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shida 如何把一件小事寫透,就是把生活里那些不值一提的碎事兒,寫出花兒來。你可能會說,小事有啥好寫的?可你想啊,平常日子能遇上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大部分日子不都是由買菜、掃地、等公交、跟鄰居嘮兩句這些小事堆起來的嗎?能把這些小事寫透,才是真本事。 同時,寫小事,也是真本事。不用總想著干大事,把每天的小日子過明白、過出味來,就挺好。寫小事也一樣,把那些不起眼的碎事兒,用真心去看、去寫,寫著寫著,你就會發現,原來生活里藏著這么多小驚喜,而你,也慢慢成了那個會發現驚喜的人。 一、15種方式方法 1:盯著一個細節往死里瞅 就是別貪多,找小事里一個最小的點,比如剝蒜時蒜皮的紋路、茶杯沿上的茶漬,把它看仔細了,寫的時候就盯著這個點使勁描。先選個手邊的東西,比如鑰匙串,盯著其中一把鑰匙的齒痕看5分鐘,然后寫200字描述它。 舉例:《鑰匙齒痕》 鑰匙串上那把黃銅鑰匙,齒痕處早就磨得發亮。最左邊那個尖兒缺了一小塊,是去年開門時太急,被門框硌掉的,現在摸上去還有點扎手。齒與齒之間的縫里卡著點灰,像給牙齒塞了牙垢。陽光斜著照過來,齒痕的影子投在桌面上,歪歪扭扭的,倒比鑰匙本身更像個小怪物。每次摸它,指尖都能感覺到那些高低不平的棱,像是在數著這把鑰匙開了多少回門,又被遺忘在褲兜里多少個日夜。 2:把五感揉進去 眼瞅著的、耳朵聽著的、鼻子聞著的、手摸著的、嘴里嘗到的,只要跟這小事沾邊,都寫進去,讓讀者跟你一起“體驗”。寫吃一碗泡面的過程,必須包含五個感官的感受,別落下一個。 舉例:《深夜泡面》 撕開泡面袋時,“刺啦”一聲像把寂靜劃了道口子。面餅是蜷著的,像個干硬的小枕頭,摸上去硌手。往碗里倒熱水,白霧“騰”地冒起來,帶著股子油炸的香味,鉆得鼻子有點癢。等三分鐘的空當,能聽見面條在水里慢慢舒展的細微聲響,像小蟲子在爬。叉起一筷子,燙得指尖發麻,吹兩口氣送進嘴,面條滑溜溜的,帶著點咸,湯里的胡椒味在舌尖跳,咽下去時,嗓子眼里暖烘烘的,連帶著心里那點空落落的勁兒,也被這口熱乎氣填了點。 3:寫前后變化 一件小事總有開頭結尾,哪怕是晾衣服,從濕噠噠到晾干,也有變化,把這個過程寫出來,就有了層次感。寫一塊橡皮擦從新到舊的變化,重點寫它形狀、顏色、味道的不同。 舉例:《橡皮擦》 剛買的那塊橡皮,方方正正的,白得像塊小奶酪,聞著有股淡淡的薄荷香。第一次用它擦鉛筆字,“沙沙”幾下,紙上就留下一小堆白屑,像撒了把鹽。用了半個月,邊角被磨得圓滾滾的,側面沾了點鉛筆灰,成了淺灰色。再后來,它瘦了一圈,中間凹下去一塊,像是被誰啃過,薄荷香淡得快沒了,倒多了點紙漿的味道。直到有一天,它小得捏不住,被丟進垃圾桶時,我才發現,它身上那些深淺不一的印子,都是我寫錯字又改對的痕跡。 4:加進自己的心跳 別光寫事兒,把你當時心里的小九九寫出來,比如等公交時著急的心跳、看到落葉時突然想起的某個人,讓小事帶上你的溫度。 仿寫建議:寫排隊結賬時的心理活動,哪怕是抱怨隊伍長,也要寫出心里怎么想的。 原創小美文舉例:《排隊》 超市收銀臺前排著長隊,我手里的購物籃晃悠著,瓶瓶罐罐撞出“叮叮當當”的響。前面的大媽在數硬幣,一枚一枚捻得慢悠悠,我盯著她手里的五毛硬幣,心里直念叨:“快點快點,孩子還在幼兒園等著呢。”