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賦 趙自厲 儒有討混,元搜綿祀。(儒家學者探討宇宙的根本,追溯祭祀的源流。“討混”指探討宇宙的根本和混沌未分的狀態,“元搜”意味著追溯到最原始、最根本的祭祀儀式,“綿祀”則表示延續不斷的祭祀活動。)既覿dí寒暑之終,亦測興伏之始。覘chān風驚于一葉,委時換乎千里。(從一葉觀察到微小的風向變化,就能預知千里之外的氣候變遷。)寒之厥狀,自茲而起。若夫大火宿藏,青霜晨烈,則蜀井煙閉,漲海氛滅。(如果大火潛伏,青霜在早晨顯得格外猛烈,那么蜀井的煙霧就會關閉,漲海的氣氛也會消失。)長河天浹jiā,綴珠崖而生冰。幽朔地窮,濛飛沙而雨雪。乃知蘇武增感,李陵愁絕。聽胡笳以攪思,儷lì(夫婦)漢庭之仳[pǐ]別。及幽林風掃,時物霜殘。柔條危勁,奧室凄寒。有美人兮心恍惚,情怵悼而靡安。陰凝柳塞,怨龍庭之路隔;月透羅幔,憐鴛衾之夜單。屣xǐ銀階之悄悄,雪珠淚之珊珊。縫筐笥之紈素,寄戎幕之艱難。別有陸沉之子,廁跡荒藪。(還有陸地沉沒之人,隱跡于荒野沼澤。)器宏偉而可觀,命屯剝而不偶。(這個人有宏偉的才能和可觀的器量,但命運卻多舛,時運不濟,未能遇到好的時機或貴人提攜。)當其時也,趨炎俯僂,伺瞰噓吸。(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表現出卑躬屈膝和非常謹慎的態度。)無詩人卒歲之衣,雨泉客將離之泣。豈祁寒而致憾,亦遭時而不息。終乖挾纊之暄,更悲綈袍之及。(最終失去了像穿著夾衣一樣溫暖的關懷,更加悲痛的是沒有遇到像贈送綈袍那樣雪中送炭的義舉。"挾纊之暄"和"綈袍之及"都是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和關懷。"挾纊之暄"出自《詩經》,原意是指穿著夾衣感到溫暖,比喻朋友之間的關懷和溫暖;而"綈袍之及"則出自《史記》,講述的是范雎在困境中得到須賈的綈袍贈予,體現了舊日交情的珍貴。)層冰涸溜,宋生則綴悵而相望;皓雪盈門,袁子則茹悲而于悒。雖居榮而可貴,亦憂道而不入。于時倚嘆窮律,佇目遐坰。伊鮮物之皆悴,獨霜松之常青。縱寒苦之飄激,淬堅明而自寧。汨吾情之浩蕩,愿冥志于紫靈(通常指天空或神靈)。 火星中而寒暑退賦 宋 王禹偁 “火中寒暑退”指的是大火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只要出現在正南天空時,也就意味著寒氣和暑氣要退去了。清晨在正南,代表冬春交替,夜晚在正南,代表夏秋交替。 惟大火之照臨,亦舒陽而慘陰。寒暑將交于時令,經躔必在于天心。冬夕午焉,栗烈之風自止;夏宵中矣,郁蒸之氣爰沈。不知誰為種榆,其名曰火。("榆火"這一典故源自古代中國的鉆木取火習俗。根據《周禮·夏官·司爟》的記載,漢代鄭玄注釋說,鄭司農引用鄹子的話:“春取榆柳之火。”這表示古人會在春天用榆木和柳木鉆木取火,以取得火種。后來,"榆火"便成為表示春景的典故。)隨眾星以拱極,正二氣而在我。小人怨咨之語,望之則銷;大鈞吹煦之期,違之莫可。所以指命顓頊,回旋祝融。