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城市是一個三線城市,幾乎是每隔幾個月,本地的各大商業綜合體總會輪番在網上散播自己已經簽約達美樂、達美樂即將入駐本商場的不實消息。 每到這種重大利好的時刻,我們當地年輕人都擊手相贊、歡呼雀躍。恨不能此時此刻,達美樂的芝士流心卷邊就在他們舌尖打轉了。 結果后來, 鑼鼓喧天變成招商團隊放煙霧彈的一招鮮吃遍天; 憧憬的芝士卷邊變成我們消費者白白為你們打窩圍邊。 我就說“狼來了”的故事怎么現實含金量這么高呢。 為啥這幫商場如此癡迷于“達美樂簽約”這出戲呢?觍著個臉,樂此不疲,感情這一出出戲,唱出了達美樂的宿命,那就是替別人做嫁衣裳,成了招商造勢的“萬金油”了。 我問你們,達美樂是披薩嗎?是,也不是。 吃到大家肚子里,它是披薩;活在嘴邊口頭、寫進計劃書,它就不僅僅是披薩的代表了,還是國際范、年輕態、潮流感的象征。 對于亟待填滿空鋪的招商,達美樂這塊招牌自帶吸引魔力,足以讓猶猶豫豫的普通品牌商和心存焦慮的投資者心頭一熱:“連達美樂都來了,這商場能差哪去?” 這種虛假招商對達美樂來說,短期看似乎是無害的——畢竟它沒掏一分錢,卻白白賺了一波曝光。但長遠來看,很容易被野路子給“無害化”處理了,隱患極大。 每一次虛張聲勢的簽約,都是對品牌信譽的慢性放血。如果一家商場反復炒作“達美樂即將入駐”,結果遲遲不開,消費者會對品牌產生質疑:“達美樂是不是在耍大牌?”“它是不是看不上我們小城市?” 負面情緒一旦積累,等到達美樂真的想入駐、告訴大家我們來了時,顧客的熱情可能早已耗盡。 別看達美樂品牌大,但是感覺它面對此起彼伏的碰瓷時,也無可奈何,處境異常憋屈。 追責?漫長耗神,成本高昂。 澄清?聲音微弱,傳播有限。 一些招商團隊正是卡住了這個 bug,“既然你不表態,那我就當你是個軟柿子好啦”。 于是局面愈發吊詭:明明達美樂才是受害者,卻被迫在虛假的招商企劃書中充當沉默的道具,眼看著自己的品牌光環被拿去點燃別人的煙火。 這不行呀,達美樂。 商場透支你的信用為自己的項目增信,卻無需立刻償付本息。這樣商場怎么算都劃算的時候,他們就不會在乎品牌死活,只會關心自己的業績。 這可不行呀,達美樂,你這是被人做局了呀。 我相信,達美樂不是第一個被做局的品牌,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今天被透支的是達美樂,明天可能是Manner,或者是任何一家被市場追捧的品牌。 但品牌的價值,不該被這樣廉價地消耗。 要不然,我提議昂,可以把達美樂送去麥當勞那里進修兩天,學學怎么當版權狂魔。 一個廚師,不看菜譜、看上兵法了; 一家快餐,不看菜譜、看上民法了。 給我重拳出擊,讓碰瓷的知道什么叫律師函警告; 給我加速下沉,讓本地招商團隊無餅可畫。否則再過兩年,消費者想起達美樂,第一反應不是披薩多好吃,而是“哦,就是那個永遠在招商PPT上的工具人品牌呀”。 想吃餅,別信那些畫出來的,就來我達美樂, 現點現烤,三十分鐘送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