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學習行測,都有錯題集,因為行測每個題目錯在哪里,都可以精準復盤。 但是申論就未必了,因為申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 學習如果不復盤,效果就要大打折扣,申論的復盤相比行測而言,顯得更加重要。 如何復盤申論,是一門技術活,最關鍵的,是要有一個相對科學的,自己能認可的參考答案,如果你確實找不到,那么建議去找大機構的答案,而不要輕信網上一些個人發布的答案。 對于個人發布的答案,我也見過一些,許多答案連及格分都不到,這些還都是所謂的高贊答案,完全不具備參考價值。 我們復盤建議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一是看邏輯,看看自己的答案,是不是根據材料的邏輯推導出來的,答案的每個層次,應該對應材料的層次。 二是看具體的詞句,申論答案的每句話,每個詞語,都要有明確的依據,這個依據一定是客觀的,而不是憑借主觀推理推測出來的。 三是看答案是否完美符合題目要求。 近期開了一節公開課,課堂上也批改了一些作業,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試聽一下,我在這里選擇一份作業為例,通過批改來說明下如何運用上述三條原則復盤。 作業選擇的是2023年國考副省級的第一題,我直接在作業里做批注,因為設計材料較多,我只批改兩條。 “給定資料1”中,青年畫家以玉陵湖大橋作畫并題名為《巧》。請你談談玉陵湖大橋“巧”在哪些地方?(10分) 作業批改: 1.設計式樣巧。重建采用內傾10°的提籃式樣,新橋融入湖光山色,景觀優雅靈動。 涉及材料如下: 我們從省會G市駕車出發,行駛40分鐘左右到達玉陵湖大橋。只見一座提籃式樣的大橋,橫跨美麗的玉陵湖,又似一道斑斕的彩虹嵌入綠水青山中,渾然天成。 材料顯然是并列結構,提籃式樣和彩虹屬于并列邏輯,并列的部分地位同等,要么都是答案,要都不是答案,而答案只寫了提籃式樣,因此這里屬于邏輯分析不到位。 答案后半句涉及材料如下: 在設計之初,考慮到玉陵湖大橋連接Q省多個著名旅游景區,如何使新橋融入這些湖光山色之中,是他們反復考量的內容。最終他們選擇了內傾10°的提籃拱橋作為重建方案,這樣能夠使新建橋梁在景觀上優雅靈動,突出橋梁自身的力量美與跨越感,同時也能讓橋梁與自然融為一體、相互輝映。 這句話用了一個設問句,設問表強調,這里的設問句顯然是強調設計方案的巧妙之處,所以我們提煉設問句的重點:融入湖光山色。后面寫的是這樣設計的效果,題目問的是巧在哪里,那么效果就是體現巧的關鍵,效果部分也是采用并列結構,我們直接取主干即可:景觀上優雅靈動,突出力量美與跨越感;與自然融為一體、相互輝映。因此,作業顯然也是因為對并列邏輯掌握不到位,憑借主觀感覺摘抄材料,導致答案不完整。 我們寫答案,每句話、每個詞語,一定要有依據,不能憑借主觀理解去摘抄。 2.改建方式巧。在原橋基礎上拆除重建,邊拆邊改建,舊橋建新拱,新拱拆舊橋,減少對周邊環境的不良影響。 涉及材料: 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拆除舊橋呢?秦創沒有為難我們,很快公布了答案:他們沒有按照常規方式先拆后建,而是采取了邊建邊拆的改建方式,創新性地提出了“舊橋建新拱,新拱拆舊橋”的建設思路。 注意材料關聯詞,而是表轉折,這句話同時也是設問句,兩種語法結構,共同突出一個要點,就是:邊建邊拆的改建方式。而作業寫成了“在原橋基礎上拆除重建,邊拆邊改建”,顯然和材料不符合,我們抄材料一定要精準,如果原材料已經表述的很精準了,那就不要隨意改變材料表述。 繼續看材料: 這些技術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舊橋拆除對周邊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 顯然這句話的目的是為了強調這種改建方式的效果,關鍵詞是“生態環境”,我們可以提煉出來,改為:保護生態環境。而作業少了生態兩個字。這也是不予許的,生態環境和環境并不是一回事。這個題目都答案格式,應該是方法+效果,來體現“巧”。 最后簡單點評下作業的這兩條,第一條主要體現在邏輯問題上,第二條主要體現在關鍵詞句摘抄不準確上。 對應的也就是我前面說的三個原則中的前兩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