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臂叢神經 1.解剖 臂叢神經的解剖組成可以用“555”來記憶,即臂叢神經由C5~C8神經前支及T神經前支共 5 條神經根組成,分為根、干、股、束、支 5 個部分,有腋神經、肌皮神經、正中神經、橈神經和尺神經 5 大分支。 其中C5、C6合成上干,C7獨立延伸成中干,C8、T1組成下干。 ![]() 三個干各自分成前后兩股,三個后股合成后束,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外側束,下干的前股形成內側束。 后束發出腋神經和橈神經,外側束發出肌皮神經和正中神經外側頭,內側束發出正中神經內側頭、尺神經、臂內側皮神經和前臂內側皮神經。 正中神經的外側頭和內側頭合成正中神經。 ![]() 2.損傷表現 臂叢神經損傷后,主要表現為相應神經支所支配的肌癱瘓和皮膚感覺區麻木。如:
![]() 二、腋神經 1.解剖 腋神經起自臂叢后束,由 C3 神經纖維組成,與旋肱后動脈伴行一起穿過四邊孔后,發出分支支配小圓肌,至三角肌后緣中點處,發出肌支進入三角肌并支配該肌,最后發出皮支支配三角肌區及臂外側上部皮膚感覺。 ![]() 2.損傷表現 患者多有肩部外傷史。 表現為三角肌麻痹、萎縮,方肩畸形,肩關節下垂半脫位,肩外展功能喪失等,其中,三角肌麻痹癥狀可明確診斷。 ![]() 三、肌皮神經 1.解剖 肌皮神經部位較隱蔽,不易被損傷。多見于槍傷或刺傷。 肌皮神經來自臂叢外側束,由 C5、C6 神經纖維組成。在喙突下穿過喙肱肌,走行于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之間,其分支支配喙肱肌、肱二頭肌和肱肌,終末支為前臂外側皮神經。 ![]() 2.損傷表現 肌皮神經表現為肱二頭肌麻痹,肘關節屈曲障礙。前臂外側皮膚痛覺消失或減退。 ![]() ![]() 四、橈神經 1.解剖 橈神經發自臂叢后束,由 C5、C6、C7、C8及T1 組成。位于腋動脈的后方,在肩胛下肌、大圓肌和背闊肌的前方。 在肱骨中下 1/3 交界處穿過外側肌間隔,此處橈神經緊貼肱骨,骨折時最易受損。 橈神經在肱骨外上髁處位于肱橈肌和肱肌之間深部,并分為深淺兩支。
![]() 在分出深、淺支之前,橈神經在上臂支配肱三頭肌、肘肌、肱橈肌、橈側伸腕長肌和肱肌。 ![]() 2.損傷表現 橈神經在肱骨中下1/3交界處緊貼骨面,該處骨折導致的橈神經損傷最為常見。 ![]() 主要表面為伸腕、伸拇、伸指、前臂旋后障礙及手背橈側和橈側三個半手指背面皮膚,主要是虎口處皮膚麻木。 垂腕是最典型的畸形表現。 ![]() 橈骨頭脫位可引起橈神經深支損傷,但由于橈側伸腕長肌的功能尚在,常無垂腕畸形,也沒有虎口背側皮膚感覺喪失。 五、正中神經 1.解剖 正中神經起源自臂叢神經外側束和內側束(C6~T1),其中感覺神經纖維多來源于外側束C6 和C7,而運動神經纖維多來源于內側束C8 和T1。 正中神經位于腋動脈的淺面,下行于上臂內側并逐漸轉向肱動脈的內側,在上臂并無分支。 ![]() 在肘部發出肌支支配旋前圓肌。 ![]() 在前臂支配橈側腕屈肌、掌長肌指淺屈肌、指深屈肌橈側半、拇長屈肌。 在腕管向橈側發出魚際肌支支配拇短展肌、拇短屈肌和拇對掌肌。 在手部發出分支支配手掌橈側、橈側三個半手指掌面和近側指間關節以遠背側的皮膚感覺,其并發支支配第 1、2 蚓狀肌。 ![]() 2.損傷表現 肘關節損傷常常導致正中神經擠壓性損傷,但多能自行恢復。 在前臂上部受傷后,受正中神經支配的肌活動功能和皮膚感覺除旋前圓肌外全部消失。 在腕部損傷時所支配的魚際肌和蚓狀肌麻痹及所支配的手部感覺障礙。 臨床表現主要是拇指對掌功能障礙和手的橈側半感覺障礙,特別是示、中指遠節感覺消失。 ![]() 六、尺神經 1.解剖 尺神經來自臂叢內側束,由C7、C8和T1神經纖維組成。在腋窩,尺神經位于肱動脈與靜脈之間。 在上臂內側沿著肱動脈內側下行至上臂中部并逐漸轉向背側,經尺神經溝穿過尺側腕屈肌肱骨頭與尺骨頭之間,發出分支至尺側腕屈肌,然后于尺側腕屈肌與指深屈肌間進入前臂掌側,發出分支至指深屈肌尺側半。 ![]() 尺神經在前臂遠側較為表淺,位于尺動脈內側、豌豆骨外側、腕橫韌帶淺面,后經腕尺管進入手掌。在此處分成深、淺兩個終末支:
