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圖合“義”,操作失宜——剖析首屆“青語杯”一等獎課例《魚我所欲也》硬傷的成因 ![]() 論《愚公移山》課例的 得失及調整思路 黃厚江老師在“青語杯”上的《愚公移山》示范課,在思路上確實做到了“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 首先,課一開始黃老師就向學生說明此文是寓言,明確本課目標是發掘故事要闡明的道理。這是教學目標符合文體。 其次,課的主體有找文中的矛盾和梳理情節的因果兩大塊,最后是主旨解讀。寓言故事往往通過不同立場的人物間的勝負表達作者觀點,而道理就蘊含在成功者的成功原因中。黃老師這兩大塊的設計是服務于教學目標的,是符合寓言表達的常規的。 以下是我們編寫的《高中考場分類突破》對寓言類作文題解讀要點的闡述,與黃老師所見相同: ![]() ![]() 找矛盾的環節主要是師生問答,理因果的環節則采用縮寫的方式,這都在語文方法的范圍內。不過,這兩個環節都存在問題,前者不充分,后者效率低,未能有效為下面的環節蓄勢,以致最后的主旨解讀未能水到渠成。 先說找矛盾。 “矛盾”這個詞是多義的。在師生對話中這個詞的概念有游移。 黃老師問:“《愚公移山》包含了尖銳的矛盾,哪位同學說說你在文中發現了怎樣一個尖銳的矛盾。”學生先答:“愚公這么移山還沒有搬家容易。”教師糾正:“矛盾一定要有雙方。”這個糾正是必要的,是在提醒“矛盾”的定義。但這樣簡單否定學生說的是矛盾,又過于生硬。因為移山還是搬家,確實是對立的觀點,是一種“矛盾”。教師這里可以說:“你說的矛盾是誰和誰的矛盾?移山和搬家。非常好,矛盾就要有雙方。但文中有沒有講搬家啊?沒有。我們理解《愚公移山》,要先看文中展示出來的矛盾。” 下一個學生答:“愚公和智叟的矛盾。智叟名為智,本該解釋寓意,但在文中是反面角色。”這名學生用的“矛盾”,其實指反常,反差,反轉。這超出了教師的預設,教師直接放過了這個回答,而抓住學生提到愚公和智叟,直接問:“愚公和智叟矛盾的焦點是什么?” 于是師生對話進入預設狀態,學生概括兩人對立的觀點:“移山的事情值不值得?”教師黑板上總結“移山和不移山的矛盾”。(師生總結其實有出入,我們后面再說。) 然后教師讓學生梳理雙方陣容和態度,相當于整理了一遍故事情節。其中不乏對于語言細節的揣摩,人物心理的分析。但是,整個環節最后缺少統整,總結出移和不移這兩大陣營的本質矛盾,特別是思想認識上的本質矛盾。可以說,因為這個環節想講的點太多,太強調每個人物的個性,反而沖淡了陣營內部的觀念共性。 移不移山是對立觀點,支撐觀點的理由才能體現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的矛盾。以下是我們的解讀。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愚公與其妻、智叟之間的對立觀點實為“移山的事能不能成”。認為不能成的理由是愚公個人力量太小,并且沒有地方扔土石。認為能成的理由是子子孫孫來挖總能成,土石可以扔到渤海之尾。對這些理由進行抽象,前者是局限的時空觀,后者是無限的時空觀。后者勝過前者。這樣的概括是合于《列子·湯問》原意的。該片就是以殷湯與夏革的問答展開,探討宇宙無限性、時空相對性等哲學命題。《莊子·逍遙游》提到的鯤鵬也出現在此篇,那句“湯之問棘也是已”說的就是《湯問》的“無極復無無極,無盡復無無盡。” 我們在《初中文言文全解旁通》中通過篇首解題和趣聞妙解兩個部分傳達了《湯問》的本義: ![]() ![]() 再說一個細節。妻和智叟的理由很大程度上是重復的,區別可能只在妻子嫌愚公力小,智叟說愚公命短。但妻子提出力小時為什么愚公沒有回應?這可能是古人寫作上的不嚴謹。但我們教學中必須考慮化解。文中的“雜曰”,課上教師把“雜”解釋為家中諸人的回應又先后,說明有人積極,有人遲疑。這是一種生動的理解。不過從訓詁上說,“雜”很可能相當于“皆”。這里是表示眾人在說話。有全家贊同,等于回答了妻子僅“以君之力”的質疑。這樣,等于又增加了一個局限于個體和著眼于群體的觀念矛盾,仍然從屬于上述有限和無限的命題。 ![]() ![]() …… ![]() (安靜,少華《〈愚公移山〉的“雜然”和“雜曰”》,《語文新圃》,2009年7月15日) 所以,山能不能移之爭的背后,是對人員、時間、空間的無限性的認知與否的問題。順便說一句,黃老師課上提出的“萬一生不出兒子”,就屬于人員有限的認知。 