空氣里飄著面包房的甜香,可我聞著有點煩。突然想起早上出門時,孩子拽著我衣角說“媽媽早點來”,心一下子揪了一下,腳不自覺地往前挪了挪。終于輪到我時,掃碼的“嘀嘀”聲像是在給我加油,付完錢轉身跑的時候,感覺心跳比剛才還快,不過這次是因為想快點見到那個小不點。 5:讓周圍的東西說話 小事發生時,周圍的環境、物品都不是擺設,比如寫蹲在路邊系鞋帶,旁邊的石頭、路過的自行車都能幫你把事兒寫活。寫蹲在路邊系鞋帶的場景,至少讓三個周圍的東西“參與”進來。 舉例:《系鞋帶》 鞋帶松了,我蹲在路邊系。膝蓋磕到一塊凸起來的地磚,涼絲絲的,像塊冰。旁邊的梧桐樹落了片葉子,正好飄在我的鞋面上,淺黃的,邊緣卷著,像在看我怎么系那個蝴蝶結。一輛電動車“嗖”地從旁邊過,帶起的風把葉子吹跑了,嚇得我手一抖,剛系好的結又松了。腳邊有個小水洼,里面映著我低頭的影子,還有天上的一小片云,云動的時候,影子也跟著晃,像是在催我快點。等我終于系緊鞋帶站起來,那片葉子已經被風吹到了路牙子底下,跟一堆小石子作伴去了。 6:拆成慢動作 把快的事寫慢,比如關門,別只寫“關了門”,寫手碰到門把手的力度、門軸轉動的聲音、最后“咔噠”鎖上的瞬間,拉長了寫就有味道。寫關門的動作,拆成至少5個步驟來寫,每個步驟都寫清楚。 舉例:《關門》 手搭在門把手上,冰涼的金屬硌著掌心的紋路。稍一用力,門軸“吱呀”響了一聲,像個老人咳嗽。門慢慢往回挪,門框上的貼畫——那張孩子畫的小太陽,一點一點被擋住,最后只剩個金燦燦的角。門縫越來越窄,能看見屋里的沙發角、茶幾上沒喝完的半杯水,還有陽光在地板上投的光斑。手腕再用點勁,“咔噠”一聲,鎖舌彈了回去,世界一下子靜了,只有門外樓道里的腳步聲,一步一步遠了。我站在門外,手還沒離開門把手,好像剛才那聲“吱呀”還在耳朵里轉。 7:寫別人沒注意的角度 比如寫下雨,別人都寫雨打窗戶,你寫雨落在自行車筐里的樣子,或者雨順著晾衣繩往下滴的軌跡,換個角度就新鮮。寫下雨,別寫天空、地面,寫一個不常見的地方的雨景。 舉例:《雨打自行車筐》 下雨了,不是那種瓢潑的,是毛毛雨,細得像線。我停在樓下的自行車,筐里還放著個空塑料袋,被風吹得鼓鼓的。雨絲落在塑料袋上,沒聲音,只留下一個個小水點,像撒了把碎鉆。慢慢的,水點連成了片,塑料袋塌下來,貼在筐底,水順著筐的細鐵絲往下流,在地面上積出小小的圈,一個套一個。有片葉子被風吹進筐里,沾了水,就賴在那兒不動了,雨打在葉子上,“沙沙”的,像有人在小聲說話。等雨停了,筐底積了淺淺一層水,晃一晃自行車,水就順著筐眼往下漏,“滴答滴答”,像自行車在數著什么。 8:用對比說話 比如寫吃西瓜,今年的西瓜和去年的比,甜味不一樣;自己吃的和小時候媽媽喂的比,感覺不一樣,對比著寫,小事就有了厚度。寫吃一種水果,和記憶里的某次吃這種水果做對比,寫出不同。 舉例:《今年的西瓜》 切開今年的西瓜,“咔嚓”一聲,紅瓤露出來,籽比去年的少。挖一勺送進嘴,甜是甜的,可總覺得差點啥。去年這個時候,在老家院子里,爸爸切開的西瓜,皮更薄,瓤里帶著點沙,甜得有點齁,卻吃得停不下來。那時候坐在小馬扎上,腳邊有螞蟻搬家,頭頂的葡萄藤遮著太陽,西瓜汁順著胳膊流到肘彎,黏糊糊的也懶得擦。今年的西瓜放在冰箱里冰過,涼絲絲的,可吃著吃著,就想起去年爸爸遞過來的那勺西瓜,帶著他手掌的溫度,比冰箱里的甜多了。 9:抓住“突然”的瞬間 小事里總有突然發生的小意外,比如走路時鞋帶突然斷了,喝水時杯子突然滑了一下,把這個“突然”寫出來,就有了起伏。