自然無出其右,寧勞舉正于中?乍疑日馭逐魯陽之戈,再懸碧落;定星示楚宮之役,回掛長空。(起初讓人懷疑是太陽的車駕追逐著魯陽公的戈,再次懸掛于碧藍的天空;定星顯示楚宮的戰役,太陽重新掛在了長空。魯陽揮戈的典故出自《淮南子·覽冥訓》,講述的是魯陽公在與韓國交戰時,為了挽頹勢,舞戈令太陽逆升的傳說。)遂使祁寒(大寒;奇冷:祁寒坼地|京師丐食死于祁寒。“祁寒”一詞最早出自《書·君牙》:“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 。這里描繪了冬季極其寒冷的狀況,百姓因嚴寒而發出怨嘆,“祁”在蔡沉集傳中被闡釋為“大”的意思,所以“祁寒”即指嚴寒、酷寒。)知難而少抑,暑雨交綏而自息。垂繒之壤知止,衣葛之人動色。(在適合穿繒帛的地區,人們知道適時停止穿著厚重衣物;而在適合穿葛衣的地區,人們隨著氣溫變化而改變衣著顏色。)不知我者,謂我執造化而弄權;知我者,謂我正陰陽而作則。類圣人之南面,令之而必從;任天道以右旋,逾之而莫得。至若北陸兇殘,人斯鮮歡。層冰飛雪以俱至,挾纊重裘而罔安。我之中矣,可以卻彼司寒。又若南訛赫怒,(南訛:1.亦作"南為"﹑"南偽"﹑"南訛"。指夏時耕作及勸農等事。 2.南方主夏屬火,炎帝所司。因用以借稱火神。)人失其所。焦砂爛石以何盛,輕箑纖??而曷御?我之中矣,可以祛其酷暑。是何表正二儀,亭亭在茲。營室橧[zēng]巢兮,取之于彼;收藏長養兮,何莫由斯?標不宰之功,所以均乎六義;示無言之信,所以成乎四時。(“不宰之功”指的是自然的、不加人為干預的功績或效果,“六義”指的是古代儒家所說的六種道德準則或行為規范;“無言之信”則強調的是無需言語的誠信或自然的規律,“四時”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大矣哉!行度無差,寒暄自退。天垂象以共仰,世作程而斯在。年年兮,東作西成,明明而可大。(每年都會像春種秋熟一樣有收獲,并且這種收獲是光明、明智且具有廣闊發展空間的。) 天道運行成歲賦 潘孟陽 本清陽(1、指眉目之間。清,指目;陽,同"[[揚]]",指眉。2、指琉璃瓦外層呈藍綠色的釉料。因色似藍天,故稱。3、飛揚。)而左旋,浩浩其天。播二氣而仁均亭育,分四序而德溥陶甄。(亭育指的是養育和保護。陶甄指的是培養和造就)不見為玄,乃悠也久也;不言而化,遂行焉生焉。萬物得以資始,五材稟以功全。美利有常,則寒暑之候節;著明莫大,則日月之象懸。仰居諸之罔息,知變化之不愆。昏明不差于晝夜,次舍互循于軌躔。大無不包,可定于握規投矩;遠無不至,可則于持衡執權。于是律中夾鐘,辰次太皞。(在古代音律中,夾鐘是十二律之一,具體來說是六陰律之一,位于第四位。夾鐘對應農歷二月份,也被稱為杏月、仲春或芳春。“辰次太皞”中的“辰”指的是地支,而“太皞”是古代傳說中的伏羲,被尊為東方木德之帝。)羽毛振于萬族,勾萌達于百草。布交泰于發生,降氤氳于玄造。俾其動植之庶匯,罔不和同于至道。若乃丙丁統日,祝融撫運,("丙丁"在中國古代五行學說中代表火,"祝融"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火神。)