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編程課上,李笑來看著臺下愁眉苦臉的學生突然笑出聲:“你們以為區塊鏈技術多高深?我當年學編程,就靠一招,把《C 語言 Primer》翻到第 58 頁,反復敲那 10 行打印金字塔的代碼,敲到做夢都在打括號。” 全場嘩然。這群花了幾萬塊報課的學員,手里都捧著厚厚的《分布式系統原理》《密碼學導論》,誰也沒想到這位自稱 “區塊鏈布道者” 的人,會把復雜系統學習的秘訣歸結為 “翻來覆去敲幾行破代碼”。 但李笑來沒開玩笑。他后來在《自學是門手藝》里寫:“復雜系統就像洋蔥,多數人拿著顯微鏡研究每片洋蔥的細胞結構,卻忘了最該做的是一層層剝開,而剝洋蔥的動作,簡單到三歲小孩都會。” 我們總以為學復雜知識得靠智商、靠天賦、靠秘籍,可李笑來用他從英語老師到區塊鏈投資人的跨界經歷證明:真正的秘訣藏在 “顯而易見的廢話” 里,簡單到讓人瞧不起,卻能把 99% 的人擋在門外。 ![]() 一、復雜系統的 “障眼法”:越復雜的東西,越愛穿華麗的外衣我表妹學數據分析時,報了個 “7 天精通 Python 人工智能” 的課。 老師第一天就扔出 “神經網絡”“梯度下降” 這些詞,她記筆記記得手抽筋,結果到第七天連 Excel 函數都沒弄明白。退課時老師還說:“你太心急了,復雜知識就得快節奏輸入。” 這就是復雜系統給普通人下的套:它故意用專業術語、數學公式、抽象模型包裝自己,讓你覺得 “必須掌握這些才能入門”。 李笑來當年學區塊鏈,身邊人都在啃《拜占庭容錯算法》《橢圓曲線加密》,他卻抱著本《貨幣銀行學》看了三個月。 有人嘲笑他 “連哈希函數都不懂還敢談區塊鏈”,他卻說:“區塊鏈本質是分布式賬本,先搞懂'賬本’是什么,再看'分布式’怎么玩,不然學再多算法也是白搭。” 這就是第一個反常識的真相:復雜系統的核心往往是 “簡單內核 + 復雜表象”。 公司新來的程序員小張,入職第一天就想開發 “分布式數據庫”,連 MySQL 的索引原理都沒搞懂。他下載了十幾 G 的論文,天天研究 “分片策略”“一致性協議”,結果寫的第一個查詢語句都帶錯了 where 條件。組長罵他:“你連自行車都騎不穩,還想造火箭?” 這就是 “復雜系統恐懼癥” 的典型癥狀:把 “表象復雜” 當成 “本質復雜”,以為繞不開那些華麗的概念。 李笑來有個 “剝洋蔥理論”:任何復雜系統都能拆解成 “核心概念 + 關聯邏輯”。 比如學經濟學,核心概念就那幾個, 供需、成本、價格,其他的 “邊際效應”“機會成本” 都是這些概念的延伸。 他學英語時,不背 GRE 單詞,先把 “主謂賓定狀補” 這六個成分練到脫口而出,說 “這就像蓋房子先打地基,地基穩了,上面蓋多高都不怕”。 可我們總被表象迷惑。 學理財就去考 CFA,學營銷就去啃《消費者行為學》,學管理就研究 “六西格瑪”,結果學了一堆名詞,遇到實際問題還是抓瞎。 就像手里拿著一堆螺絲刀,卻不知道該擰哪個螺絲,因為你根本沒看清螺絲長什么樣。 ![]() 二、“重復” 是牛逼武器,可惜多數人用成了玩具李笑來在博客里寫過件趣事:他教托福時,讓學生把《新概念英語第三冊》第 26 課抄 50 遍。 有個學生抄到第 10 遍就鬧:“這破課文講的是火山,跟托福寫作有啥關系?我都能背下來了!” 李笑來說:“你背的是文字,我要你抄出'作者怎么把復雜地質現象講清楚’的邏輯。” 后來這個學生抄到第 30 遍時突然頓悟:“原來每句話都是在'現象→原因→舉例’的結構里打轉!” 最后他的托福寫作考了滿分。 