了,但還是惡寒,如病例中說的,“發熱時感覺特別冷”,“冷”就是“惡寒”。 問題是,“惡寒”就一定是“寒邪束表”嗎? 準確而通俗地講,“惡寒”=“表氣不開”。而“表氣不開”的主要原因,一個是因為“寒邪束表”;一個是因為“陽不衛外”,或稱之為“陽氣不充”“衛氣不足”。后者說得更直接點就是“陽不升達”或“陽虛”(內傷雜病的“畏寒”,不在這里講)。體表的足太陽膀胱經,俗稱“太陽主闔”,那是寒水之氣的作用。正常人之所以開闔有序,是因為左陽的升達與右陽的收斂(寒水收斂)能夠達成有序平衡的緣故。 簡單說,上述病例中的“發熱前出汗”,已經出過汗的、汗后重新出現的“發熱惡寒”,通常是“陽不升達”的遠古(筆者在《四圣醫學解要集·惡寒應對探要》中講了三種原因:一個是寒邪過旺,一次發汗無法充分打開體表;一個是陽虛;一個是已經開了體表,又重新感冒寒邪。可參考)。 至于“發熱時無汗”,可以是外感寒邪過旺。不過,從患者“其他時間吐白痰”來看,體內應當陰寒不輕。結合“早上吐黃痰”,以及“不想吃飯,臉色發紅、發燙”這些右陽不降的癥狀去分析“發熱時感覺特別冷”,應該還是陽不升達,即陽氣上輸不充分導致無法在上焦熏蒸成汗的緣故。總的說,此證升降失常是明擺著的,至于到底是否因為外寒過旺所致,需要進一步考察。 實際上,上面說了一大堆,對于臨床來說都是廢話。這種病,臨證看看舌象,比如到底有沒有白厚滑苔?到底是不是唇舌深紅?同時問問患者平常是否下肢偏冷?這些問題了解清楚了,那么,到底是外來的邪氣過旺,還是內在的正氣不足,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這還沒完——這個病例在描述上,最大的問題,前面說的通通都不是;最大的問題是根本沒抓住核心。“發熱前出汗;發熱時感覺特別冷,需要蓋被;發熱時無汗”,這個說法,不過是一筆糊涂賬。這里邊的“發熱”和“惡寒”,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有什么樣的規律?如果僅僅是一次性過的“發熱”+“出汗”,然后后面就是“發熱”+“惡寒”+“無汗”,那是一類情形;如果是“發熱”+“出汗”,后面是“發熱”+“惡寒”+“無汗”,再然后又是“發熱”+“出汗”……,那么是另一類情形。后面這一類又分幾種,它可以是《傷寒》少陽病小柴胡湯證的“寒熱往來”;可以是《傷寒》厥陰病的“厥熱勝復”(“厥熱勝復”之證,通常存在肝血虛寒的問題,應一并詳加診察。這一點,與病在少陽是不同的);也可以是《金匱》(及《心源》)的瘧疾之證。到底屬于哪一種情形,需要臨證時,結合舌象及其他癥狀去分析。 黃元御先生在《素靈微蘊·問法解》中示:“一證之見,必有至理。”每一個癥狀都能夠從一定的角度體現疾病的真相。問題是,你得在統觀各個癥狀的基礎上,針對某些核心問題去做深入細致的挖掘思考;否則,哪個癥狀會直接把它隱藏的“至理”呈現給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