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張琳 本文圖片和音樂皆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的開發,互聯網已經漸漸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以為自己天天抱著手機,就足矣不出門知曉天下事,其實不過是中了算法的圈套,被碎片信息操控。 要知道,不同的人使用相同的手機打開游覽頁,每個人的頁面推送內容都是不一樣的。 因為平臺算法會依據用戶的行為數據,也就是你對各類信息的瀏覽時長和贊賞內容的統計分類,來構建屬于你個人習慣的信息繭房。 慢慢地你手機里面的推送內容,都是根據你的個人喜好來展現的。 這些碎片信息,將你桎梏于你自己設置的牢籠里。 ![]() 小麗和父母曾經發生過激烈的沖突。 平日里溫馨熱鬧的家庭群也一度反常,突然變得安靜起來。 冷靜下來的小麗,本來想借著假期去探望父母,緩和一下尷尬氣氛、修補關系。 偏偏家庭群里小姨發出來的一個鏈接,再次將她和父母的關系降到了冰點。 鏈接內容直述下的年輕人,他們的養老觀就是將父母送入養老機構,按時續費已經算很孝順了。 小麗的父母看到后,馬上就在群里給這篇文章點贊。 她爸還發表了一番言論,大概意思就是以后甭想指望著孩子給養老,人家會嫌棄咱們是累贅。 其他親戚們有的稱是,也有的說小麗這孩子挺好,不至于。 然后她媽陰陽怪氣地附和她爸說,誰知道呢,日久見人心,現在也不好下結論。 接著群里又有人接連發送幾個鏈接,都是子女不孝、老人打官司討要贍養費、要攥緊手里的錢養兒防老等等內容。 氣得小麗一言不發就退了群,假期回家探望父母的計劃隨即也擱置了。 ![]() 她越想越生氣,就打電話跟朋友抱怨起自己的父母。 朋友也正處跟父母冷戰的階段,隨手給小麗轉發的幾個鏈接,內容都是涉及原生家庭問題的。 兩個人看著、討論著,覺得自己的情況還真是像網上說的那樣,跟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系。 她們甚至覺得,父母影響到自己的幾次人生重大選擇和婚后的家庭生活。 隨著這方面的信息接收得越來越多,小麗和父母的關系不再像從前那般親近,而是保持距離淡泊了許多。 因為淡泊,所以從表面上看起來小麗與父母的關系趨于平靜,維系著祥和。 實際上,小麗已經開始從心底里看不起父母,她所有的孝順行為也都成為了一種表演。 這種表演,不會讓她成為家庭群里道德綁架的對象,甚至能讓她變成孝順父母的榜樣。 表面熱情、內心冷漠的日子讓她很滿足,起碼自己不用再煎熬,至于親情關系,盡到法律義務就可以了。 偶爾覺得愧疚的時候,小麗就是這么勸慰自己的。 但是我們沒辦法知道,在她的父母百年之后,她又將有怎樣的想法和感受。 以前互聯網沒有這么發達的時候,我們跟父母吵架都是面對面的吵,沒完沒了的磨合。 最終我們也許會在吵架中了解彼此的想法,體諒對方的做法,找到共識。 也有可能老死不相往來,徹底斬斷親情。 我不否認那些確實存在原生問題的家族,他們的親情關系確實不堪一擊。 但是大部分原生家庭里面的小問題,都是可以通過溝通和磨合來解決的。 通過解決問題、互相理解的過程,親情關系也會變得更加穩固牢靠。 而互聯網卻直接幫我們跳過了這個過程,沒留給人們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我的爸媽也是經常看一些養生視頻,今天跟我說這個東西不能吃了,明天告訴我那個東西不能用了。 他們覺得自己會上網了,能夠接收到很多信息,就懂得所有的事情了。 殊不知,網絡推送給你的東西,都是在你認知范圍內的、你樂于接受的東西。 所以,你一直活在你自己的認知框架里,你的視野并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 你有沒有發現,如果你們夫妻關系出現了問題。 迷茫之際,在婚姻是否應該存續的問題上,如果你試圖去尋求網絡的分析和幫助。 那么接下來,根據大數據的統計,你會收到更多的關于夫妻情感、離婚訴訟、財產分割等等各方面內容的推送。 甚至還會出現一些可以幫你打離婚官司、教你規避法律責任、轉移名下財產的視頻。 看得多了,你不由得認為出軌是男人的天性使然,女人要愛自己才是王道。 與此同時,你老公或許刷到的都是強勢的女人才會引發家庭危機,老婆不溫柔男人才出軌。 你們的孩子呢? 大概率刷到的都是學習好不好沒什么重要,當今社會就是個“拼爹拼媽”的時代。 未婚男女刷到的都是“霸道總裁愛上我”“娶個姐姐能讓你少奮斗20年”…… 這都是什么亂七八糟的啊! 這些內容打著跟你共情的旗號,實際上卻變成了與你共憤的渠道。 慢慢地,這些壞情緒導致的過激言語、行為的出現,不僅僅表現為網絡暴力。 而是會漸漸出現在線下,出現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 就像有人說的那樣:“我們明明是最親近的人,卻由于算法的投喂,活成了彼此眼中的敵人。” 如果說算法用制造“對立”來收割流量,我們也在用“偏執”傷害著最愛我們的人。 互聯網既放大了人與人之間的割裂,也放大了彼此的理解與共情能力。 它像一面被拉成薄膜的鼓,任何敲擊都會讓它產生共振。 要我說,這些本應該由我們來控制。 怎么敲、敲在哪里,都由我們來決定、決定它發出的聲音是刺耳還是悅耳。 細想一下,我們都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不能把責任單純的推卸給網絡,畢竟它本身是沒有意識的。 它只是誠實地把人類社會的缺陷,放置在顯微鏡下面。 如果我們出于利益,只把流量作為唯一的度量標準,那么這個缺口只會越來越大。 想要修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得先修復用來衡量關系的標尺。 你要學會正確使用互聯網,整合碎片信息,讓信息為人所用,而不是被它左右。 回到現實世界里,多與人面對面溝通。 終究我們面對的,還是眼前這個真實的現實世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