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下半場,全球戰局愈發復雜。而就在這一年,日本悍然決定發動一場堪稱“賭命”的戰役,目標不是中國,也不是太平洋的島嶼,而是位于南亞的英屬印度。 奇怪的是,這場戰役從開戰到結束,不過短短五個月,便草草收場。相比在中國戰場堅守十四年之久,日本為何在印度戰場卻如此倉促而敗? 時間回到1944年初,日本已在太平洋戰場陷入被動。美軍奪回所羅門群島,進逼菲律賓,東南亞的日軍補給線頻頻被切斷。與此同時,德國也在歐洲戰場上節節敗退。希特勒希望通過日本在亞洲制造更大壓力,迫使英軍從歐洲抽調兵力。 在這種背景下,日本決定配合德國戰略,于緬甸戰區對英軍發起突襲,將戰火引向英屬印度。作戰目標明確:攻占印度東北部城市英帕爾,從而切斷盟軍通往中國的補給線——中印公路,并激起印度國內反英情緒。 這就是“英帕爾戰役”的緣起,一場以打亂盟軍戰略部署為目的的軍事豪賭。 擔任這次戰役總指揮的是日本第十五方面軍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他曾參與侵華戰爭,經驗豐富,卻因性格固執、輕視后勤,成為日后失敗的重要因素。 英帕爾戰役的部署由他親自制定。日軍將主力分為三路:第15師團從南線正面進攻,第31師團繞行北路穿越高山,第33師團走中線迂回,意圖對英軍形成合圍。 表面上看,計劃嚴密;實則問題重重。首先,日軍對印作戰準備嚴重不足。緬甸叢林環境惡劣,道路崎嶇,運輸困難。而牟田口卻執意推進,未設立有效補給線,嚴重低估了自然環境的阻礙。 當日軍在1944年3月8日正式發起進攻時,英軍已經得知動向。時任英軍東南亞戰區總司令的是蒙巴頓勛爵,他與美軍保持緊密合作,擅長使用空中補給和“反包圍”戰術。 英軍有意撤出邊境,集中防御英帕爾周邊高地。他們深知,日軍一旦深入,后勤補給將成為死穴。于是,印軍、英軍、美軍混合部隊在英帕爾及其外圍構筑了堅固防線,并部署了大量空軍力量。 同時,英美聯軍通過運輸機進行空投補給,確保自身后勤充足。相較之下,日軍全靠人力背負糧食彈藥,在熱帶叢林中長途跋涉,士兵疲憊不堪。 印度東北部地形復雜,多山、多雨、密林交錯。日軍從緬甸出發,翻越阿拉干山脈,穿越欽敦江。尤其是北路第31師團,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地連續行軍,許多士兵在途中因寒冷、饑餓、跌落山谷而喪命。 一旦進入印度境內,情況更加嚴峻。雨季提前到來,叢林濕滑,道路泥濘,運輸隊伍疲于奔命。大量物資無法按時送達,部隊斷糧斷藥成常態。加之瘴癘流行,瘧疾、痢疾迅速傳播,醫療體系崩潰,數萬日軍喪失戰斗力。 面對嚴峻的環境,不少日軍士兵甚至剖馬充饑或啃樹皮度日。日軍內部記錄中有“士兵咬人造革鞋底解餓”的描述,令人唏噓。 5月開始,盟軍展開反擊。依托空中優勢和地面火力,英軍逐步奪回失地。此時的日軍因長時間缺糧、傷病累積,已無法有效組織反抗。 英軍利用山地高地構建火力點,阻斷日軍退路。同時,空軍持續轟炸日軍補給通道,甚至空投傳單鼓動日軍投降。 到了6月中旬,日軍第33師團幾乎全軍覆沒,第15、第31師團亦傷亡慘重。牟田口廉也雖仍命令“繼續進攻”,但前線部隊已瀕臨崩潰。 7月3日,日本大本營被迫下令全線撤退。日軍在緬甸境內退卻途中繼續遭遇追擊與空襲,士兵大批死于途中的洪水、瘟疫與饑餓。 據統計,英帕爾戰役中,日軍共投入約9萬人,死亡及失蹤超過6.5萬人。其中戰死約3.2萬人,其余多因疾病、饑餓及失蹤所致。大多數遺體無從掩埋,至今仍散落在印緬邊境的山林中。 日軍的失敗不僅意味著人力的巨大損失,更使得整個緬甸戰線的防御體系土崩瓦解。隨后,英美盟軍趁勢發起反攻,逐步收復緬甸全境。 戰后,牟田口廉也被軍界嚴厲批評,不久便辭去職務,成為日軍指揮體系的反面典型。 從表面看,這是兩場戰爭的結果對比,實則折射出日本戰略誤判與現實條件的嚴重脫節。 首先,中國戰場是日本的戰略核心。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日本逐步推進對華侵略,投入資源、兵力長期穩定。中國地勢廣闊,雖抗日力量初期不敵,但民眾抗戰意志頑強,使日軍長期陷于消耗戰。 而印度只是一個戰術目標,日本并未制定長期占領計劃。其發起戰役的初衷是打擊英軍士氣、配合德國行動,帶有極強短期性和投機性。 其次,補給體系完全不同。在中國,日本修建了大量鐵路、公路,并逐步構建占領區。反觀印緬戰區,地理阻隔、語言不通、民眾敵視,后勤體系全靠人力強行支撐。 最后,敵人力量對比不同。中國雖長期孤軍奮戰,但資源有限,武器落后。印度戰場上的英美聯軍,裝備精良、配合默契,空中支援極為強大,日本根本無法抗衡。 英帕爾戰役最終成為日本陸軍史上最慘烈的失敗之一,也讓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徹底破滅。它清晰地揭示出,在沒有后勤保障、戰略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即便是武器精良的軍隊,也難逃失敗結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