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看電影了,八月初一個炎熱的夜晚,家人買了幾張《南京照相館》的電影票,說要我也去看看。近十多年來,不要說看電影,就是家中客廳里的電視我也很少看,以至于一部新買不夠一年的電視機也壞掉了。找來維修師傅,他拆開一看搖搖頭說:無法修好了。原因是南方天氣比較潮濕,家用電器包括這臺電視機在內如果長期不用,都容易壞。無奈只好又花錢再買一臺電視機放在家中的客廳里,明知是一個擺設,也要這樣做。 電影院是在康華路上一個商城的樓上,不太大,頂多坐兩百來人,但裝修比較豪華。由于是夜場,座位沒有坐滿,前幾排還有一些空位。我們找好位置,電影準時開映。 一個照相館,能拍攝出無數張照片。編劇者巧妙地用一個照相館來反映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南京發生的震驚中外的大屠殺之歷史事件。真正做到了以小人物反映歷史大事的微觀呈現。一張照片,一個民族,一段不可磨滅的血淚記憶。導演申奧用他獨特的“留白藝術”,讓這段沉痛的歷史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擊中了當代觀眾的心。通過兩個多小時的電影畫面,展現了歷史顯影下的民族覺醒。 《南京照相館》這部講述1937年南京大屠殺的電影,沒有驚天動地的爆炸場面,卻用照相館這個特殊微觀視角,帶我們走進那段沉重的歷史。將侵華日軍的罪惡和血腥影印于方寸之上。 申奧導演沒有選擇宏大的戰爭場面,而是將鏡頭對準了一群普通人——對屠城陰影下南京人的心理狀態進行了前所未有的開掘。他們冒著生命危險保存日軍罪證,用最樸素的方式守護真相。將不同階層、職業與年齡的南京百姓,濃縮于“吉祥照相館”這一方天地中。小小的照相館的暗房,將日軍罪行凝固于顯影液中。影片以羅瑾、吳旋保存日軍罪證的真實史料為基礎,把郵差阿昌、照相館老板老金等人物的覺醒過程編織成統一敘事線。郵差阿昌從茍活保命到舍身護底片,完成從市井青年到民族脊梁的蛻變。林毓秀突破傳統女性形象,以衣物夾藏底片延續《金陵十三釵》未竟的文化守護使命。??漢奸翻譯官展現投機者的心理撕裂,妻女被殺時的長鏡頭穿過尸堆直擊靈魂。膠片齒孔、藥水漬痕等細節精準復刻“京字一號證據”原件,法庭場景中的土布相冊與程瑞芳日記形成歷史互文。?? 影片中有一個這樣的鏡頭,一個婦人手中抱著嬰兒,嬰兒的啼哭聲擾到了日本人,他們直接上前搶過孩子摔死了??吹竭@里,我的心在滴血,日本人禽獸不如,連一個無辜的幼兒都不放過。坐在我旁邊的一位小伙子眼眶里充滿淚水,右手緊握挙頭罵道:“小日本,大畜生!” 反映南京大屠殺這種慘案的電影比較難拍,如果是照搬教科書上的文字去編導電影,拍出來的效果比較生硬和枯燥。編導們沒有生搬硬套歷史文字,而是采取“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這樣一來,讓歷史不再是冰冷的數字和教科書上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溫度的個體故事。 而且還特別注重細節設計,這種細節設計堪稱教科書級別。如:郵差阿昌的“1213”編號,暗指南京大屠殺開始的日期(1937年12月13日);“大好河山”的全家福,象征著對和平生活的向往;《新華日報》的泛黃鉛字,則是對那個時代信息傳播方式的還原。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老金拉開背景墻展現故宮、長城等山河畫卷時,那一聲“大好河山,寸土不讓”的吶喊,直擊觀眾的心靈。幕布投影與尸山血海的蒙太奇對照,形成家國情懷的意象升華。這些細節不僅增強了歷史真實感,更成為解讀角色背后故事的鑰匙。 "照相館暗房"是這部影片的核心場景,被賦予了雙重象征。它既是物理意義上的避難所,又是心靈創傷的具象化空間。《南京照相館》沒有轟轟烈烈的戰爭場面,卻像一雙手輕輕撥開了歷史塵埃,讓我看見黑白照片背后的血色真相。照相館里的五個人用生命守護真相,殘酷的是只有一人帶著揭露暴行的底片走向世界。對歷史細節的執著追求,使得《南京照相館》在眾多歷史題材電影中脫穎而出,成為一部既有藝術價值又有歷史意義的作品。而且《南京照相館》的意義已然遠超藝術本身。必須指出的是,影片從未試圖煽動狹隘的民族仇恨,而是以克制有力的敘事,指引著我們直面歷史的傷痕。 “大好河山,寸土不讓”,電影散場了,我耳邊似乎總是在回響著這句話。是的,八十多年來,這句話,這種聲音在我們這片土地上從未消逝過。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國強民富,團結一致,敢于亮劍,才能守住大好河山。中華兒女要永遠銘記著 “大好河山,寸土不讓”這一錚錚誓言。 |
|
來自: 文錦書屋suspe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