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刷短視頻的人多,能沉下心學東西的少。我知道這篇內容可能比15秒的小視頻長,但保證用幾分鐘講透怎么科學學流行演唱——不管你是完全沒基礎,還是學了一陣沒方向,都能看懂。
先問個問題:你是不是一想到學唱歌,第一反應就是“先練氣息”?我教過不少學了好幾年的學生,一打聽全在練氣息,可問他們“唱功進步了嗎”,全是笑而不語。不是說氣息不重要,而是脫離發聲的氣息訓練,全是白費勁。
為啥那么多老師愛講氣息?因為它好講、你也好感受——比如“像聞花香一樣吸氣”“像吹蠟燭一樣呼氣”,聽著簡單,但光練這些,唱歌該跑調還是跑調,該唱不上去還是唱不上去。真正學唱歌,得按“腦子先懂,身體再動”的節奏來,我把15年教學經驗總結成4步,一步一步跟著練,比你瞎刷視頻碰運氣靠譜多了。
第一步:打基礎——先練“樂感 發聲 咬字”,別盯著氣息死磕
學唱歌就像學樂器,這“樂器”長在你身體里,得先摸透它。剛開始不用急著練復雜的,重點抓3件事:
1、培養樂感和審美:多聽不同風格的歌,比如流行、R&B、民謠,聽的時候別光跟著晃,留意歌手怎么處理高低音、怎么斷句,慢慢就知道“好聽的歌到底好在哪”。
2、練最基礎的發聲:從“胸聲”和“頭聲”入手——胸聲就是你說話時的聲音,自然放松;頭聲就是你小聲哼歌時,頭頂有點震動的聲音。關鍵是練“閉合”,簡單說就是讓聲帶輕輕碰在一起,別漏氣,也別使勁喊。
3、同步學咬字:別覺得“說話會了,唱歌咬字就會”。唱歌時咬字要輕一點,比如唱“你”的時候,別把“nǐ”咬得太死,嘴角稍微抬一點,聲音更透亮。
把這3件事練扎實,你會明顯感覺“音域寬了”——以前唱不上去的高音,現在能碰著了;以前唱不完的長句,現在能順下來了。信心一上來,學下去的勁兒就更足了。
第二步:學核心——練“邊緣化發聲”,解決音區斷層問題
基礎打好了,就該學“邊緣化發聲”。別被名字嚇到,其實就是“控制聲帶閉合的程度”。比如你小聲說話時,聲帶只閉一小部分,這就是輕微閉合;你正常說話時,閉合程度就大一點。
練這個的目的很簡單:
1. 讓音區轉換更順:以前從低音換到高音,總覺得“卡一下”“斷一截”,練會邊緣化發聲,高低音能連起來,像滑滑梯一樣自然。
2. 讓唱歌有細節:比如唱抒情歌時,用輕微閉合的聲音,會更溫柔;唱激昂的部分,稍微加大閉合,聲音更有力量,歌曲層次一下就出來了。
更重要的是,這一步能幫你“省氣”。很多人說“我氣不夠用”,其實不是氣少,是發聲時聲帶沒閉好,氣全漏了。練會控制閉合,氣息利用率高了,唱長句自然不費勁。
第三步:練修飾——學共鳴和咽音,讓聲音更立體
學會了基礎發聲和邊緣化,接下來可以給聲音“加裝飾”了,重點學兩樣:
1、共鳴:不用記“胸腔共鳴”“鼻腔共鳴”這些復雜名詞,簡單說就是“用身體的不同部位幫聲音放大”。比如唱低音時,讓胸口稍微震動,聲音更渾厚;唱高音時,讓鼻子和額頭有點麻,聲音更亮。練共鳴不是為了“炫技”,是讓你的聲音更好聽、更立體,不像悶在罐子里。
2、 咽音:聽起來專業,其實就是“用喉嚨后面的位置發聲”。比如你模仿“小狗叫”“小貓叫”,那種尖一點、集中一點的聲音,就有點像咽音。練會咽音,能讓你換聲更自然——比如從胸聲換到 head 聲時,不會突然“變聲”,而且唱歌會更輕松,不用扯著嗓子喊。
這一步練完,你會發現自己的聲音“變多變活了”,能根據歌曲風格調整音色,不再是從頭到尾一個調子。
第四步:沖高階——練“壓縮”,搞定混聲
最后一步是最難但也最關鍵的:壓縮。簡單說就是“縮小發聲的點,保持氣息的壓力”。比如你唱高音時,別讓聲帶全打開,而是集中在一個小范圍震動,同時氣息輕輕頂住,不讓聲音飄。
練壓縮的核心是“控制平衡”:比如氣息壓力大一點,聲音更有爆發力;壓力小一點,聲音更柔和。當你能靈活控制這種平衡,“混聲”就自然而然形成了——混聲不是單獨的技術,而是前面所有內容的“組合拳”:用基礎發聲打框架,用邊緣化發聲連音區,用共鳴和咽音調音色,最后用壓縮控細節。
很多人問“能不能直接學混聲”,就像問“能不能不練手指,直接練拳頭打人”——沒有前面的基礎,混聲根本練不出來,就算勉強唱,也容易傷嗓子。
最后再提醒一句:不管學到哪一步,別只練聲,也別只唱歌。每天花10分鐘練發聲,再找一首簡單的歌試著應用,比如用剛學的邊緣化發聲唱副歌,用共鳴調整音色。這樣“練 用”結合,進步才快。
學唱歌沒有“速成捷徑”,但有“正確的路”。別再今天刷個視頻學一句,明天刷個視頻練一下,按這四步一步一步來,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也能把歌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