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因中考失利去了一所很差的高中。 在和她家人的交談中,得知她并沒有因此擺爛,而是潛心學習,我為此也感到十分的欣慰。可最近她來找我談心,我才得知她并不開心:“我感覺我一點都不合群?!?/span>原來,表妹那所高中就讀的人基本已經放棄學業,擺爛,躺平成為了他們的常態。上課時,也只有表妹在聽講,其余人不是在睡覺便是在打游戲。在這樣的環境下,努力的表妹成為了他們眼中的“另類”。“班級團建的時候她們從不叫上我,我感覺和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北砻脤ξ彝虏鄣?。我十分理解表妹的感受,在許多人看來,不合群的自己,就是和別人差了一點什么。害怕被集體所拋棄,于是嘗試著融入集體,以獲得那種被認同的感覺。那么,為了消除孤獨感,我們應該隨大流,融入一個不喜歡的集體嗎?初入大學時,我便告訴自己,我要考到某某大學的研究生。為此,我整日泡在圖書館,為不斷為提升自己而努力著,待在宿舍的時間也越來越短。而在我不在宿舍的時間里,舍友們相約著逛街、探店、拍照,我與她們的生活漸漸脫軌。她們有了自己的秘密,她們說的話題我也被排斥在外,我仿佛一個局外人,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我為此感到十分苦惱,甚至想過犧牲一部分在圖書館的時間,跟她們去逛街,重新讓自己在這個宿舍有一些“歸屬感”。我渴望從他人那里獲得一些慰籍,好像同大家在一起,就足夠安全,足夠正確。我把我的煩惱告訴了閨蜜,閨蜜只是簡單的反問了一句:看到我迷茫的樣子,她又加了幾句:“你不會在那里待一輩子,當你考上研究生時,你周圍的環境會發生變化?!?/span>“你不可能去適應每一個環境,你能做的只是努力變得更好,去到能讓自己舒服的環境?!?/span>之前的我,一直沉溺在“不合群就是錯”的感覺中,害怕被排斥,被孤立,以至于做出了根本不想做的決定。但是我忘記了,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我們完全可以去尋找一個自己認同的環境。楊絳先生曾說過:“我們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span>當你強行融入不屬于你的集體時,你體會不到任何“合群”所帶來的快樂,相反的,只有無邊的寂寥和孤單。記得《奇葩說》中有個辯題:“我不合群,需要改變嗎?”“不要改,因為俄羅斯方塊告訴我們,你合群了,就要消失?!?/span>而那些看似合群的舉動,有時候其實是自我欺騙,是為了證明自己也有圈子的無效社交。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和自己好好相處。 接受閨蜜的建議后,我不再犧牲自我去選擇“合群”,而是在這些自由支配的時間里,不斷地沉淀自己,積蓄力量。這樣做的結果也是令人滿意的,我成功考到了理想大學的研究生。在面對所謂的“不合群“時,最好的辦法,是去尋找一個更讓你認同的社交環境。進一個圈子的理由不是為了“合群”,而是要為了自己的熱愛所在。就如叔本華所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時,他才可以完全成為他自己。”記住,埋頭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其實比向外求得認同更加靠譜。你要是抽不出時間來創造你想要的生活,你最終一定會花大量的時間,來應付自己不想要的生活。堅持走自己的路,我們終究會被自己所認可的環境,認可的人充分接納。 更多好文請關注公眾號【淺淺同學】

— END —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作者:柒柒 編輯:淺淺同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