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彥博,南京農業大學碩士在讀,主要研究青枯菌-噬菌體互作。 周刊主要展示優秀周報,每周定期為您奉上學術盛宴!本期周刊為您介紹通過深度挖掘宏基因組序列來設計噬菌體。原文于2025年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 導讀 傳統噬菌體改造依賴隨機突變或自然變異,難以高效探索龐大的序列空間(如10個氨基酸序列有10131013種組合)。Keith團隊開發了Meta-SIFT(宏基因組序列信息功能評分),首次利用宏基因組數據庫中隱藏的功能基序(motif)精準設計噬菌體。該方法通過DMS數據構建位點特異性評分模型,從6.1萬個宏基因組結構蛋白中篩選非同源功能基序,結合高通量合成與ORACLE噬菌體文庫技術,成功賦予T7噬菌體跨界宿主感染能力(如靶向食源性病原體大腸桿菌O121)。 主要結果 一、Meta-SIFT技術實現跨物種功能基序深度挖掘 通過深度突變掃描(DMS)系統量化了T7噬菌體受體結合蛋白(RBP)尖端結構域(殘基472-548)的1,660個單點突變在5種宿主中的功能變化(圖1A),構建三維權重種子評分模型——位置權重(外環區S477評分>8,β折疊區V482>7,較內部環區高40%,圖1B紅色梯度)、功能分化權重(BW25113ΔrfaG耐藥株活性提升突變加分>0.5)、進化保守權重(跨宿主活性差異>0.5的突變優先保留)——據此從61,017個宏基因組結構蛋白(經HMM篩選自NCBI/IMG/VR數據庫,VOGDB v94定義373個病毒標志蛋白)中挖掘出19,109個候選基序,其中6mer基序(15,561個)平均含5.28±0.84個突變(野生型同區域僅0.2突變,提升26倍),10mer基序(3,549個)平均8.87±1.1個突變(圖1C),72%基序位于直接接觸宿主的DE外環與E β折疊區(圖1D),且45%源自長尾噬菌體科(Siphoviridae)、38%源自肌尾噬菌體科(Myoviridae),僅12%來自T7所屬短尾噬菌體科(Podoviridae)(圖1F);隨機化種子評分使基序檢出率驟降10倍(結構蛋白基序數從19,109→1,901,圖1E),非結構蛋白對照實驗(聚合酶/連接酶數據集)基序數不足結構蛋白10%(1,502 vs 19,109,圖1E左),雙重驗證DMS數據是打破同源局限、解鎖宏基因組“暗物質”的核心引擎。 ![]() 圖1 Meta- SIFT從宏基因組噬菌體序列中識別不同的基序 在涵蓋三類臨床與環境脅迫場景的20種大腸桿菌篩選平臺中(圖2A,7種LPS受體缺陷株,ΔrfaC/ΔrfaG等模擬耐藥環境)、3種尿路致病臨床分離株(UTI9/UTI26/UTI46)、食源性病原體O121在0-2% NaCl梯度下的鹽脅迫模型,ORACLE技術成功表達17,636個變異噬菌體(成功率92.3%,突變分布與設計一致),篩選發現24.5%變異體(4,328/17,636) 在至少一種宿主中活性顯著超越野生型(log?F?>0,圖2D),其中BC外環區(位置475-490)因天然序列含4個甘氨酸(G477/G479/G480/G482)且無電荷殘基,成為宿主擴展核心熱點(容納86%活性基序,圖2F);通過Spearman相關性與Ward聚類法將活性變異體劃分為50個功能簇(圖4C),揭示關鍵設計規律:廣宿主簇15(38成員,如基序"RRASGG")依賴BC環區正電荷突變(R479頻率61.8%,H480達42.1%)增強與帶負電LPS結合,感染19/20宿主(含UTI株及1% NaCl下的O121,圖4D),而靶向高鹽O121的基序(如簇50的"GGIARA")在2% NaCl下富集S475R(頻率37.2%±3.1,圖5B)/G479K(28.5%±2.7,圖5B等正電荷突變,中和宿主表面鹽離子屏蔽效應,使工程化T7裂解效率(EOP)從0(野生型)突破至10?3("GGIARA")及10??("IARTGS")(圖5D),但伴隨顯著宿主范圍權衡——O121高效變異體在BL21宿主活性降低50%(F?從1.0→0.5,圖5D)。 ![]() ![]() ![]() 圖4 分層聚類揭示了基序選擇的模式 針對野生型T7及DMS單點突變庫(>1,600變異體)完全無效的食源性病原體O121(STEC-O121血清型,2% NaCl下EOP=0,圖2B),Meta-SIFT設計的兩組基序實現三重突破:①高鹽裂解效能革命——基序"IARTGS"(S477I/G479R/G480T/V482S)在2% NaCl下使EOP達10??(圖5D),液體培養4小時內OD???下降99%(ΔOD=2.1→0.02),其機制通過正電荷突變(S475R頻率37.2%→較0% NaCl提升3.1倍,圖5B)重塑宿主識別界面,且V482S突變(18.4%)增強β折疊柔韌性以適配鹽畸變受體;② 傳統方法失效對照——BLAST同源基序組合(1,041,754種可能)僅0.002%(29個)有微弱活性(F?<0.5),DMS單點突變庫在O121高鹽條件全數失效(圖2B);③治療應用落地——工程化T7對O121的裂解效能超越臨床噬菌體雞尾酒療法基準(EOP>10??),成本效益分析顯示Meta-SIFT篩選效率達傳統方法的120倍(每美元投入獲得活性變異體數:BLAST 0.08個 vs Meta-SIFT 9.6個),為腌制品防腐(>8% NaCl環境)及多重耐藥菌感染提供可編程解決方案。 ![]() 圖5 Meta- SIFT鑒定食源性病原體大腸桿菌O121的活性基序 總結 Meta-SIFT通過三重技術革命——DMS驅動的動態評分模型、宏基因組非保守基序挖掘、ORACLE高通量精準構建,將噬菌體設計效率提升>100倍(傳統BLAST篩選耗時成本為Meta-SIFT的120倍),首次實現實驗室噬菌體T7向臨床應用的轉化(O121高鹽下EOP達10??,超越雞尾酒療法基準10??)。其臨床價值在于攻克傳統療法失效的食源性耐藥病原體(如STEC-O121血清型),為腌制品防腐(>8% NaCl環境)及燒傷感染(高滲創面)提供定向解決方案,同時揭示宿主范圍權衡機制,為多噬菌體種群聯合療法奠定基礎。未來可拓展至溶菌酶的跨物種改造(VOGDB數據庫含89種裂解酶基序)及AI指導的超高通量設計(處理>101?序列空間),推動噬菌體療法從經驗科學邁向可編程精準醫療時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