扇風氣而何物不溫,在朽木而何榮不奮?盛既極明,時即遷行。當蓐收之整轡,乃夷則之司聲。(蓐收,古代神話中的秋神,掌管收獲;“夷則”音律之一種,對應秋季。)消埃郁于九野,降肅殺于八纮。候可藏冰,隸人歡瞻于北陸;時將納稼,農人乃望于西成。蓋藏冰之節斯近,嚴凝之氣方盈。命之暢月,是曰玄英。(在農歷十一月(暢月)這個月份里,萬物處于充實的狀態,而“玄英”則用來形容這個月份的特質,即深奧而杰出的品質。)夫寒暑順序,則陰陽不爭。稽諸天道,雖謂之通正;感于帝德,實彰乎太平。至矣哉!圣人體元,于是乎立制;大儀斡運,于是乎成歲。惟王者之則哲,諒公士之贊睿。在陽和之陶蒸,庶不遺于淹滯。(只有君王能夠明察事理,做出明智的決策。公正的士人輔佐使君王的智慧得以發揮。在春天溫暖的陽光和和煦的春風中,萬物得以生長和繁榮。希望不要有才華的人被埋沒,得不到施展的機會。) 時賦 闕 名 從龍者云,召風者虎。物之相應,時哉則侶。傅巖舍筑,渭浦收綸。(傅巖舍筑:源自殷商時期傅說的故事。傅說曾在傅巖(今山西平陸)從事版筑勞作,后被商王武丁尋訪并任命為相,輔佐國家興盛。渭浦收綸:指姜太公(呂尚)在渭水之濱垂釣,遇周文王賞識,最終助周滅商的典故。“收綸”意為收起釣線,象征接受君王征召。)命或時偶,時惟道親。(命或時偶:命運的顯達有時依賴偶然機遇。如《四時賦》所言“時乏良工,龍泉掩彩;時逢伯樂,驥坂長鳴”,以寶劍、良馬為喻,說明賢才需遇“時”方能施展。時惟道親:時機的本質是與“道”相親近。《周易》“時止則止,時行則行”的思想在此得到延伸,強調順應天道規律(如歷法、時令)方能成事。唐代重視“正歷奉天”,認為“時者,天之大信”,將治國理政與天道時序結合。)時既行焉,西漢之臣附鳳;時之否也,東魯之父傷麟。(時運來了,西漢的臣子們紛紛追隨明主;時運不濟時,東魯的賢士們為麒麟之死而悲傷。通過對比西漢和東魯在不同時期的士人態度,表達了對時運變遷的感慨。時運可以決定一個人的遭遇,有時可以謀身,有時可以達命。)時可以謀身,時可以達命。季子談說,宣尼歷聘。平津列侯,長卿國命。(季札入魯,是為聘使。魯《春秋》經文作吳子使札來聘,《公羊傳》解釋說: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春秋》賢者不名,此何以名?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賢也,曷為不足乎季子?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言外之意,吳雖出自姬姓,然與周王室久不來往,一如蠻夷,其國之君無爵,其國大夫不命,被視為蠻夷之邦。魯《春秋》能載之如此,皆因史臣推崇季札之賢。《谷梁傳》亦言:吳其稱子何也?善使延陵季子,故進之也。身賢,賢也,使賢,亦賢也。延陵季子之賢,尊君也。其名,成尊于上也。看在季札賢明的面上,魯國勉強接待吳國使臣,這便等于承認了吳王的合法性)時廢時通,知之則慶。玄穹埏埴,時運收成。(上天的安排和時節的變化決定了萬物的生長和收獲。