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屏蔽力》暢銷2.7萬冊,加印6次,賣出3個版權:繁體版+韓國版+越南版
好的家風,是勤,是孝,是教養,是善良。家風,一個家庭最貴的財產,一個孩子行走人間的最大底氣。 前天,噩耗傳來,著名歷史學家許倬(zhuō)云先生于2025年8月4日去世,享年95歲。許倬云先生師從傅斯年,除了學界泰斗的身份,他還是王小波老師、王力宏舅爺、李敖“對頭”,更是公認的華語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家之一。舅爺許倬云離世后,王力宏發文悼念:昨夜,他在睡夢中安詳離世。他的身形或許瘦小,但精神高大如山。他留下的一切,將永遠不會被遺忘。 這幾年,許倬云先生與許知遠、俞敏洪、李善友等各界人士多次對談,傳達的思想、忠告振聾發聵,許多年輕人稱他為“精神導師”“寶藏爺爺”。據報道,王力宏的奶奶許留芬是許倬云的長姐,作為王力宏的七舅公,一次講座上,許倬云曾幽默調侃道:“王力宏你們知道吧,他是我外孫,唱的歌挺膚淺的。”談及家族里成員的音樂天賦,許倬云曾提過王力宏和李建復。 他的原話是這樣的:“王力宏是我大姐的孫子,音樂細胞遺傳了他媽媽家的,王力宏的媽媽很喜歡唱歌。我們許家沒有音樂細胞。不過也難說,李建復也是我們許家的,他是我二姐的兒子,唱《龍的傳人》。”如果從“惟有讀書高”的角度看,在許、王的家族親眷里,許倬云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他上面那樣調侃也符合中國人對子女成就的謙虛。
還記得2021年,王力宏一條微博曾引起全網關注:
“恭喜哥,王力德博士獲得了加州政府重要撥款。也祝愿這次的科學研究能拯救更多的腦瘤病童。力德,加油。” 原來王力宏的哥哥王力德,竟是耶魯大學的學士、芝加哥大學的碩士和博士,在美國進行兒科腦瘤研究。 就在王力宏發文前三天,他剛剛獲得了加州政府840萬美元的科研補助。 網友紛紛感嘆:這一家子,到底有多牛啊? 眾所周知,王力宏也是娛樂圈的“學霸”,不僅拿到了威廉姆斯大學和伯克利音樂學院雙博士學位,還精通5國語言。 但王力宏在《天天向上》中說道:在我們家里面,我是最弱的。 于是有網友禁不住查閱王力宏的家族背景,瞬間被震驚到了: 曾外祖父:許鳳藻(1891-1953)是海軍少將,畢業于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李鴻章創辦),曾受國父孫中山接見。 奶奶:許留芬,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著有《會計學原理》、《英漢漢英會計學辭典》等,擔任過臺北市商專會統科主任。 舅爺:許倬云,美國芝加哥大學人文社科博士,畢業于臺灣大學歷史系。 父親:王大中,畢業于臺灣大學醫學系; 母親:李明姝,是臺灣政治大學學士。 哥哥:王力德,耶魯學士、芝加哥大學碩士和博士。大嫂Stacy是布朗大學的學士,芝加哥大學的碩士,兩人曾在哈佛醫學院工作。 弟弟:王力凱,畢業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現供職于美國華爾街。 表叔:歌手李建復,《龍的傳人》原唱者; 表哥、表嫂:畢業于哈佛大學。 王力宏曾在一次采訪中說,家里的學習氛圍非常好,一家人常常一起讀書,一起探索未知的難題。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三兄弟從小都酷愛閱讀和學習。 原來,世上從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學霸是果,家教是因。 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的根在父母,言行出自家庭。” 真正的教育,其實比拼的就是背后的家庭。 教育不僅是拼父母,拼的更是一個家庭的家風。 很多父母拼盡財力讓孩子進各種輔導班,拼盡人脈讓孩子進名校,父母用盡全力,孩子卻肯用力。 殊不知,決定孩子的教養、格局、思維和成就的是家風,而不是家境。 而好的家風,就藏在父母自己身上。 父母的三觀,藏著孩子的未來 父母對于孩子的意義,始于言行,藏于教育,啟于三觀。 最近,郭麒麟在綜藝節目《五十公里桃花塢》中的一個舉動,圈粉無數。 節目伊始,嘉賓陸續登場。第二個到的郭麒麟對早到的宋丹丹道歉:“抱歉,我來晚了,讓您久等了。” 宋丹丹邊握手邊調侃道:“聽說你是一個有教養的孩子?” 郭麒麟立馬回答說:“這會教養就不怎么樣了。” 寥寥幾句對話,就已經完美折射出郭麒麟的超高情商。 于謙曾評價郭麒麟:“立于皓月之邊,不弱星光之勢,傍于巨人身側,不頹好勝之心。” 什么樣的家庭才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孩子呢? 郭德綱說,他從小不允許兒子蹺二郎腿,說話一定要用尊稱,不能有一個臟字。 在父親嚴格家教的影響下,郭麒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體現著謙遜有禮。 初中時郭麒麟要退學說相聲,一向對兒子特別嚴厲的郭德綱,這次竟破天荒地同意了。 他說:“你可以沒文憑,不可以沒文化;可以不上學,但不可以不讀書。” 在父親的嚴厲要求下,郭麒麟很快在娛樂圈站穩腳跟。 面對成功的掌聲和鮮花,為了防止郭麒麟自滿,郭德綱說:紅起來容易,難的是接住自己。 郭麒麟把父親的話,作為自己人生的信條,一點一點完善著自己。 在他身上你看不到年輕人的浮躁和傲慢,有的只是踏實和謙卑。 郭麒麟這樣評價父親對自己的影響:“父親是太陽,我是天上的星星,沒有他的照射我不可能發光。” 而郭德綱則說:“我最好的一個品質作品,就是郭麒麟。” 父子二人的一句話,道破了父母的三觀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法國學者波達斯說:“人的觀念、標準,深受家長影響,并根植于腦海。” 父母的三觀,決定著孩子看世界的眼光、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衡量。 有怎樣的父母,就有怎樣的孩子。 父母的三觀里,藏著孩子未來的模樣。 父母的眼界,就是孩子的起點
