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元年,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結伴自成都奔赴京師開封應試。 因蜀道崎嶇,那匹相伴多日的老馬終究力竭倒斃在山道旁。父子三人別無他法,只得向山民借來一頭瘦驢,繼續(xù)在蜿蜒山路上顛簸前行。 當他們踉蹌抵達澠池時,已是星月低垂,驢困人饑,幸得山間僧寺收留,在簡陋僧房里暫歇。 昏黃油燈下,蘇軾見墻壁素凈,一時興起,揮筆題詩留念,成了旅途中偶然的印記。 五年光陰倏忽而過,嘉祐六年蘇軾赴鳳翔任簽判,蘇轍一路相送,直至鄭州西門外。 秋風卷起衣袂,兩人執(zhí)手無言,終是要道一聲別離。 蘇轍獨自踏上歸途,澠池的燈火與兄長的身影在記憶里交疊,遂寫下《懷澠池寄子瞻兄》,字里行間滿是惜別的悵惘與對舊時光的眷戀。 后來蘇軾再經(jīng)澠池,踏入熟悉的僧寺,卻見當年接待他們的老僧早已圓寂,墻上那首題詩也在風雨侵蝕下蕩然無存。 物是人非的空寂漫過心頭,他望著破壁上殘留的斑駁痕跡,胸中萬千感慨翻涌,終化作《和子由澠池懷舊》的詩句,將歲月的滄桑與兄弟的情誼,都揉進了那紙筆墨里。 ![]() 《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宋代〕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首詩的大意是: 人的一生到處奔走像什么呢?應該像飛鴻踏在雪地吧。 偶爾在雪地上留下幾個爪印,但轉眼它又遠走高飛,哪還記得這痕跡留在何方! 奉閑已經(jīng)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塔里面去了,當時在上面題詩的那堵墻壁已經(jīng)壞了,因此不能再見到舊時題詩的墨跡了。 是否還記得當年趕考時的艱辛磨難,由于路途遙遠,人困馬乏,連那頭跛腳的驢都受不了了。 ![]() 首聯(lián)詩人以飛鴻踏雪泥為喻,生動描繪了人生的短暫與無常。飛鴻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正如人生在世所留下的痕跡,既短暫又偶然。這一比喻深刻揭示了人生的無常和不可預測性。 頷聯(lián)進一步闡述了人生的不可預知和經(jīng)歷的偶然性。鴻雁飛走后,留下的爪印很快會被風雪覆蓋,無人知曉它曾飛向何方。 這正如我們的人生,無法預知未來,也無法改變過去,只能接受并適應生活中的種種變化。 頸聯(lián)轉向了對往事的回憶。老僧的去世和舊題詩的消失,讓詩人深感時光的流逝和人事的變遷。 昔日相識的老僧已逝,只余一座新塔,殘破的墻壁上,往日的題詩再難辨認,詩人心中充滿了懷舊與感傷。 尾聯(lián)詩人回憶起往昔的艱難歲月,長路漫漫,人困驢乏,唯有驢聲嘶鳴。 這一場景不僅描繪了旅途的艱辛,更表達了詩人對過往歲月的深情眷念。同時,也暗含了珍惜現(xiàn)在、勉勵未來的意味。 全詩沉郁悲涼,富有哲理,調(diào)子雖較低沉,但也說明了人生的短暫和艱辛。雪泥鴻爪的比喻形象貼切,歷來為人所稱道。 【聲明】圖源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立即刪除。 |
|
來自: 云端書館 >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