“玄穹”指上天,“埏埴”指泥土。)日月貞輝,時合晦明。大火流兮,歲律云暮;春花歇兮,寒露將生。感天時之興替,矧人事之窮亨。時乏良工,龍泉掩彩;時逢伯樂,驥坂長鳴。借如紅樹呈色,玉顏含粲。貴當時而則榮,恥后時而貽嘆。古之君子,謀于終始。薦之惟賢,士或知己。刺途者棘,垂陰者李。其道可存,將來之士。遷喬者鶯,待時而鳴;芬庭者蘭,候時而榮。易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自古而觀,惟時之大,豈獨夫今日之情者也。 圣人以四時為柄賦【以題為韻】 闕 名 粵若受天明命,配天啟圣。其作則也,必敬敷五教,齊七政。節春、夏、秋、冬之候,順金、木、水、火、土之性。變通無失,表正度以惟平;雩祀有常,示帝圖之斯盛。始或星分于木,斗建于寅。配其宮于甲乙,面其地于庚辛。莫不合乎序,應乎人。念群生而悉遂,彰盛德以維新。則是柄也,非父非子而天下親。暨夫候應乎離,音諧于征。列其位于丙午,制其方于壬子。莫不循厥功,究厥旨。導貞悔之所由,體長嬴之所以。則是柄也,非堯非舜而天下理。至乃金精儲其氣,白帝蒞其事。有湛露兮斯降,涼風兮斯至。是則仰察于天,俯觀于地。司肅殺而不忒,憫凋落而無遺。抑是柄也,五帝惟六,三皇復四。又若玄律騰輝,伊水德兮膺是期。有積雪兮自爾,有堅冰兮自茲。是則上窮于象,下順于時。念衣褐之未濟,表歲寒之不欺。抑是柄也,兩漢非遠,二周可追。況復正己無替,虛心罔差。隨土圭而暗測,同灰管以潛知。執陰陽代謝之功,咸歸不宰;用日月推遷之候,盡合無為。由是暉映化權,鏘洋德柄。契皇明于玉燭,流睿覽于金鏡。士有隨計上京,觀光末路。欣有準于時政,賀無疆于圣祚。故尋繹于禮經,因抽毫而是賦。 先王正時令賦【以四時漸差置閏以正為韻】陳昌言 天序運氣,王統時紀。欽若是授人之初,履端為步歷之始。欲正時而罔忒,非置閏其何以?伊昔陶唐,五帝之世,申明推策之術,表錫落蓂之異。羲和之職既分,歷象之文始備。于其寅亮帝圖,式昭天事。其則伊邇,其猷孔嘉。日月運行,故有遲速之異;晦朔循軌,因為大小之差。立分至則寒暑不忒,積余日而盈虧匪賒。且正者,王之丕訓;時者,天之大信。正得其序,則面離而御乾;時失其經,則夏雹而冬震。人殃于疫,年不為順。故時不得不正,歲不得不閏也。昔周禮在魯,歷法可推。官或尸位,閏則迷時。良史為之追正,議士為之興辭。俾夫司歷法者,罔或二事;建皇極者,于焉慎思。則序不愆而事不悖,沴可伏而祥可期。我唐百王居盛,九葉伊圣昧爽,無忘乎順序,動息必繇乎時令。茲歲也,當仲秋而歸余居位也,闔左扉以舒政。化災為祥,紆憂作慶。南山之壽,閏月而潛弘;北戶之甿,重譯而歸正。于時金風半肅,雕云乍斂,野樹丹舒,遙峰翠點。燕溟海以馳歸,鴻朔漠而方漸。正時之文,存乎往志。舍之則玉燭不調,得之則銅儀安次?可以使四夷稟朔之君,萬代守文之士,知我正往歷奉天時而置也。 閏賦 張季友 閏之所起,自歷而推。得余日于終歲,爰稽候于正時。其始也,日之行而疾,月之行而遲。躔次周流,運將窮矣。毫厘奸度,失是遠而。不歸余,何以定一歲之歷?不小正,何以序四時之紀?于是太史授事,羲和敬理。以日系月,積三年而成;原始要終,豈周月而已?天時由之而式敘,國令于焉而合軌。