以上的總結的意義在于,把握住文本預設的矛盾,把一些常識俗見區別開了。 山能不能移成,是可行性的問題。學生開始說的“移山的事情值不值得”,是效益的問題。包括學生提出的破壞自然,影響生計,不如搬家等,都是著眼于成本,不是文中原有的矛盾。 學生的成本考慮是對的,可以用來凸顯文本原意,但必須說清兩者區別。不然,對文本的討論就會陷入到成本考量的糾纏中,幾乎不可能有人支持移山。 怎樣用精準的教學語言指明兩者區別(如“能不能移成”不同于“該不該移山”。前者是事理是非,后者是策略取舍)?先總結文中矛盾還是先讓學生發表移不移山的理由?對學生的考慮是先擱置還是即時小結?這都沒有一定的答案。但必須在備課中考慮清楚。 總之,放而未收,是這個環節的遺憾。 再說理因果。 這個環節操作太倉促。一是提問后直接讓學生對著書說出縮寫版,沒有先給學生動筆的時間。二是一兩個學生回答不出后,教師直接示范了自己縮寫的過程。無論如何,目的達成了,“帝感其誠”這個終極原因找到了。 通過縮寫來找因果,是語文的方式。但必須有充分的學生活動時間。如果只是想通過一個環節得出山被移走的原因,那么黃老師幾次關于“搬山的是聽領導的”的點撥,已經使答案呼之欲出了。如果找因果環節能采取更高效的方式,后面的環節能進行得更從容。 把主旨歸結到“誠”,是這節課的一大看點。 “誠”與“義”一樣,對于現代人來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對“誠”的內涵進行展開解說是必須的,如能結合文本讓學生自行總結是最好的。黃老師在這一段的引導過于刻意,強加了自己的幾種理解。有一些經不起推敲。 比如因為文出《列子》,就認為“誠”就是道家的順其自然。甚至說天帝就是自然。這顯然與愚公移山的行為不符。移山不僅是改變環境自然,更是“有為”地改變人與山的原本關系,違背道家的“無為”。 再如說“誠”等于“無利欲之求”,說愚公沒有從利益出發,沒想到好處。甚至說遺男代表無私欲的童心、本心。這顯然與移山的動機不符。愚公全家和鄰人遺男都“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移山之后大家都能受益。這里最多說愚公們不計個人當下獲利,而求群體未來之利。這一點,可以參看蔡元培的意見: ![]() 能夠成立的,是學生最開始回答的“愚公堅定不移的移山決心”。可惜黃老師接過學生的話,說這只是看到愚公的挖山不止,要往更豐富更深層說。結果就說了“自然”“無欲”云云。 學生是從精神層面著眼,而挖山不止只是行為。精神層面才能跟“誠”進行銜接。 “誠”有多義,“心志專一”和“真心誠意”兩義都適用于愚公。前者指向挖山不止的行為,后者指向移山決心,又不止于決心。決心的堅定與否,不是在于下決心時的口氣是否強硬,而在于實際付出是否匹配。“誠”與“信”往往相關。誠信不光指說真話,也指辦事真按說的來,即實踐諾言,說到做到。愚公固然能用“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的理論駁倒智叟,但他能不能真正做到子子孫孫挖下去,還是疑問。而事實上,不僅愚公一家全部投入,鄰居也在參與,這種“不已”讓操蛇之神恐懼,是恐懼自己的領地在縮小;而天帝“感其誠”,是為愚公的說到做到而感動。 在山能不能移掉的問題上,愚公早就辯贏了智叟;但事實能不能完成移山,只能靠行動。 因為說到做到很難,才見出“誠”的可貴。這就可以聯系之前學生關于成本的種種考量。積少成多的大道理我們都懂,但等真正投入時間精力時,我們又往往不能按保證的來,這就是不“誠”。 比如兩個學生期中考試不及格,都向老師保證下半學期好好學習。學生A確實刻苦用功,學生B堅持幾天就有回復懶散狀態。最后期末考試兩個人都差一分沒及格。如果老師有調整分數的權力的話,就會感學生A之誠,給他加到及格。 又比本屆“青語杯”,賽后的各種發文全盤贊美可能是見識所限,不一定是不真誠,但徐杰老師表面說“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評課交流”,實際上逃避、封殺甚至污蔑評課,難道是懼怕你一句我一句的課評把他的山移走了?口號喊得震天價響,卻不愿投入一點面子成本,這就是沒有做到我們分析的愚公的“誠”。愚公今日若教語文,定不會如徐杰老師般精致。 公眾號ID:jlzxzwxp 鐘樓語文 為學生立心, 為教師立命, 為語文繼絕學, 為教育開太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