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碰到以前帶競賽的張老師,他說今年帶的省隊孩子里,有3個拿了奧數國二,但申請清北強基時連面試都沒進。而另一邊,2025年IMO剛爆出72枚金牌的“盛況”,比2018年的51枚多了近四成。金牌越來越多,升學作用卻在縮水,這事兒是不是有點不對勁?
先說個數據,MIT數學系2025年新生名單里,明確標注“IMO金牌”的只有5人,比2020年的9人少了近一半。更有意思的是,這5人里有3個同時提交了數學建模論文或編程競賽獎項。招生辦主任在采訪里直接說:“我們要的是能用數學解決問題的人,不是只會解競賽題的機器。”這兩年哈佛、斯坦福也一樣,競賽成績從“敲門磚”變成了“加分項”,甚至有的學校把競賽獎項歸到“課外活動”欄,權重還不如科研經歷。
那為啥IMO要把金牌線降到35分?按道理說,國際競賽應該越來越難才對。后來查了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ICMI)的報告才發現,2023年開始,組委會收到17個成員國提議,要求“降低入門難度,擴大參與基礎”。日本和巴西代表說得很直白:“我們的學生連前3題都做不完,再這樣下去競賽就成了中、俄、美的獨角戲。”所以今年的前5題,組委會特意加入了更多基礎題型,比如第二題的數論題,難度甚至不如國內CMO的A類題。但這樣一來,真正能區分頂尖選手的第6題,反而成了“擺設”——72個金牌選手里,只有11人做對了第6題。
咱們中國選手確實厲害,今年6個人前5題全滿分,但這背后的代價很少有人提。認識一個省隊教練,他說現在的集訓體系是“題海戰術2.0”:每天8小時刷題,從早到晚都是真題、模擬題,連數學史、數學思想這類“閑書”都不讓看。去年有個學生拿了CMO金牌,被問到“為什么喜歡數學”,憋了半天說“因為能加分”。反觀今年拿滿分的日本選手Satoshi Kano,人家高中時還發表過關于密碼學的小論文,俄羅斯的Ivan更是同時參加物理奧賽,這種跨學科能力,恰恰是咱們集訓體系里最缺的。
再看看國外,歐美國家早就不把IMO當“人才篩選器”了。德國有個“數學普及計劃”,中學生競賽里40%的題目是實際應用題,比如“計算社區太陽能板的最佳安裝角度”,去年冠軍隊甚至用數學模型幫當地政府優化了公交線路。美國更絕,他們的奧數隊隊員都是“兼職”的,有的是校籃球隊主力,有的搞機器人競賽,集訓時間只有咱們的三分之一。但你猜怎么著?近五年菲爾茲獎得主里,美國占了3個,咱們還是零。
可能有家長說,就算升學沒用,學奧數能鍛煉思維啊。但數據顯示,國內奧數培訓市場規模從2019年的80億漲到2025年的210億,可同期青少年數學興趣調查里,“討厭數學”的比例反而從18%升到27%。前段時間北大數學系搞了個調研,非競賽生里,靠數學建模、科研項目進系的學生,畢業五年后在科研領域的產出,比競賽背景的學生高15%。這說明什么?數學能力的培養,從來不止一條路。
最后給家長算筆賬:一個孩子從小學開始學奧數,到省隊 level,平均要花50萬(培訓費、教材費、集訓差旅費),但最終能靠競賽進頂尖數學系的概率不到3%。與其賭這3%,不如多讓孩子看看《數學之美》這類書,或者參加個數學建模夏令營。畢竟,真正的數學天才,不是靠金牌堆出來的,而是靠對數學本身的熱愛。要是你家孩子現在問“要不要學奧數”,你會怎么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