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先生的《古體詩十二屏》,如十二扇徐徐展開的墨色長卷,將書法中的粗細變化演繹得淋漓盡致,每一筆都浸透著數十年筆耕不輟的深厚功力。 ![]() 通觀十二屏布局,整體如行云流水般連貫,卻在單字與行氣間暗藏粗細對比的玄機。開篇 “松風” 二字,“松” 字起筆以側鋒切入,筆鋒略重,橫畫如老樹盤根,墨色飽滿凝重;轉至豎鉤時筆鋒輕提,線條驟然纖細如鋼絲,鉤處卻猛然重按,墨色再度沉厚,恰似松針墜露的張力。 ![]() 而相鄰的 “風” 字,撇畫若秋風掃葉,起筆輕若游絲,行至中段突然加粗,墨色濃淡漸變中暗藏澀勁,收筆處又悄然斂鋒,與 “松” 字形成剛柔相濟的呼應。 ![]() 細品單字結構,粗細變化更是妙不可言。“月” 字的橫折鉤,橫畫細若新月初升,折角處略頓增粗,豎鉤則如懸針墜石,由粗漸細的線條里藏著筆鋒的微妙提按。 ![]() “泉” 字豎鉤如臨崖飛瀑,起筆粗如泉眼噴涌,行至中段驟然收鋒,細線條如銀絲垂落,末端又稍頓增粗,恰似水滴擊石的反彈之力。這種在方寸之間完成的粗細轉換,沒有絲毫生硬之感,筆鋒的提按頓挫如呼吸般自然,足見先生對毛筆的掌控已臻化境。 ![]() 再觀通篇行氣,粗細變化更顯節奏之美。長句中多以細筆連綴,如 “遠山含黛水含煙” 七字,筆畫輕細處如蠶吐絲,卻暗藏筋骨;遇短句或韻腳字時,又以重筆強調,“寒”“灘” 等字的捺畫如大刀闊斧,墨色濃重如漆,與細筆形成強弱分明的韻律。 ![]() 十二屏銜接處,前屏收筆的細鋒與后屏起筆的粗毫遙相呼應,似斷實連,讓整組作品在粗細交替中始終保持著氣韻的貫通。 ![]() 這組作品中的粗細變化,絕非刻意為之的技巧炫耀,而是先生學識與性情的自然流露。瘦硬處見風骨,沉厚處顯溫情,于提按頓挫間,將漢字的筋骨與血肉完美融合,恰如他為人處世般,既有錚錚鐵骨,亦有謙謙君子之風。 ![]() ![]() ![]() ![]() ![]() 你覺得這個作品看起來如何?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