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實用心理《5分鐘心理學》 ![]() 配合下方音頻閱讀,體驗更佳。 檸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圖源 最近有位來訪者跟我說: “老師,我覺得自己好像永遠都在道歉,對父母道歉,對孩子道歉,對伴侶道歉,甚至對同事道歉。有時候明明沒做錯什么,心里還是揪得難受。” 生活中,可能你也是這樣:想照顧好所有人,一旦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就會陷入深深的內疚和自責中。 夜深人靜時,那些“要是我當時……”“如果我能……”的念頭就像放電影一樣在腦海里重播,讓你輾轉反側。 過度內疚奪走了你的快樂,你越來越容易緊張焦慮,根本放松不了。 其實,有些事情你真得不需要感到太內疚,試著慢慢放下以下這些“不必要的內疚”。 1. 拒絕別人不需要內疚 你是不是有這樣的情況: 別人找你幫忙,你當時特別累,但就是說不出不字; 每次拒絕別人時,你就覺得自己特別自私。 你已經(jīng)形成了心理學中所說的“取悅模式”——總是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別人滿意的基礎上。 但親愛的,你需要明白: 你的時間和精力同樣珍貴。 當同事臨時塞給你額外的工作,當朋友老是要你幫忙照顧孩子,你有拒絕的權利。 2. 偶爾對孩子發(fā)脾氣不需要內疚 當媽媽的人,可能是最容易產(chǎn)生內疚感的人,我很少見到比媽媽們對自己更苛刻的群體了。 其實,再溫柔的母親也有脾氣,再耐心的父親也會煩躁。 你可以發(fā)脾氣,重要的是事后能夠抱抱孩子,說一聲:“媽媽剛才太著急了,不是你的錯。” 當然,你也要注意用正確的方式排解情緒,不管孩子怎么愛你,如果你一直對孩子控制不住情緒,孩子肯定會受傷的。 3. 做自己喜歡的事不需要內疚 之前我看到一個檸友留言說,她喜歡在周末畫畫,但畫畫的時候又會充滿負罪感。 因為她覺得這個時間應該用來學習提升,或者陪家人。 有沒有發(fā)現(xiàn),有時候別人還沒苛責我們,我們已經(jīng)自我審查,時刻監(jiān)視著自己,不允許自己太放縱。 然而心理學已經(jīng)告訴我們: 適度愉悅不是懈怠,而是精神的新陳代謝。 當你沉浸在熱愛的事物中時,你不僅是在善待自己,也是在儲蓄更好的狀態(tài),才能善待別人。 4. 離開一段錯誤的關系不需要內疚 有的人在婚姻中過得很壓抑、很痛苦,卻還要苦苦維持。 一想到離婚會讓家人失望,會讓孩子變得可憐,甚至覺得會讓另一半難堪,就不敢做決定,把維持關系當成了道德義務。 可實際上,不健康的關系像一潭死水,不僅困住你,也困住對方。有時候最負責任的選擇,恰恰是誠實地結束。 5. 努力后沒有達到期待不需要內疚 我32歲了還沒買房…… 別人都升職了,就我還在原地踏步…… 我可能永遠都成為不了父母期望的樣子…… 這些不夠好的念頭,常常把人壓得喘不過氣。 但幸福的標準不該是單一的,如果你確實努力過了,卻沒有達到期待,這背后可能存在其他的原因,并不都是你的錯。 把“我應該”換成“我可以”,從自我接納開始,你反而會輕松很多。 6. 暫時不想振作不需要內疚 最后,我想對正處于低谷的朋友說: 允許自己暫時不想勇敢。 比如你失戀了,很難過,你不需要如別人所說的“快點走出來”,假裝開心。你感覺很失落、很受傷,這是很正常的,給自己一些時間慢慢消化、慢慢愈合。 丨健康的內疚是一種警示燈,提醒我們可能偏離了自己的價值觀; 丨但那些持續(xù)不斷、毫無必要的內疚感,則會變成心靈的毒藥。 你不需要對所有事情負責,也不需要為所有人心疼。 從今天開始,試著把“對不起”換成: “我原諒自己的不完美”; “我尊重自己的感受”; “我接納當下的狀態(tài)”。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