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房雪彼岸語林 《莊子》 人生如潮,起落有時。 我們都曾經歷過或目睹過這樣的場景: 身處高位、春風得意時, 身邊往往賓客盈門,笑語喧闐; 而一旦跌入低谷、失意潦倒, 則可能門庭冷落,甚至遭遇疏遠乃至背叛。 這種世態炎涼, 常令人心寒齒冷,憤懣不平。 然而,兩千多年前的智者莊子, 早已在《莊子》一書中,告訴我們要認清人性。 “認清人性,是為了超越對其的執念; 放下較勁,才能獲得真正的自在與力量。” 壹 【人性趨利,自古如此】 莊子在《莊子·山木》中講過這樣一句話: “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 意思是,因利益而結合的人,在困境中會互相拋棄;因天性而相連的人,在困境中反而會互相扶持。 人性趨利避害,這是自然規律。就像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當你發達時,別人靠近你,未必是因為真心,而是因為你能帶來利益;當你落魄時,別人疏遠你,未必是因為厭惡,而是因為害怕被拖累。 與其責怪人性涼薄,不如認清現實,調整心態。 貳 【不較勁,才是智慧】 莊子在《莊子·人間世》中說: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意思是: 山上的樹木,因自身材質可用而招致砍伐;膏脂能作燃料,故被焚燒煎熬。肉桂可食用,所以遭人砍伐;漆樹能產漆,所以被割取汁液。 世人都知道有用之物的用處,卻不知道看似無用之物的真正價值。 世人只看到“有用”的價值,卻不知道“無用”的妙處。同樣,人們往往只追捧成功者,卻忽視低谷者的價值。 但莊子告訴我們: 發現自己的價值,不要和人性對抗,不要因別人的態度而痛苦。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 “順境中的美德是節制,逆境中的美德是堅韌。” 別人如何對待你,是他們的選擇;你如何面對,才是你的修行。 叁 【看透人性,方能超脫】 莊子在《莊子·逍遙游》中說: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真正的高人,不執著于自我,不貪戀功名,不追求虛譽。 因為他們明白,外在的追捧或冷落,不過是世間的幻象。 蘇軾在經歷大起大落后,也曾感慨: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既然我們都是世間的過客,又何必太在意他人的態度? 看透人性,不是變得冷漠,而是學會釋然。 肆 【如何面對人性的冷暖?】 1. 不依賴外界的認可 別人的態度會變,但你的價值不會因外界評價而改變。 2. 珍惜真正的朋友 低谷時依然陪伴你的人,才是生命中的貴人。 3.保持內心的獨立 像莊子一樣,活出超然的心態,不因外物而動搖。 人性本就如此,與其憤懣不平,不如坦然接受。 莊子的智慧告訴我們: 不與人性的規律較勁,才能活得通透自在。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全世界稱贊我,我不會更加努力;全世界否定我,我也不會沮喪。) 愿我們都能像莊子一樣,看透人性,依然熱愛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