寫一個日常動作中突然發生的小意外,重點寫當時的反應。 舉例:《鞋帶斷了》 正走著路,右腳突然一松,像踩空了似的,差點崴著。低頭一看,鞋帶斷了,斷口處的線頭毛茸茸的,像被誰咬過。剛才還系得好好的,怎么說斷就斷了?手里提著剛買的菜,塑料袋勒得手指發紅,總不能蹲在馬路牙子上打結吧。只好拖著腳往前走,鞋底蹭著地面,“沙沙”響,像個沒穿好鞋的小孩。風一吹,斷了的那截鞋帶跟著晃,時不時勾到腳后跟,癢癢的。突然想起這雙鞋買了三年,鞋帶陪我走了多少路啊,今天說斷就斷了,倒像是跟我告別的樣子,心里莫名有點空。 10:寫小事里的聲音 別忽略聲音,比如切菜的“咚咚”聲、翻書的“嘩啦”聲、窗外的蟬鳴,聲音能讓場景活起來,不信你試試。寫一個安靜的場景,比如看書,把周圍能聽到的聲音都寫出來,哪怕很細微。 舉例:《午后看書》 午后的太陽把窗戶曬得暖暖的,我坐在沙發上翻書。書頁“嘩啦”一聲翻過,紙邊有點毛了,磨得指尖發癢。隔壁傳來“咚咚”的聲音,像是有人在切菜,一下一下,很有節奏。窗外的槐樹上,蟬鳴一陣高一陣低,像在比賽誰的嗓子亮。茶幾上的玻璃杯里,泡著的茶葉慢慢往下沉,偶爾“咕咚”一聲,冒個小氣泡。翻到某一頁,夾在書里的書簽掉了出來,“啪”地落在地板上,在這一片聲響里,倒顯得格外清楚。我撿書簽的時候,聽見自己的呼吸聲,跟這些聲音混在一起,倒像是午后在輕輕打盹。 11:讓小事帶點“小情緒” 不用大悲大喜,就是點小嘀咕、小開心、小委屈,比如被蚊子咬了個包,心里念叨“這蚊子真會找地方”,帶點情緒小事就有了魂。寫被蚊子咬的經歷,把心里的小抱怨、小無奈寫出來。 舉例:《蚊子包》 夜里被蚊子叮了,早上起來胳膊上起了個紅疹子,圓滾滾的,像顆小草莓。忍不住撓了兩下,越撓越癢,紅得更厲害了。心里嘀咕:這蚊子也太會挑地方了,專找胳膊肘這塊嫩肉,不知道我撓起來費勁嗎?上班時穿短袖,那紅疹子在胳膊上特顯眼,同事瞅了一眼說“被蚊子親了?”我沒好氣地說“是它太沒禮貌,不打招呼就啃”。中午吃飯時,那包有點消了,留下個淺紅的印子,摸上去還有點硬。突然覺得,這蚊子也挺有意思,半夜偷偷摸摸來,還留下個記號,像是怕我忘了它似的。 12:寫“重復”里的不一樣 比如每天都澆花,但今天的陽光不一樣,花的狀態不一樣,把重復中的細微差別寫出來,就不單調了。寫每天澆花的動作,找出今天和昨天不一樣的地方,寫出來。 舉例:《澆花》 每天早上都給窗臺上的綠蘿澆水。昨天用的是晾了一夜的自來水,今天杯子里剩了點茶水,倒進去的時候,水面漂著兩片小茶葉,像兩只綠蟲子在游。昨天的陽光是斜著照的,葉子上的水珠亮晶晶的,今天陰天,水珠就顯得沉甸甸的,掛在葉尖,半天不往下掉。昨天澆完水,葉子都支棱著,今天有片葉子有點蔫,大概是昨晚沒睡好?我用手指碰了碰那片蔫葉子,它輕輕晃了晃,像是在跟我說“沒事”。其實每天澆水都差不多,可細看下來,總有那么點不一樣,就像日子,過著過著,就有了自己的模樣。 13:把小事放在一個“時間點”里 比如寫擦桌子,說明是“傍晚六點,孩子剛放學回來”,給小事安個具體的時間,就有了畫面的錨點。寫擦桌子,明確寫出是一天中的哪個時間,當時周圍有什么動靜。 舉例:《傍晚擦桌子》 傍晚六點,窗外的天有點黃,像是被太陽染過。孩子剛放學,書包扔在沙發上,嘴里還叼著半塊餅干,在屋里跑來跑去。我拿起抹布擦桌子,早上孩子吃早餐灑的牛奶漬,已經干成了淡淡的印子,得用點勁才能擦掉。