春生夏長,不失其常;東作西成,孰知所以?雪應冬而絮落,云識夏而峰起。秋之夕,湛露為霜;春之朝,堅冰為水。豈不以律之克中,閏之匪虛。以風以雨兮,各得其序;曰寒曰燠兮,無悖于初。國家握乾符,正律書。契洛下之言,算定乎一日之設;考容成之律,閏生乎卒歲之余。故得氣正于今,律移于昔。履端于始,節乃差而匪差;歸余于終,日雖積而不積。昊天之歷象咸若,重黎之職司有辟。候月盈缺,豈資蓂莢而知;推日短長,不假土圭而測。且夫夏有伏,冬有臘,匪閏則其氣不順;月有縮,日有盈,匪閏則其氣不成。故有慢時廢朔,則曰不常無藝;闔扉聽政,則曰假時來歲。歷前古之所重,緜后王之取制。矧可昭翼翼,扇巍巍,百王之理是倚,庶績之廣焉依。丕赫哉!我后之正時定歷,堯典而同歸。 漏賦 竇翚 易曰:天垂象,圣人則之。故備以人事,法乎天時。定損益之道,察盈虛之期。嗟歲運兮倏忽,眷年容之逶遲。景苒苒而難駐,晷銖銖而在茲。蓋以重金壺之器,建銅史之司。致用久而不易,循環因而可推。爾其漏之所作,漏之所托,至精至微,惟寂惟寞。水滴瀝而潛響,箭差池而靡錯。俯通軒禁,上應寥廓。亙千門兮連萬戶,左彤階兮右丹閣。亂微唱于晨雞,雜幽聲于夜鶴。清清泠泠,日殷鳥星。送春漏于重扃,赫赫曈曈,時方祝融。傳夏漏于深宮,的的緜緜,明河爛然,耿秋漏于涼天。暗暗陰陰,濃氛郁沈,轉冬漏于寒林。觀夫修短之意,見乎造化之心。信晷刻之道廣,知挈壺之用深。故能度量萬物,均分四序。既不忒于盈縮,亦無差于寒暑。順之則千載可通,逆之則寸陰是阻。應乎日月,合乎律呂。蓋漏亡則時昧,漏存則政舉。實邦國之是務,諒樞衡之所與。悲夫!天轉氣流,人生悠悠。景有虧而有滿,時或沈而或浮。恥功名之未立,懼容華之先秋。所以懷寶獻玉,彈冠振裘。歌圣明而不已,亦休暇于林丘。 第二 符子璋 昔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迎日推策,舉分定至。將以綱紀歷象,察明躔次。算氣候為晝夜之刻,立渾儀驗晦明之異。故歲時環回而有準,國家憲章以成事。唐虞承用以大興,夏、商恭行而無墜。其后疇人失業,挈壺不舉。詩刺東方之未明,史書南風之乖序。測辰屢鈞于杓建,揆景頗謬于寒暑。千官鮮視以權衡,萬姓孰寧其安處。何不謂漏之既定,而人自正,漏之既衰,而人自疑。故有國者不可以不明其事。今上都咸陽,理天下,道歸簡易,政被風雅。人皆得真,事則無假。至于掌漏,尤足稱也。其本則披甲子而求范,得黃鐘而下生。如因三以窮數,隔八以循行。課六歷之疏密,齊七曜之經營。俾攝提之有紀,實孟陬之用成。其器則方圓列陛,高卑中度。制陰蟲以吐輸,設靈虬以盛注。銅史應其方,金箭刻其數。則于道如符契之合精,于微無黍累之誤。每至雞人起唱,鼉鼓相催,九重初曉,千門以開。國史奏事于平樂,群官謁帝于金臺。不失其度,及時而回。自邇及遠,識往知來。漏之為義,實大矣哉。 第三 闕 名 仰察天文,俯觀地理。參律呂而權度,審衡平而潛擬。則閏余之數乖歷,攝提之運無紀。空跡馬遷之能,竟絕邵平之美。時運紛其鼎革,禮術于焉中圮。樵夫恥王道之不談,天子愍挈壺之闕史。乃分建斯官,疇咨此職。將啟閉合敘以繩平,俾夙夜在公而端直。于是金徒抱箭,銅史司刻,尊靈虬吐納之規,揆抽繭高卑之力。