這就是第二個顛覆認知的秘訣:學習復雜系統的核心不是 “學新東西”,是把 “舊東西” 重復到產生新理解。 像揉面團,第一次揉是面粉,揉一百次就成了筋道的面團,變化不在外面,在里面的結構。 可多數人把 “重復” 當成 “笨辦法”。背單詞只背一遍,說 “記住了”;看專業書只看一遍,說 “懂了”;練代碼只敲一遍,說 “會了”。結果呢?過兩周就忘得精光,還怪自己 “記憶力不好”。 我爸退休后學攝影,買了本《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教材》,厚得能當磚頭。 他每天看 10 頁,看完就說 “學會了”,結果拍出來的照片還不如手機隨手拍的。 我讓他把 “曝光三要素” 那章抄十遍,他罵我 “折騰人”,但還是抄了。 抄到第七遍時他拍大腿:“原來光圈、快門、ISO 的關系就像水龍頭、水池、排水口,調不好就會淹了或者沒水!” 現在他拍的照片經常被社區自媒體號征用。 這就是重復的魔力:第一次接觸是 “知道”,第十次重復是 “理解”,第一百次重復是 “內化”。 李笑來學編程時,把 “for 循環” 這個基礎語法練了三個月。 別人都在學 “面向對象編程”,他卻用 for 循環寫各種小程序,計算質數、生成斐波那契數列、甚至模擬簡單的股票 K 線。 他說:“循環是編程的靈魂,把靈魂吃透了,再學什么框架都快。” 后來他寫區塊鏈相關代碼,比科班出身的程序員還快,因為他對 “循環邏輯” 的理解已經到了骨子里。 可現在的人總追求 “高效學習”,覺得重復是浪費時間。 他們用 “思維導圖”“費曼學習法”“記憶宮殿” 這些工具,卻連最基本的概念都沒記牢。 三、“關聯” 比 “記住” 重要一萬倍,可惜多數人在做無用功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里舉過個例子:他學會計時,發現 “資產 = 負債 + 所有者權益” 這個公式和 “能量守恒定律” 很像,都講 “總量不變,形態轉化”。 就這一個關聯,他把枯燥的會計知識和學過的物理聯系起來,記得又快又牢。 這就是第三個被忽視的秘訣:復雜系統的知識不是孤立的點,是一張網,而 “關聯” 就是織網的線。 多數人只知道 “記知識點”,卻不會 “連網線”,結果學的知識像散落在地上的珠子,撿一個掉一個。 我閨蜜學市場營銷,背了一堆理論,4P、4C、STP、SWOT,考試能拿滿分,可給自家奶茶店做活動時,還是只會 “第二杯半價”。 后來她聽了李笑來的課,試著把 “SWOT 分析” 和 “奶茶店實際” 關聯:優勢是 “現熬糖漿”,劣勢是 “位置偏”,機會是 “附近寫字樓沒奶茶店”,威脅是 “瑞幸要開店”。 這么一連,她突然知道該做 “寫字樓外送套餐”,生意立馬好了起來。 這就是 “關聯” 的力量:把新學的知識綁在已有的 “知識錨點” 上,就像船拋了錨,不會漂走。 可多數人學知識就像往抽屜里塞文件,不分類、不貼標簽,最后想找的時候翻半天也找不到,還說 “我學過但忘了”。 李笑來研究區塊鏈時,沒直接學技術,而是先把它和 “互聯網”“金融”“密碼學” 這三個已知領域關聯:區塊鏈是 “互聯網的升級版”(去中心化),是 “金融的新形態”(點對點交易),是 “密碼學的應用場景”(加密算法)。 這三個關聯點一建立,他學起區塊鏈來就像 “在熟悉的地方逛新路”,一點都不陌生。 反觀那些學不好復雜知識的人,總把新知識當成 “外來物種”。 學編程就覺得 “和英語沒關系”,學經濟學就覺得 “和心理學不搭界”,學管理學就覺得 “和生物學八竿子打不著”。結果呢?