桌子縫里卡著根頭發,黑的,不知道是我的還是孩子的,捏起來扔掉時,聽見孩子喊“媽媽,我書包里有畫”。抹布擦過桌面,“噌噌”響,揚起點灰塵,在從窗戶照進來的光里飄。擦到桌子角,發現那里有個小坑,是上次孩子不小心用玩具砸的,現在摸上去,還能感覺到那點不平整。等桌子擦得锃亮,孩子已經把畫鋪在了上面,畫上的太陽,比窗外的天還黃。 14:寫小事里的“小互動” 哪怕是跟小貓小狗,或者跟賣菜的大媽說句話,這點小互動能讓小事有煙火氣,比如買蔥時跟大媽多要了根香菜,這就有戲。寫買菜時和攤主的一句對話,把當時的語氣、表情寫出來。 舉例:《買蔥》 菜市場的蔥攤前,大媽正把蔥捆成一小把。我拿起一把問“多少錢?”大媽嗓門亮:“三塊,剛從地里拔的,鮮著呢。”我瞅著蔥葉上還沾著點泥,說“能給根香菜不?做湯用。”大媽樂了,從旁邊的小堆里抽了根帶根的香菜,“給,夠不?不夠再拿。”香菜上還帶著水珠,涼絲絲的。我付了錢,大媽又說“這蔥得晾晾,不然容易爛”。走的時候,聽見她跟旁邊的人說“這姑娘看著面善”。手里的蔥有點沉,香菜的味兒混著泥土氣往鼻子里鉆,突然覺得,這三塊錢買的不光是蔥,還有點熱乎氣。 15:讓小事“未完待續” 別把話說死,比如寫疊衣服,最后說“還有件毛衣沒疊,明天再說吧”,留個小尾巴,讓人覺得這事兒還在繼續,有生活的流動感。寫疊衣服,結尾留個沒完成的小任務,暗示這件事還沒完。 舉例:《疊衣服》 洗完的衣服晾了一天,摸上去干干爽爽的。先疊襯衫,領口要扯平,袖子往里折,像小時候媽媽教的那樣。T恤好疊,兩下就成了方塊,摞在衣柜里整整齊齊。襪子得配對,這只紅的找那只紅的,那只帶條紋的總跟另一只躲貓貓,找了半天才發現壓在褲子底下。疊到一半,孩子跑過來說“媽媽,講故事”。看看剩下的那件毛衣,毛茸茸的,攤在沙發上像只小綿羊。我說“先講故事,毛衣明天再疊”。孩子拉著我的手往臥室走,回頭看那毛衣,好像在說“等你哦”。其實這樣也挺好,日子哪能都弄得整整齊齊,留點沒干完的,明天才有念想。 二、15種寫作技巧 1:用對話串起小事 別自己一個人說,讓小事里的人說話,比如寫包餃子,媽媽說“面要醒透”,爸爸說“餡兒別太咸”,對話一出來,事兒就活了。寫包餃子的場景,用三句以上對話來推動,少用敘述。 2:用日記體寫小事 開頭寫上“X月X日晴”,像記日記一樣,語氣隨便點,比如“今天曬被子,發現被角磨破了個小洞,不知道啥時候弄的”,這樣寫自然。用日記體寫一件當天發生的小事,不用太工整,像跟自己說話。 3:用“我看見/聽見/摸到”開頭 把感官體驗直接說出來,比如“我看見窗臺上的多肉,葉子上沾了片小羽毛”,開門見山,讓讀者跟著你的感官走。用“我看見/聽見/摸到”開頭,寫一件小事,至少用三個這樣的句式。 4:用對比句式寫差異 比如“以前總覺得等待很長,今天才發現,等孩子放學的十分鐘,短得像眨了下眼”,用“以前…今天…”“別人…我…”這樣的句式,突出小事里的不同。用“以前…現在…”的句式寫一件小事,寫出前后的不同感受。 5:用“先…再…然后…”寫過程 把小事拆成步驟,一步一步寫,比如“先把米淘洗三遍,再倒進電飯煲,然后按下開關”,清晰明了,還能讓人感覺到節奏。寫做飯的一個步驟,用“先…再…然后…”的句式,把每個動作寫清楚。 6:用比喻讓小事變形象 別干巴巴地寫,比如“路燈下的影子”,可以說“路燈把影子拉得老長,像條瘦長的小狗跟著我”,打個比方,小事就生動了。寫三樣身邊的東西,給每個都打個比方,讓它們更形象。 