信是模范,可為法則,體象陰陽,代為作式。故雞人合唱,洪殺無差;鶴蓋成陰,員流不息。夫其開闔之勢,財成之規,準度毫厘之末,錙銖圭撮之儀,則離婁失其精思,班匠亡其所為。將運功于不測,當稱物以平施。乃若鑒持日夜,書備明晦,爰受授而是司,考事事而必載。云物順其端序,寒暑成而不昧。雖未代于天工,亦無預于權槩。能收視返聽,周流六虛,策勤補拙,寅亮三余。校擊刀之有則,均叢木之不疏。察銅衡兮氣混混,純積水兮來徐徐。臨泉非誡危之懼,巢幕寧誠安之居。是使名勛合道,彰國器于周書。則知漏之為器,其大矣哉!圣人資之以端拱,日月順之以行藏。賢者不能減其分度,智者不能損其纖芒。存之則雙美,廢之則兩傷。是用齊天長兮地久,均國祚兮無疆。 刻漏賦【以葉心理馳箭為韻】 顔 舒 原夫陰陽遞運,日月分馳。星紀之輪還或爽,律呂之疏密難知。迨皇王之有作,命壺氏以緝規。(等到圣王創立制度時,便任命壺氏來制定(漏刻計時的)規范。)爰置水于刻漏,載以火而守之。則晦明之期可準,興寢之候無差。爾其高卑列級,洪殺順理。靈虬屹以俯開,陰蟲矯而仰止。(靈虬:指漏刻中負責注水的龍形部件。“虬”為古代傳說中無角的龍,象征祥瑞與權威;“屹以俯開”描繪其昂首俯身、注水流動的姿態,既體現機械設計的精巧,又暗合“龍生水”的傳統觀念。陰蟲:即蟾蜍,漏刻中承接水流的部件。“矯而仰止”刻畫其抬頭承接的動態,與“靈虬”形成上下呼應的機械結構。蟾蜍在古代被視為月神象征,與“陰”的屬性契合,體現陰陽調和的哲學思想。)上流注而不竭,下吞挹而無已。既泓澄而泉澹,亦驚激而波起。則良工之妙著焉,睿哲之心見矣。是用斟乾晷,測時變。視盈闕于金壺,觀騰波于銀箭。惟箭馳而壺減,固流續而波薦。筒列之數,與運而無乖;輝景之移,閉戶而可見。懿其節正斯代,事沿往牒。信古往而今來,必用之而道葉。罷衣裳之顛倒,配皇極而調燮。不假軒閣之鳳凰,何用堯階之蓂莢。別有希榮片玉,庇影環林。驅疾風之早厲,知寒漏之已侵。恐年華之不與,更悄悄而傷心。 觀漏賦 鮑昭 客有觀于漏者,退而嘆曰:夫及遠者箭也,而定遠非箭之功;為生者我也,而制生非我之情。故自箭而為心,不可馮者弦;因生以觀我,不可恃者年。馮其不可恃,故以悲哉。況乎沈華密遠,輕波潛耗,而感神嬰慮者,又自外而傷壽。(美好的事物難以觸及,輕微的事物也在不知不覺中消逝,而讓人感到神傷憂慮的,更是從外界而來,傷害了生命的長久。)以是思生,生亦勤矣。乃為賦云: 佩流嘆于馳年,纓華思于奔月。(通過佩流和纓華的意象,表達對時光飛逝的深深感嘆和對美好事物的無限思念。逝者如斯,花不常好。)結蘭苕以望楚,弄參差以歌越。(以結蘭苕和弄參差的動作,展現對遠方故國的眷戀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撫凝肌于遷滯,鑒雕容于髣髴。(在時間的緩慢流逝中,肌膚變得凝滯,面容也逐漸模糊。“遷滯”指時間的緩慢流逝,“凝肌”和“雕容”形容人的身體和容貌在時間的作用下發生變化。)景有墜而易昏,憂無方而難歇。歷玫階而升隩,訪金壺之盈闕。(經歷玫階而登上深奧之處,探訪金壺以充實宮闕。玫階指的是石階的美稱,也比喻人的官職、地位或學識等逐步升高。