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投資邏輯轉向實質性成長 撰文|周公子 編輯|周大富 今年夏天,人形機器人再次以未來的高預期和當下的技術突破,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在7月28日剛落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2025)上,不少來自中國的廠商和機構在現場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硬件成果與落地案例,具身智能已邁向可協作階段: 工業上,銀河通用Galbot機器人可用于汽車零件分揀, “靈柯”雙臂機器人進行大型構件作業,效率大幅提升;物流倉儲中,星動Q5可智能分揀,“青龍3.0”搭配“時空算力背包”用于物流配送等;醫療領域,“具身智能康復港”整合30款康復機器人;夸克AI眼鏡也已完成研發,預計將于年內正式發布。 從資本市場的反饋來看,近半個月,機器人板塊幾乎收復5月以來全部跌幅,國證機器人產業指數表現尤為亮眼。但與過去的題材炒作不同,這一輪行情的根基并不止于樂觀的想象力——它更指向產業鏈實質性進展和投資周期切換的起點。 基本面助推板塊快速修復 今年3月,機器人指數沖上階段性高點后陷入調整,5-6月期間市場熱點集中在創新藥等醫藥板塊,機器人相關標的經歷較深幅度的技術性回調。但進入7月,板塊出現明顯修復,多家券商研報認為,這波反彈并非一次性的“事件刺激”,而是結構性修復的起點。 其一,政策的持續支持,為資本與產業的互動提供了穩定的環境。7月上旬,工信部明確表示將推動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發展,強調前瞻性布局新賽道;地方政府在投融資和采購側亦有跟進動作。政策支持相當于為市場吃了“定心丸”,成為估值修復的觸發器。 其二,產業大額訂單爆發,應用場景不斷拓寬。近期,宇樹科技與智元機器人拿下1.24億元雙足機器人訂單;全球最大的人形機器人單筆訂單也在近期落實。這些訂單不僅驗證了技術的可行性,更顯著提升了市場對盈利模型的預期。 總結來說,機器人行業正步入正向發展循環:政策層面的明確導向為行業注入了穩定的資源投入動力,資本的加持又讓企業快速提高產能,促成了商業訂單的規模化落地——據IT桔子數據,截至上半年,機器人領域共發生286起融資事件,交易金額超過270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融資事件同比增長約138%,融資金額同比增長180%。 訂單的兌現與場景的拓展,又反過來印證了行業的商業價值和成長空間。基于這種良性循環,中信建投、申萬宏源、長城證券認為,近期機器人板塊的強勢表現,并非單純的短期超跌反彈,更可能標志著市場開始重新審視整個行業的內在價值與長期增長潛力。 “人形機器人”成估值主引擎 從個股漲幅可以清晰看出,支撐本輪機器人概念上漲的核心力量,主要來自商業模式清晰、業績持續改善或市場份額加速擴張的頭部企業。這些企業廣泛分布在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以及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等相對成熟的領域——它們憑借穩定的訂單轉化能力、技術迭代帶來的成本優化,或在細分市場的領先地位成為上行的主力。 與此同時,一批聚焦特定應用場景的專業機器人公司也表現亮眼。例如,深耕能源領域的某龍頭公司,其新能源電池制造相關機器人設備受益于全球儲能及動力電池產能擴張的需求爆發;還有在軍工智能裝備領域持續突破的企業,疊加國防裝備升級的政策支持,這類企業既享受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紅利,又受益于所在細分領域的需求增長或政策傾斜,形成“產業+領域”的雙重增長動力,進一步豐富了板塊的上漲邏輯。 落實到具體的投資工具上,當前市場上的ETF跟蹤的是國證機器人產業指數和中證機器人指數,這兩個指數歷年業績相差不大,其中中證機器人指數成立時間更長,歷經市場周期考驗更充分,截至7月29日的年內漲幅為15.45%。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5年7月29日 從行業分布來看,兩個指數各有特點。中證機器人指數的標的覆蓋相對更全面,且聚焦度與產業關聯性更突出:其機械設備+計算機+家電的權重近85%,緊密圍繞機器人核心產業鏈布局,對產業上下游的覆蓋更系統;而國證機器人指數行業分布更廣,除機器人產業外還涉及汽車、國防軍工、醫藥、化工等分支。 相比之下,中證機器人指數在機器人產業的核心賽道上布局更純粹,對人形機器人等細分領域的深耕特性也更為顯著。 從指數產品看投資抓手 在此背景下,部分跟蹤核心指數的指數產品憑借對行業主流標的的緊密覆蓋,既能錨定機器人產業的基本面趨勢,又能通過指數本身的調整機制逐步納入符合產業方向的新成分股,為投資者提供相對穩定的布局工具。 例如,中歐基金宋巍巍管理的中歐中證機器人指數發起(A:020255;C:020256)是跟蹤中證機器人指數的代表性產品,為關注這一領域的投資者提供了貼合機器人產業核心脈絡的選擇。 該基金的行業覆蓋范圍包括工控設備(占比20.2%)、機器人(占比16.1%)、橫向通用軟件(占比9.7%)。該基金側重全產業鏈的均衡布局,規避單純對“人形機器人”概念的炒作,適合長期持有以捕捉行業β收益。 從業績表現來看,截至二季度末,中歐中證機器人指數發起A(020255)上半年近一年累計漲幅超33.28%,不僅跑贏32.11%的業績基準,且較滬深300指數超額收益近20個百分點。從規模來看,自2024年1月17日成立以來,該基金規模實現連續六個季度增長,自去年四季度起更是呈現“量價齊升”態勢。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其總規模達19.68億元,是場外跟蹤中證機器人指數的產品中規模最大的一只。 從指數產品看投資抓手 2025年中,機器人行業正在經歷從技術概念向量產商業的關鍵轉折期。從投資者視角來看,本輪行情提示我們一個重要信號:在政策呵護與產業進展明確的結構性賽道中,指數型投資工具能夠有效地捕捉階段性紅利。 隨著海外特斯拉Gen3的量產進度推進、國內廠商的量產訂單逐步落地,機器人板塊的產業鏈條或將繼續拓展。在市場情緒尚未極度樂觀、估值尚未顯著泡沫化之際,適度參與這一波“硬科技躍遷”帶來的機會,或許正當其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