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國名中醫黃煌教授經方學術思想,臨證應主抓“病的人”而非“人的病”,筆者跟診期間對這一思路體會頗深,現總結一例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治療頑固性咳嗽驗案,分享如下。 楊某,女,68歲,2025年4月10日初診。主訴:反復咳嗽3月余。患者3月前因感冒后遺留咳嗽,遷延不愈,每遇情緒波動、飲食不慎或夜間加重。曾多次到當地醫院求治,予抗生素、激素、止咳糖漿及中藥養陰潤肺劑(沙參麥冬湯等)治療,無寸效。刻下:咳聲粗重,痰少色黃。胸悶,反酸,口苦咽干,晨起明顯,平素易急躁,眠差,大便2~3日一行,干結如羊屎。既往病史:腦梗死、腦動脈瘤手術史、高血壓病(需服3種降壓藥,血壓仍控制不佳)。查體:患者體格偏壯實,腹部充實,肋弓角狹窄。劍突下及右脅下壓痛明顯,上腹按之彈硬,叩診鼓音。舌質暗紅,舌下脈絡迂曲,苔黃厚膩,脈弦滑有力。 處方:柴胡15g,黃芩片15g,法半夏15g,麩炒枳實15g,白芍15g,生大黃10g,生姜10g,大棗20g。7劑,日1劑,水煎分2次服。囑忌辛辣油膩。 4月17日二診:大便日行2次,質稀味臭。咳嗽頻率減半,程度減輕,但咳嗽夜間為甚,胸悶緩解,劍突下及右脅下壓痛較前緩解。仍有口苦咽干,頭暈不適。 處方:柴胡15g,黃芩片15g,法半夏15g,麩炒枳實15g,白芍15g,生大黃10g,生姜10g,大棗20g,桂枝15g,茯苓20g,赤芍15g,牡丹皮15g,桃仁15g。7劑,2日1劑,水煎服,囑忌辛辣油膩。 5月1日三診:咳嗽基本消失,反酸止,口苦咽干消失,睡眠改善。血壓控制良好,現僅口服一種降血壓藥,收縮壓控制在120~140mmHg。舌苔轉薄黃。劍突下及右脅下壓痛消失,腹部柔軟,自述“全身輕松多了”。繼服上方7劑,鞏固治療,2日1劑,吃2日停3日,水煎分2次服,囑忌辛辣油膩。 按 按照黃煌教授主抓“病的人”而非“人的病”這一思路,筆者治療此例患者時突破“咳嗽治肺”常規,從整體體質狀態切入。患者“體格偏壯實、便秘,腹部充實,肋弓角狹窄,劍突下及右脅下壓痛明顯,上腹按之彈硬,叩診鼓音”,提示大柴胡湯證。《傷寒論》第103條云:“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第165條云:“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以及《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云:“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加之患者既往有腦梗死和腦動脈瘤手術史,再結合舌下脈絡迂曲,提示有桂枝茯苓丸方證使用指征。 黃煌教授主張方證相應與藥證相應,柴胡、黃芩疏解少陽郁熱,針對胸脅苦滿、煩躁;大黃、枳實通腑泄熱,解除陽明積滯;半夏、生姜降逆和胃,切斷胃氣上逆犯肺病機。以通腑調樞為法,打破慢性咳嗽的僵持狀態,彰顯經方異病同治的獨特優勢。此外,“肺與大腸相表里”,通腑泄熱后,肺氣得以肅降,咳嗽自止,體現黃煌教授“消化道癥狀與呼吸系統疾病同治”的臨床經驗。(魏巍 重慶市忠縣中醫醫院)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