7:用擬人讓小事有脾氣 把東西當人寫,比如“那把舊椅子,每次坐上去都'咯吱’響,像是在抱怨'又壓我’”,這樣寫,小事就有了趣。寫一件舊家具,用擬人的手法,讓它有“脾氣”或“動作”。 8:用“從…到…”寫范圍 比如“從廚房到客廳,就三步路,可端著剛出鍋的湯,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寫出空間或時間的范圍,突出小事的狀態。寫一個短距離的移動,用“從…到…”的句式,寫出過程中的感受。 9:用短句斬釘截鐵 別用長句子,一句是一句,比如“雨來了。急。打在窗上,啪啪響。”短句有力量,適合寫緊張或利落的小事。寫下雨的瞬間,用五個以上短句,每句不超過五個字。 10:用長句拉慢節奏 想寫得舒緩,就用長句,把動作和感受連起來,比如“坐在藤椅上,看著陽光一點一點爬過桌面,爬到茶杯上,把杯子里的茶葉影子拉得老長,心里也跟著暖烘烘的”,長句能拉長時間感。寫一個安靜的午后場景,用一個長句把看到的、感受到的串起來。 11:用“這讓我想起…”勾連回憶 在寫小事的時候,突然拐到回憶里,比如“擦桌子時看到上面的劃痕,這讓我想起去年孩子學走路,用玩具車在桌上劃的那道,比這個長多了”,勾連回憶能增加厚度。寫眼前的一個小痕跡(劃痕、污漬等),用“這讓我想起…”引出一段回憶。 12:用“其實…”反轉一下 先寫表面,再用“其實…”寫出內里,比如“別人都覺得帶孩子累,其實抱著他在懷里打盹的那一刻,累都變成甜的了”,反轉能出味道。寫一件別人覺得不好的事,用“其實…”寫出你覺得好的地方。 13:用“有…有…還有…”列舉細節 把小事里的細節一條條列出來,比如“抽屜里有舊電池,有沒蓋蓋的筆,還有孩子掉的一顆小牙”,列舉能讓小事更具體。寫一個雜亂的角落,用“有…有…還有…”列舉里面的東西,至少列五種。 14:用“最…的是…”突出重點 在一堆細節里,挑一個最特別的,比如“買水果時,最讓我記著的不是蘋果多甜,是攤主給我套袋子時,手上的老繭蹭到我手背,糙糙的,很實在”,突出重點能讓小事有記憶點。寫一次購物經歷,用“最…的是…”寫出一個讓你印象深的細節。 15:用環境收尾,讓小事落地 寫完小事,最后寫周圍的環境,比如“衣服疊完了,窗外的月亮也升起來了,照著晾衣繩上沒干的襪子,晃晃悠悠的”,讓小事落在具體的場景里,有歸宿感。寫一件做完的小事,最后用環境描寫收尾,讓場景定住。 三、注意事項 1:別貪多,一次只寫一件事 別想著在一篇里寫買菜、做飯、洗碗好幾件事,就盯著一件寫,比如只寫買菜時挑黃瓜,寫透了比寫一堆事強。從今天做的事里挑最不起眼的一件,比如撕快遞盒,只寫這件,別扯別的。 2:別寫太全,留點兒空白 比如寫看螞蟻搬家,不用寫從開始到結束,寫看到它們搬一塊餅干渣的過程就行,剩下的讓讀者自己想,別啥都說明白。寫觀察小動物的小事,只寫一個片段,別寫完整的過程。 3:別瞎編,寫真實的感受 別覺得小事得寫得多美好,比如洗碗時就是覺得油膩,就寫“碗上的油滑溜溜的,洗潔精泡泡沾在手上,有點煩”,真實比瞎編的抒情強。寫一件讓你有點小不爽的小事,比如鞋帶總松,如實寫你的感受,別美化。 4:別用大詞,就說大白話 別寫“晨曦中的露珠閃耀著晶瑩的光芒”,就寫“早上的露水,在草葉上滾來滾去,亮閃閃的”,大白話更親切,小事配大白話才對味。把一句書面語改成大白話,比如“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改成“天擦黑了,街上的燈都亮了”,再寫個小事。 