后蜀毛熙震《更漏子》詞:“煙月寒,秋夜靜。漏轉金壺初永。”)觀騰波之吞寫,示驚箭之登沒。箭既沒而復登,波長瀉而弗歸。注沈穴而海漏,射懸涂而電飛。墐戶牖而知天,掩云霧而測暉。(通過觀察門窗內外的氣候變化,可以了解天道的運行規律;通過觀察云霧的變化,可以測量太陽的光輝和亮度。)創百齡于纖隱,積千里于空微。彼崢崢而行溢,此冉冉而逾衰。撫寸心而未改,指分光而永違。(按捺內心的信念始終未變,指著流逝的短暫時光,感嘆其永遠消逝。)昔傷矢之奔禽,聞虛弦之顛仆。徒嬰刃而知懼,豈潛機之能覺。惟生經之霍靡,亦悲長而歡促。橫證古而秉心,抱空意其如玉。波沈沈而東注,日滔滔而西屬。落繁馨于纖草,殞豐華于喬木。對昃zè離而后歌,據窮蹊而方哭。(面對困境和挫折,人們可能會感到悲傷和絕望,但同時也應該保持樂觀和堅強,積極面對生活。昃離指的是太陽西斜,象征著困境和挫折;窮蹊則代表著艱難險阻的道路。而后歌和方哭則表達了人們在困境中仍然保持樂觀和堅強的態度)雖接薪之更傳,寧絕明之還續。(可以交替傳遞(象征生命或事物的延續),但時光流逝的光明(喻指時間、青春或機遇)卻怎能重新接續)貫古今而并念,信寡易而多難。(貫通古今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常常在追憶往昔與思考當下中交織,深切體會到人生在世,順遂之事少而艱難困苦之事多)時不留乎激矢,生乃急于走丸。既河源之莫壅,又吹波而助瀾。神怵回而多慮,心輡kǎn坷而尠xiǎn歡。(精神恍惚而充滿憂慮,心中憂愁而很少有歡樂)望天涯而佇念,擢雄劍而長嘆。嗟生民之永迷,躬與后而皆恤。死零落而無二,生差池之非一。(死亡時的消逝是不可逆轉的,如同葉子的零落,不會再生。而“生差池之非一”則意味著生命中的差異和變化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的生命軌跡都是獨特的,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多樣性)理幽分于化前,算冥定于天秩。(在變化之前,就已經有了深遠的道理;在天命的秩序中,冥冥之中已經有所預定。)與艾骨而招病,猶刳腸而興疾。(在衰敗的世道中,一些看似微小的行為或事件可能會引發更大的問題或災難。艾骨和刳腸都是古代的醫療或巫術行為)情殊用而俱盡,事離方而同失。(不同的情感在使用上都會耗盡,不同的事情在分離時都會有損失。)聊弭志以高歌,順煙雨而沈逸。于是隨秋鴻而泛渚,逐春燕而登梁。進賦詩而展念,退陳酒以排傷。物不可以兩大,理無得而雙昌。(事物和勢力不能同時有兩個強大的存在。對立的力量和理論無法同時達到繁榮昌盛的狀態。這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斗爭哲學和零和游戲。所以中美不可調和,萬萬不可希圖僥幸。)薰晚華而后落,槿早秀而前亡。姑屏憂以愉思,樂茲情于寸光。從江河之紆直,委天地之圓方。漏盈兮漏虛,長無絕兮芬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