知識成了孤島,永遠建不成系統。 公司的產品經理小王,學 “用戶增長” 時只看增長黑客的書,覺得 “這是互聯網專屬”。 后來他偶然看到本講 “細菌繁殖” 的科普書,突然發現 “用戶裂變” 和 “細菌分裂” 邏輯一樣,都是 “基數 × 增長率 = 總量”,只是把 “細菌” 換成 “用戶”,“培養基” 換成 “渠道”。這一下,他設計的增長方案效果提升了 30%。 這就是李笑來強調的 “跨界關聯”:復雜系統的底層邏輯是相通的,物理學的 “熵增” 能解釋組織管理,生物學的 “進化論” 能看懂市場競爭,心理學的 “認知失調” 能優化產品設計。 可惜多數人畫地為牢,把自己困在單一領域里。 四、“用” 是最好的 “學”,可惜多數人把知識當藏品李笑來有個雷人理論:“學了不用的知識,不如不學,浪費內存。” 他學 Python 時,第二天就用代碼寫了個 “自動統計單詞出現次數” 的小程序,幫他快速分析托福閱讀文章;學投資時,拿 500 塊錢買了只股票,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體驗 “K 線波動時的心理變化” 這就是最后一個簡單到被忽略的秘訣:復雜系統知識的學習終點不是 “學會了”,是 “能用了”。 我鄰居家的孩子,學了三年鋼琴,考級過了十級,卻連《生日快樂》都彈不熟練。他媽說 “學鋼琴是為了陶冶情操”,可這孩子看見鋼琴就躲,說 “太枯燥了”。這就是把知識當藏品的下場:它不會變成你的能力,只會變成你的負擔。 李笑來寫《定投改變命運》時,不是先研究 “投資理論”,而是真的每月定投一只基金,堅持了五年。 他說:“書上說'長期持有能降低風險’,你不真的投一次,怎么知道'長期’是多久?'風險’是什么感覺?” 這種 “邊學邊用” 的方式,讓他對投資的理解遠超那些只看理論的人。 可多數人喜歡 “囤積知識”。硬盤里存滿了 “XXX 從入門到精通” 的視頻,書架上擺著一堆沒拆封的暢銷書,手機里收藏了幾百篇 “干貨文”,卻從來沒真正用過一次。 前陣子公司組織學 “項目管理”,培訓師讓大家分組做個 “模擬項目”,多數人都在說 “理論上應該這樣”“書上說要那樣”,只有老周真的拿著甘特圖畫了張進度表,還模擬了 “延期”“超預算” 的情況。 培訓結束后,只有他能把學到的 “WBS 分解”“關鍵路徑” 用到實際工作中,其他人早忘了課上講了啥。 老周說:“李笑來不是說過嗎?'知識就像工具,拿起來用才知道合不合手’。你總放在工具箱里,永遠不知道它能擰多大的螺絲。” 這就是學習復雜系統知識的終極真相:它不需要你有多聰明,多有天賦,只需要你做到 “簡單三步”,先抓住核心概念反復啃,再把新概念和舊知識關聯起來,最后邊學邊用,在實踐中打磨。 這三步簡單到掉渣,卻能篩掉絕大多數人,因為他們要么覺得 “太簡單肯定沒用”,要么懶得堅持。 李笑來在一次直播里說:“我見過最笨的人,和最聰明的人,差的不是智商,是能不能把簡單的事重復做、關聯做、用著做。” 就像練武功,真正的秘籍不是 “九陰真經”,是 “扎馬步”,你嫌它簡單,可它能讓你站得比誰都穩。 最后想說,復雜系統知識就像一片森林,多數人拿著地圖在門口打轉,研究 “怎么規劃路線”“怎么識別樹種”,卻不敢抬腳走進去。 而李笑來的智慧,就是告訴你:“別研究了,先走進去再說。走多了,路自然就出來了;見多了,樹自然就認得了。” 畢竟,再復雜的森林,也是由一棵棵樹組成的;再復雜的知識,也是由一個個簡單的核心概念關聯而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