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申 在1875年的紫禁城,壓抑的氛圍如厚重陰霾,沉沉籠罩。李鴻章那“新疆乃不毛之地,每年耗費朝廷數百萬餉銀,舍棄也不足惜”的言論一出,滿朝文武竟皆沉默,噤若寒蟬。就在這一片死寂之中,一位須發斑白的老臣猛然拍案而起,聲若洪鐘:“166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足足相當于八個湖南省的面積,李中堂可真是出手大方!”這位怒發沖冠的老者,正是已過花甲之年的左宗棠。面對慈禧太后以“國庫空虛”為由的推諉,他毫無懼色,毅然決然地立下軍令狀:“臣愿以項上人頭作保,自行籌措軍餉,誓死收復新疆!” 彼時的西域大地,正深陷于一場空前絕后的危機之中。阿古柏在英俄兩國的撐腰支持下,公然建立起偽政權;沙俄更是趁火打劫,悍然強占伊犁;英國的探險家們也紛紛偷偷潛入,忙著測繪地圖。尤為讓人憂心忡忡的是,俄國軍官索思諾福斯齊帶領的考察團,竟堂而皇之地在蘭州與左宗棠會面,話語之間,滿是威脅與試探之意。左宗棠在日記里憤慨寫道:“俄人狡詐多端,英人陰險叵測,若不盡快平定新疆,恐怕西北之地將永無寧日?!彼睦锴宄煤埽@絕非普通的邊疆叛亂,而是一場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殘酷地緣博弈。 ![]() 然而,籌餉之路,恰似布滿荊棘的崎嶇險途。朝廷僅僅撥付了200萬兩白銀,可實際所需的軍費卻高達3000萬兩之巨。面對如此巨大的缺口,左宗棠展現出非凡的智慧與謀略,創造性地采取“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策略:一方面,借助紅頂商人胡雪巖的人脈與資源,向匯豐銀行舉借外債;另一方面,在蘭州精心設立“西征糧臺”,大刀闊斧地改革西北財稅制度。不僅如此,他還命令士兵們隨身攜帶桑樹苗和柳樹苗,在行軍途中一路栽種。這些樹苗,日后不僅鞏固了路基,更為后人留下了那綿延不絕、宛如綠色長城的“左公柳”。直至今日,在河西走廊,依舊能目睹當年栽種的古柳,它們在風沙的肆虐中傲然挺立,仿佛在默默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1876年的春天,一支別具一格的軍隊從肅州(今酒泉)莊嚴誓師出發。隊伍的最前方,六名身強力壯的漢子抬著一口漆黑的棺材,在戈壁那熾熱的烈日下,顯得格外醒目刺眼。64歲的左宗棠騎著戰馬,緊隨棺木之后,他目光堅毅,對著將士們高聲說道:“老夫此行,決心與新疆共存亡!”這一幕,無疑成為晚清歷史上最為悲壯豪邁的出征畫面。湘軍士兵們的綁腿里,都小心翼翼地藏著左宗棠親自撰寫的《剿撫方略》,上面詳盡地記載著針對各族百姓的安撫政策:“回民皆為吾之赤子,只誅殺首惡之徒,絕不侵擾善良百姓?!?/span> ![]() 戰斗在古牧地驟然打響。湘軍大將劉錦棠巧用“聲東擊西”之計,表面佯裝攻打烏魯木齊,實則暗中奇襲黃田。據《平定陜甘新疆回匪方略》記載,清軍憑借新式的后膛槍和威力巨大的開花大炮,僅僅用了三天時間,便一舉攻破了阿古柏苦心經營多年的堅固防線。當左宗棠在營帳中收到捷報時,他正專注地研究西域古地圖,聽聞喜訊后,即刻果斷下令:“速速傳發檄文,向民眾宣告朝廷的仁德之意,凡主動歸順者,一律赦免死罪。”這種剛柔并濟的策略,深得人心,使得南疆各族百姓紛紛帶著食物和酒水,熱烈歡迎王師的到來。 收復新疆的戰役歷經兩年艱苦奮戰,然而,真正的考驗才剛剛拉開帷幕。左宗棠在呈遞給朝廷的奏折中明確提出:“若要實現新疆的長治久安,應當設立行省,改設郡縣。”隨后,他積極組織軍民大力開展屯田墾荒,在吐魯番悉心修復坎兒井,在伊犁河谷廣泛推廣棉紡技術。1880年,當俄國使節趾高氣昂、耀武揚威地來到北京談判時,左宗棠毫不畏懼,立刻在哈密集結四萬大軍,擺出不惜一戰的強硬姿態。最終,曾紀澤憑借著這份堅實的武力后盾,成功通過《伊犁條約》,收回了伊犁九城。 歷史,總是充滿了戲劇性的回響。當年竭力反對收復新疆的李鴻章,后來在給友人的信中,也不得不心悅誠服地承認:“季高(左宗棠字)此舉,著實堪稱百年大計。”而在萬里之外的倫敦,馬克思于《紐約每日論壇報》上撰文指出:“中國的這次軍事行動,成功打破了英國在中亞的擴張美夢?!备钊烁锌f千的是,為西征竭盡全力籌款的胡雪巖,最終因生絲投機失敗而傾家蕩產,在杭州的豪宅中郁郁寡歡,抱憾離世。而左宗棠贈送給他的那副“戒欺”匾額,至今依然高懸在胡慶余堂的正廳之上,仿佛在靜靜訴說著那段跌宕起伏的過往。 ![]() 站在天山腳下極目遠眺,當年左公親手栽種的楊柳,如今已長成合抱之粗的大樹。那些曾經反對西征的聲音,早已如同塵埃,被歷史的長河所淹沒。但左宗棠那“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的豪邁詩句,卻永遠深深地鐫刻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之上。1885年,當左宗棠在福州病逝的噩耗傳至新疆,各族百姓自發地在清真寺和佛寺為他誦經祈福?;蛟S,這便是歷史給予的最公正評判——真正一心為國為民者,人民必將永遠銘記于心。 如今,當我們展開中國地圖,看到那占據國土面積六分之一的新疆時,絕不應忘卻140多年前,曾有一位老人,毅然抬著棺材,帶著樹苗,在漫天黃沙之中,以非凡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為我們牢牢守護了這片壯麗無比的河山。他的故事深刻地告訴我們:國土的完整,絕非上天恩賜的禮物,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用智慧、勇氣乃至寶貴的生命去捍衛的無價珍寶。 作者簡介:黃申,微信公眾號:磬鄉文學苑,安徽省散文家協會會員,宿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擅長于散文、隨筆、小小說系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