父母是孩子的領路人,父母的眼界是孩子看世界的第一扇窗。 所謂教育,拼的不是財富出身,而是父母的眼界格局。 自稱“媽圈頂流”的應采兒,就是極佳的例子。 應采兒的育兒學,是寶媽圈里爭相傳授和收藏的育兒寶典。 兒子Jasper從小講英語,但應采兒覺得將來中文會越來越重要,于是開始不遺余力教兒子學習中文。 當時Jasper覺得學習中文太難了,不想學,應采兒是這么對孩子說的: 我知道學習不是好玩的,但是學習是必須的。你知道必要的意思嗎? 我不在乎你多大了,但你一定要學會中文,將來有一天,你會很需要它的。
現在的Jasper,已經完全實現了中英文的自由切換。相信在未來,熟練掌握中英文的Jasper一定會比其他孩子擁有更大的競爭力。 真正的富養,不是物質的充實,而是父母用豐富的精神世界,開闊的眼界而滋養孩子的人生。 梁啟超說:“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的人生邊界。” 梁啟超的眼界始終走在時代前沿,女兒梁思莊在大學選擇專業迷茫時,他建議女兒學習生物學。 他說:“生物學是現代最進步的自然科學,中國目前還沒有女子學習,你可以做一個'先登者’。” 在父親的啟發下,梁思莊選擇了生物學,最終成為我國第一個學習生物科學的女專家。 孩子未來能飛多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給他提供一個怎樣的起點,這個起點就是父母的眼界。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眼界格局的修行。 好的教育,短期看成績,中期看人品,長期看眼界。 
父母的修養,決定孩子的教養 什么樣的家庭,就有什么樣的孩子。 孩子的教養,拼的是父母的人格修養和處世態度。 父母大方,孩子就慷慨; 父母溫和,孩子就友愛; 父母謙卑,孩子就溫良。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分享她自己的經歷: 很多人都夸她女兒禮貌有教養,詢問她是怎樣培養的,她說: 很簡單,就是從小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 比如,他們家吃飯永遠是長輩先上桌,老人先動筷子,孩子才能動筷子,這種教養其實都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里,點點滴滴潛移默化傳遞給孩子的。
飯品見人品,小小的飯桌體現著父母的修養,藏著孩子受到的家庭教育。 前幾年,全國人民都在關心廣州疫情,有一張照片卻感動了無數人。 深夜的廣州街頭,一個父親帶著女兒一起向支援廣州的醫護人員敬禮致謝。 這對父女不是簡單地完成“敬禮”的動作,而是兩眼目送著醫護人員,直到整個醫療隊都走遠了,父女倆才把手放下來。 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卻足以看出這個爸爸的良苦用心。他用這一個細節,教會女兒兩個道理: 一是,醫護人員是最可敬的人; 二是,對最可敬的人,我們要用心去表達敬意,而不只是流于形式。 相信小女孩長大后也會將此銘記于心,成為一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人。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孩子天生會模仿,父母說的,他們未必懂;父母做的,他們卻會學著去做。 教育孩子的目標之一,是讓他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教養是家庭教育的綜合體現,父母良好的禮儀修養會讓孩子受用一生。 有修養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更有教養。 良好的教養就像一道光,溫暖和照亮孩子行走人世間的路。 
父母是一個家庭的基石,父母在家中的一舉一動,就是家風。 良好的家風是長在孩子身上的隱形翅膀,它會帶著孩子飛向更高的天空。 家風也是決定一個家族成敗興衰最重要的因素。 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 家風,一個家庭最貴的財產,一個孩子行走人間的最大底氣。 好的家風,是勤,是孝,是教養,是善良。 也許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我們能選擇下一代的未來。 也許我們無法改變身處的環境,但我們能改變家庭的氛圍。 改變就從我們自身做起。讓我們的下一代,成長在充滿知識、友愛和溫暖的環境中。 點亮 ,讓優秀的家風,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給后代最好的遺產和饋贈。 
作者簡介:木子可,富書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校對:富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