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治療高血壓的專方原創
王履秋
經方學會
2025年08月18日 05:00 吉林 
降壓湯(汪履秋) 【組成】鉤藤12g,白蒺藜10g,石決明 15g,夏枯草15g,黃芩10g,小薊15g,旋覆花6g,代赭石 30g,桃仁10g,紅花10g,槐花15g,豨薟草 15g。水煎服。 【功效】平肝息風、苦泄清火、降氣鎮逆、化瘀和絡。 【主治】高血壓病。 【方解】高血壓病之發病機制,汪氏歸納為氣、火、風、瘀四個方面。他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惟氣能帥血,血不能帥氣,氣調則血和,而趨于平衡。若失其度,自會導致氣之升逆,血行紊亂,形成高血壓病。氣有余,便是火。 汪氏說: 陰虛而火旺者為陰虛之火;因氣之郁滯蒸發而來者便是氣有余所生之火。因為火性炎上,由此而引起血壓的高亢,風之旋擾,也是不容忽視的。風應乎木,或因情志刺激,憂郁惱怒,或因思慮過度,長期精神緊張,均能造成氣郁化火,陽欲上動,動則帶風,風從體內旋擾,從而引起血壓的高亢。由于氣血失其和,陽亢化火動風又沖激氣血,汪氏認為血之瘀滯也是造成血壓高亢的主要病機。氣升血逆而致血瘀絡痹,不僅使血壓居高不下,而且還會造成血之與氣并走于上之變局。 由于高血壓病的發病機制為氣之升逆、火之炎上、風之旋擾和血之瘀滯,故其治療法則汪氏也從風、火、氣、瘀著手。為此他創立了平肝息風、苦泄清火、降氣鎮逆、化瘀和絡四法并用的治則。 他認為從其病程經過而言,高血壓病患者,一般初起及中青年患者,以陽亢居多,加之今人體質稟賦偏盛,平素常嗜食肥甘辛辣,或縱情飲酒,所以實證占先。逐漸發展,也有部分患者形成陰虛陽亢。陽亢主要為心肝陽氣偏盛,表現的病候還是以肝經為主,涉及心、腎。 汪氏認為,氣、火、風、瘀常相互轉化、并見。所以在治療上就應四法并用,缺一不可,在此基礎上,再適當變通。 方中重用代赭石、配合旋覆花加強鎮逆降氣之功; 用黃芩的苦寒,夏枯草清熱散郁,二者合用,共奏苦泄瀉火之能; 石決明功能平肝息風, 鉤藤功在清熱平肝, 白蒺藜也有平肝降壓之功; 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可使血行通暢,防止血脈瘀阻; 槐花性味苦寒,功能清熱平肝、涼血; 豨薟草、小薊涼血、通絡。 該方熔平肝息風、苦泄瀉火、降氣鎮逆、化瘀和絡四法于一爐,臨床用來治療陽亢體實的高血壓病人,確實能使肝火得降,氣血得平,血壓下降。 ·本文摘自《專科專病名醫臨證經驗·心腦血管病》2002年 史大卓 李立志 主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