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李叔,在江蘇某三甲醫院接受了冠脈造影檢查。 手術全程順利,醫生拍了拍他的肩:“挺好,沒大事。” 李叔也笑著說“謝謝醫生”,還拉著老伴的手叮囑:“等下出院咱去喝碗牛肉湯”。 可誰也沒想到,就在術后第5小時,他突然心臟驟停,回天乏術。 醫生哽咽著說了一句:“我們以為他已經沒事了,犯了個致命錯誤。” 這個故事,不只是一個偶發悲劇,而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術后認知誤區 。 很多人都以為:該做的都做了,人醒了,手術順利,問題就算過去了。 但事實上,術后才是風險真正開始的時候 。 ![]() 冠脈造影安全不等于無風險,術后72小時是生死窗口期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因為胸悶、心慌去檢查心臟,醫生建議做冠脈造影 。這是一種通過導管觀察冠狀動脈有無堵塞的檢查手段,技術成熟、創傷小,很多人做完當天就能下床、吃飯。 所以不少人覺得:這就是個“小手術”罷了。 但醫學里從來沒有“簡單”這兩個字。在手術成功之后,真正的考驗才開始。 根據《中華心血管病雜志》報道,冠脈造影術后24小時內發生嚴重不良事件的概率在1%-2%之間 。而大多數致命風險出現在手術后的前6小時 。 這一點,江蘇這位李叔的離世,正好印證了。 ![]() 他其實已經“提示”過了:別再忽視這些細節信號李叔術后,血壓心率看起來都正常。醫生查房時他也能應答自如。 但他的老伴回憶,術后第3小時,他說:“有點悶,還想睡會兒。” 這句話,很多人聽起來稀松平常。但醫學上,這或許已經是一個很明確的早期癥狀 。 高齡患者、本身心肌有缺血病史、或者患有糖尿病、腎功能異常等人群,往往對疼痛不敏感,對危險沒有充分感知。 ![]() 很多時候,不是沒有征兆,而是我們習慣性忽視 。 而另一個致命問題是:術后沒有心電監護 。李叔術后回到了普通病房,沒有連接連續心電監測。 醫生承認,當他心跳驟停的那一刻——我們沒看到前兆,只是發現“人不動了”。 手術后不是萬事大吉,這5個常見誤區,很多人還在犯誤區一:小手術,沒必要ICU觀察 冠脈造影雖然是檢查,但也屬于介入操作 ,導管、造影劑、抗凝藥都可能帶來并發癥。高風險人群應盡量要求ICU或心電監護 ,哪怕只是12小時。 ![]() 誤區二:術后感覺OK,就能下床活動 不少人覺得恢復得快,醒了就想下床走動。但術后血壓波動、血流重分布,哪怕只是去上廁所,也有可能造成低灌注性暈厥、甚至猝死 。 誤區三:不疼不悶,說明沒問題 事實剛好相反。真正危險的人群,往往感知能力差 。很多人“沒感覺”,一查指標已經失控。一旦有輕微胸悶、心悸、出汗、乏力,就必須引起重視。 ![]() 誤區四:抗凝藥物按感覺吃 術后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藥來防止再堵。但一旦隨意加量、減量甚至漏服,都有可能導致血栓或出血 。一定要嚴格遵醫囑,不能自作主張。 誤區五:家屬覺得醫生講完就結束了 其實術后才是考驗家屬警覺度的開始。觀察病人臉色、精神狀態、反應速度、多說幾句話、多聽聽呼吸音 ,往往比一些設備預警更及時。 ![]() 想守住術后72小時?這4點請務必牢記第一,要求監護 如果患者本身存在高危因素(如高齡、糖尿病、心梗史、慢性腎病),術后應盡量留院觀察≥24小時,并連接心電、血壓、血氧等連續監測設備 。 第二,重視微小癥狀 哪怕只是說“有點悶”“好像有點頭暈”“出了點汗”,都必須立即通知醫生 。拖一分鐘,可能就晚了。 第三,不要亂動 術后即便覺得“沒事了”,也要臥床靜躺6小時以上 ,不要擅自起身、走動、飲水過急。身體內多個系統還在恢復,一動就可能“出事”。 第四,藥別亂停 術后用藥是有方案的,多一片、少一片都可能帶來嚴重后果 。很多猝死事件,其實是因為擅自停藥或忘記吃藥。 ![]() 總結 李叔的故事,不是孤例。它提醒我們:別被“順利”兩個字騙了。 手術成功不代表已經“安全上岸”,術后才真正進入了生命的“盲區地帶” 。 生活中越來越多的所謂“微創小手術”,在術后其實潛藏巨大風險。問題不在醫院、不在技術,而在我們對這些“后半場”的輕視。 比病更可怕的,是對病的低估;比意外更可悲的,是本可挽回的遺憾。 從今天起,重新看待術后72小時 ,尤其是老年人和慢病患者。多一分警覺,多一條命的可能。 健康,不是靠運氣守出來的,而是靠知識、態度、細節“盯”出來的。
|
|
來自: 松影融雪 > 《醫療/養生/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