5:別脫離場景,讓小事有根 寫小事時,得說清楚在哪兒發生的,比如“在廚房切土豆”比“切土豆”好,“廚房”就是根,有場景讀者才知道事兒在哪兒長出來的。寫一件小事,先點明場景,比如“在陽臺”“在公交車上”,再寫事,讓事和場景沾邊。 6:別忽略“沒用”的細節 比如寫喝水,杯子上的指紋、杯底的沉淀,這些看似沒用的細節,其實最能讓小事立起來,別覺得它們多余。寫喝水的小事,加入至少兩個看似“沒用”的細節,比如杯子上的花紋、杯墊的顏色。 7:別寫成流水賬,得有個小亮點 流水賬是“起床、洗臉、吃飯”,寫透是在這些里找個亮點,比如“洗臉時,水珠從下巴滴下來,落在水池里,濺起的小水花,像在跳舞”,亮點就是那小水花。從一天的流水賬里,挑一個動作,找出一個小亮點,把它寫透。 8:別只寫自己,帶點別人的影子 比如寫做飯,提一句“媽媽以前總說,炒青菜要大火快炒”,別人的影子能讓小事更有牽連,不是孤零零的。寫一件自己做的事,比如疊被子,加入一句別人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讓小事有牽連。寫疊被子,加入一句別人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讓小事有牽連。 9:別寫太滿,留口氣兒 比如寫曬被子,不用寫“曬完收起來,疊好放進衣柜”,寫到“被子在繩子上曬著,風一吹鼓鼓的”就行,留口氣兒,讓讀者能接著想。寫一件沒做完的小事,比如掃地掃到一半,停在那兒,寫出當時的狀態,別寫完。 10:別脫離時間,讓小事有個點 比如“周三下午三點,在辦公室擦桌子”,比“擦桌子”好,時間能讓小事在時間軸上有個位置,更實在。寫一件小事,明確寫出星期幾、幾點,讓小事有個具體的時間點。 11:別光寫動作,加點頭腦里的小念頭 比如寫擦玻璃,別只寫“擦了左邊擦右邊”,加一句“這玻璃咋擦都有印子,是不是抹布該換了”,小念頭能讓動作有靈魂。寫一個重復的動作,比如拖地,加入兩個自己的小念頭,比如“這拖把真沉”“拖完得趕緊通風”。 12:別選太“大”的小事 比如“搬家”不算小事,“搬家時收拾一個舊盒子”才算,小事得夠小,小到別人可能忽略,你寫透了才顯本事。從一件“大事”里挑出一個極小的片段,比如搬家時看舊盒子里的一張小紙條,只寫這個片段。 13:別寫得太“順”,有點小磕絆 比如寫擰瓶蓋,別寫“輕松擰開了”,寫“擰了兩下沒開,倒過來拍了拍瓶底,再擰才開”,小磕絆讓小事更真實,生活本來就不總順順當當。寫一個簡單的動作,比如開罐頭,加入一個小阻礙,比如“太使勁手滑了一下”,寫出過程的磕絆。 14:別忽略“小物件”的作用 一件小事里總有個小物件,比如縫衣服的針線、開門的鑰匙,把這個物件寫細了,小事就有了依托,比如“那根藍線,在布上繞來繞去,像條小蛇”。寫一件事,重點寫里面的一個小物件,比如縫扣子時的針線,讓物件成為主角之一。 15:別寫完就完,回頭看看有沒有“自己” 好的小事寫作,里面一定有“你”的影子,你的感受、你的習慣、你的小脾氣,比如“我總愛在煮面條時多放半勺鹽,媽媽說我口重,可我就喜歡這味兒”,有“你”小事才鮮活。寫一件小事,加入一個自己獨有的習慣或偏好,比如“我總把牙膏從尾巴開始擠”,讓小事帶上你的印記。 ▼【寫作技法精講40煉】 (終身買斷制,永久研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