![]() 2.損傷表現 肘關節脫位或肱骨內上髁骨折時可致尺神經損傷,前臂肌肉缺血性攣縮時也可合并尺神經損傷。 尺神經損傷在感覺方面表現為手掌尺側、小指全部和環指尺側半感覺消失。 尺神經損在運動方面因指屈肌和指伸肌失去手內肌的對抗作用,因此呈爪狀畸形表現。 ![]() 七、股神經 1.解剖 股神經起自腰叢,由L2~4神經根前支的后股組成,自腰大肌外緣穿出后向下斜行于腰大肌和髂肌之間并經腹股溝初帶初帶深面、髂腰肌表面進入股三角,分出前支和后支沿途在髂窩內發出髂肌支和腰大肌支。 前支感覺支中包括行程較短的股內側皮神經和股中間皮神經,行走過程中發出細小分支支配大腿前內側的皮膚,運動支支配恥骨肌和縫匠肌。 后支發出隱神經伴隨股動脈進入收肌管,繼續下行于縫匠肌內側淺出至皮下隨后與大隱靜脈伴行,沿途發出分支支配膝關節、髕下、小腿前內側及足內側緣皮膚;肌支支配股直肌、股內側肌、股中間肌、股外側肌。 ![]() 2.損傷表現 股神經損傷后由于臀大肌、腓腸肌、闊筋膜張肌、股薄肌的作用,患者通常稍可伸膝,并能站立和行走,因此容易漏診。 典型股神經損傷可出現屈無力并伴有大腿前方肌肉較明顯的縮,出現爬坡或者上坡困難。 同時伴有髕骨內上方、大腿前內側皮膚及隱神經支配區域不同程度感覺減退。 如神經損傷由外傷引起,應根據受傷性質、傷口部位、膝關節伸直情況做出診斷,還可將電極插入股神經附近進行電刺激檢查評價其功能。 ![]() 八、坐骨神經損傷 1.解剖 坐骨神經由L4~5和S1~3的神經纖維組成,為全身最粗大的神經,以單干形式經梨狀肌下孔出盆腔進入臀部,亦有穿梨狀肌出盆腔者。 ![]() 此后沿臀大肌深部下行至臀皺襞水平,在大轉子與坐骨結節的中點進入股后區,然后沿股骨后側、股二頭肌和半腱肌、半膜肌之間下行至腘窩上角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兩大終支。 ![]() 2.損傷表現 坐骨神經損傷可引起膝以下除隱神經支配區域外的皮膚感覺障礙。足跖面的感覺障礙可導致慢性潰瘍。 損傷平面在坐骨大孔或坐骨結節以上則大腿后側肌群,小腿前、外、后肌群肌足部肌肉全部癱瘓,因而出現馬蹄足、爪狀趾畸形和相應支配肌肉的萎縮,還可出現膝關節屈曲無力、足不能背屈或趾屈。 ![]() 如在股部中下段損傷,只表現膝以下肌肉癱瘓,因腘神經的支配不受影響。由于坐骨神經位置較深,原位電刺激對于診斷的意義不大。 神經電生理表現為患側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幅度下降;肌電圖檢查多為失神經電位。多發傷時,可沿神經走行部位叩擊,找出麻痛最明顯部位。 九、脛神經損傷 1.解剖 脛神經為坐骨神經兩分支中較大的一支,在腘部脛神經與腘動靜脈相伴繼續下行至小腿后區、比目魚肌深面; 然后沿脛后動、靜脈下行至內踝后下方轉入足底,發出分支支配腘繩肌、小腿三頭肌、趾長屈肌和脛后肌。 最后在踝管內分為足底內側神經和足底外側神經進入足底。 ![]() 2.損傷表現 損傷后出現拖鞋式麻痹區,包括小腿后外側、足外側緣、足跟及各趾的背側和跖側。 ![]() 運動方面,出現足不能跖屈和內翻,行走時足跟離地困難,不能走快。 足內側肌癱瘓出現弓狀足。患側電生理檢測表現和坐骨神經損傷相同。 十、腓總神經損傷 1.解剖 腓總神經為坐骨神經另一分支,在腘窩外側沿股二頭肌肌腱內側向外下走行,在小腿上段外側繞過腓骨頸穿腓骨長肌后分為腓淺和腓深神經二終支。 ![]() 進入小腿前側下行至足背。脛前肌、趾長伸肌、腓骨長短肌、部分足部肌肉及小腿外側和足背部皮膚感覺均由腓總神經支配。 2.損傷表現 腓總神經損傷可致小腿外側和足部感覺消失,小腿伸肌及腓骨長、短肌癱瘓,典型的可出現足下垂。可行腓骨頭原位刺激進行檢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