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大順朝廷,從入主北京,到被清兵趕出北京,前后歷時四十多天。后世對于李自成的評價很復雜。不過,我作為階級史觀的信奉者,是堅持認為李自成的反抗有理的。 ![]() 那么,為什么李自成的大順朝如此不堪一擊? 個人認為: 1、環(huán)境惡劣 李自成的大順朝面臨的環(huán)境十分惡劣:李自成入主北京以后,認為自己主要的對手是明朝殘余勢力(南明)。 其實客觀來說,李自成是知道關外清國的存在的:崇禎帝在位期間,明廷不斷從民間搜刮財富充當軍餉,很大一部分都是用于和清兵打仗用的。 當然,李自成也未必不知道關外“東虜”對大順朝的危害:明清時期民間文學十分發(fā)達,李自成也肯定聽過楊家將抗遼、岳飛抗金的故事,民間話本里,關于番邦圖謀中原的故事也比比皆是。而且李自成即便再沒文化,也該知道,大明朝之前的朝代是元朝。而元朝就是胡人入主中原。 ![]() 所以,我們實實在在找不到理由來認為,李自成不知道有個清國存在,更不知道清國的危害性。 對于這些李自成其實更多是無奈。 李自成雖然大軍進入北京,并且在黃河流域確立統(tǒng)治。但是在南方大部分地區(qū),還是奉行明朝旗號的。和關外清國相比,南明才是大順朝最大的隱患:李自成不敢確定清國肯定會趁機進攻大順朝,但是他敢肯定,南明方面對大順朝不懷好意。 事后的歷史走勢也證明了李自成的判斷:那就是清國當時本來自顧不暇——皇帝皇太極剛死,新皇帝順治帝還是小孩。清國也不大清楚中原的具體局勢。但是,南明朝廷那邊,倒是絞盡腦汁打算搞死李自成。 ![]() 后來的歷史走向就是:清兵在明朝大將吳三桂的引領之下進入關內(nèi)。而南明朝廷趁機襲擊李自成。大順朝在明兵和清兵的聯(lián)合暴打之下,土崩瓦解。 這種南北夾擊局面,一定程度影響了大順朝的壽命。 2、統(tǒng)治不成熟 當然,關于大順朝的迅速崩潰,還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統(tǒng)治成熟性的問題。 其實處于南北夾擊情況下,堅持戰(zhàn)斗的例子也有:那就是金朝。金朝后期,金廷同時和西夏、蒙古、南宋三方開打,尤其是金宣宗在位期間,金兵同時三方開打,但即便如此,金廷還堅持了二十年左右的時光。 而大順朝在面對南北夾擊的局面下,快速崩盤,原因就在于統(tǒng)治不成熟。 首先,李自成本身對于如何用大順朝廷來取代明廷治理華夏本身就沒啥心理準備。所以李自成的這個皇帝做的很突兀; 其次,大順朝本身也不具備治理北方的能力:不論是民政還是財稅,大順朝始終都沒有上正軌。用創(chuàng)業(yè)視角來看,好比李自成雖然掛了個XX公司的牌子,但運營模式還是擺地攤。這無疑很扯淡。同時,李自成的很多政策,也觸怒了順朝統(tǒng)治區(qū)的士紳精英。這導致順廷徹底失去了正規(guī)化的可能。 第三,認同度問題。金廷統(tǒng)治中原近百年,中原地區(qū)雖然反對金廷的不少,但是認同金廷的人也是有的。而順朝的出現(xiàn)宛如流星一樣,北方地區(qū)百姓對順朝沒啥感情,也沒啥認同感。所以當清兵以“幫明朝復國”的名義殺入中原的時候,順朝還真無法爭取民間的支持和響應。 因此綜合以上的內(nèi)容,可以歸納為順廷的統(tǒng)治不成熟。 3、結(jié)語 不管現(xiàn)在的人如何詬病李自成,我始終相信:李自成的反抗精神是偉大的。 當然,李自成的能力有限,所以造成了順朝的悲劇。 我個人覺得,后世贊頌李自成,贊頌的也只是李自成的反抗精神,而非大順朝的曇花一現(xià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