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次來國外,是清閑和懶散的狀態,除了日常的咨詢工作以外,沒有增加任何自我修煉的項目。比如我過去會朗讀經書,寫日記,上一些課程等,做很多事情。 這次一落地,我就不想做,就跟我前面那篇文章寫的一樣,3月底忽然就不想寫文章了,而且這個是一瞬間的強烈感受。我讀了幾年的經典,已經習以為常,原來認為這神圣不可擱置。 可是,我忽然就覺得不讀了為妙。當我這么認為的時候,別提我有多快樂了,如果這時候有人跳出來告訴我,你這樣不對的,你做事情不持續,三心兩意。 我不管,我就是不要做,過去我做了那些事會舒服,還覺得很殊勝,現在我覺得我不讀會更舒服,那我就選擇不讀,沒有自我懷疑的暫停,不帶評判的接納,就像給心靈注入極致的自由強心針。 我想說的是,真的沒有必要捆綁自己,我們流行一種說法,那就是關注當下。關注每個當下我更愿意做什么,感受什么,創造什么,就耐心的去捕捉。當我們捕捉到了,并且去滿足自己了,我們就處在一個“當下和臨在”的狀態。 在當下,不代表一直幸福無憂。恰恰相反,當我渾身不自在的時候,不要急于解決問題或者抱怨,而是停頓下來,去觀察是什么引發了不自在。 就比如,我剛剛翹著二郎腿在打字,我的右腿擱在左腿上,幾分鐘后,我感覺到左腿很累有無力感。這種狀態如果我沒有捕捉到,不去調整,就會上升到整個身心。 當我的感覺不好,我的大腦就會啟動負面思考。 無論這時候大腦里啟動什么事件,都會做出負面的解釋或者聯想。繼而生出更糟糕的感受。這時候如果周圍有人跟我說話,我明顯會不耐煩,甚至怒火中燒,對方無辜中槍,他會生氣惱怒,我們可能發生沖突。 所以,不愉快的起因其實是非常微小的。當下去調整,效果也是很快的, 所以,所謂的自我管理,有兩點。 第一:管理注意力 現在很流行時間管理,我們會為自己列出行動清單,并去打勾完成。這個對于高效完成工作或者學習來說,是實用的。 而對于精神上更大的追求,比如幸福和自由來說。我們要做“注意力”管理。有人說當今最值錢的是注意力,而不是時間。 因為管理注意力,才是更精準的時間管理。他會直接聚焦和放大你的時間價值和生命品質。 好,比如一個人為什么長期悲觀?一個人為什么那么在意他人的看法? 原因很簡單,長期悲觀,是他習慣于把注意力放在悲觀的聯想上面。比如孩子吃糖,他就不斷聯想蛀牙的樣子,他特別害怕車禍,他無數次在大腦里播放車禍受傷的場景,越想身體越緊張,出門就越恐懼。 他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管理孩子吃糖,和減少外出上。對于這個消極的投資回報比,他渾然不知。 而那個時時在意他人看法的人,就是投注大量時間去分析別人是怎么看自己的, 或者在與他人見面時,他不是去注意別人對他的微笑,而是大量的捕捉別人沉默的時候,或者對方反駁自己觀點的時候,再不斷去推敲和猜想,對方是不是在討厭自己,在否定自己? 這兩個人,他們24小時里面,除了睡覺和忙著工作的時候,80%思維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蛀牙,車禍和別人如何看自己上面。 所以,他們也許吃飽喝足也睡了覺,但總是覺得比其他人更加疲憊,打不起精神,而且他們不斷的驗證悲觀假設,再重復悲觀假設。 那么,他們需要的是什么呢?是如何減少吃糖,如何避免車禍?還是把自己包裝得更優秀? 不是的,恰恰相反,他們需要的是管理注意力,更多的是去享受刷牙和吃美食的當下,去聯想自己刷牙后牙齒多么潔白光亮,吃美食的時候,就慶幸自己有這么健康有力的牙齒,孩子也是。 而那個在意別人看法的人,每天刻意提醒自己:我有哪些哪些優點,這一定會在人群里閃閃發光,我的同事和朋友不喜歡我才怪呢。 如果他們不說出來,代表他們更愿意默默欣賞我,如果他們反駁我,代表他們認為我很強大,知道我承受能力很強。 如果我們反復把注意力放在這樣的思維上。我們的生活就會變。 第二:覺察自己當下最需要什么 我從前就提到過我的父親是個奇跡,他的童年很慘,身體底子弱爆了。在七十年代他曾經脊柱粉碎性骨折,還有一次是足底大動脈破裂。這些都是致命的風險。 正因為他底子弱,他曾經很恐懼死亡,就會求助玄學,他找很多人算過命,問大師自己能活多少歲。 4位所謂的大師都告訴他,他活不過61。于是在60歲那年爸爸開始擺爛,叫他吃飯他都說浪費大米,說反正快死了。 不過很快他就有了信仰,并且振作起來。然后令我佩服的是,他十分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他真正做到了,“累了就躺著,餓了就馬上吃,不爽就講出來”這幾個原則。 家里無論吃什么,只要他喜歡,他會大大方方吃,不委屈自己。如果來了客人,可是只要他精神不濟,他會告訴人家,我要去睡一會,他隨便對方怎么看,他就自顧自躺下了。 等他狀態恢復了,他就馬上熱情招待客人,所以大家對他沒有怨言。他一旦生病了,也會第一時間告訴我們,要求兒女帶他去看病。 整體來說,他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如何能更加長壽,如何能更加舒服的活著,這兩件事上。 所以他躲開了命運的魔咒,活到了83歲。這對于他那個身子骨來說,已經是奇跡了。 所以,很多人都說,我爸爸既是個大善人,自己也享了很多福。 所以,關于自我管理,還有個十分重要的部分,叫做管理自己的感受,并去回應他,照顧他。比如你恐懼了,你不要急于解決問題,好讓自己不再恐懼。而是直接在恐懼的當下陪伴自己。 如果你很想吃一個東西,可是又擔心貴,擔心胖,你就壓抑著不吃,然后你不開心了。覺得家里人不滿足你不愛你,自己過得委屈。 當你帶著委屈,其實你吃白米飯也會長胖,因為你吃下了自己的情緒。 我還有個榜樣,是我的公公。他的生活可以說百無禁忌,他常常對我們說一句話:什么都吃,什么都不貪吃。 他可以一碟榨菜配一碗米飯,一碗米酒配一把花生米。他從不講究營養搭配,也不規律運動,可是他的身體一直不錯。 他和我爸爸類似的是,他們會照顧感受,自己喜歡什么,就及時滿足,不喜歡的,別人強求自己也不會吃,或者不會做。 比如婆婆安排他做很多事,他就根據自己當時的狀況選擇做或者不做。不做,他就承受婆婆的嘮叨,做了,他也不需要表揚。 因為這都是他對于當下自己的身體做出的回應。 這叫做自我負責,不需要外部獎勵。 綜上,世界是無常的,人的感受和思維也是如此。如果我們想讓命運變得更有掌控,更加幸福,第一步是去管理我們的注意力,從負面轉到正面。然后,我們要回應自己的感受,并及時照顧好他。 做到了這兩點,你的世界一定會更加簡單又漂亮。 你們看看,雖然最近我不讀經典,也不做功課。可是我更喜歡閱讀和寫作了。這些就是我照顧自己感受,潛意識給我正面積極的回報呀。 |
|
來自: 新用戶0258buBC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