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張繼(約公元715年—約779年),字懿孫,唐代著名詩人,籍貫一般認為是襄州(今湖北省襄陽市),也有說法稱他為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但確切出生地歷史上并無定論。 他生于盛唐,卻未入“李杜王孟”的主流之列;一生仕途平平,留下的詩作也不算繁多,但僅憑一首《楓橋夜泊》,就足以讓他的名字鐫刻在中華文化的豐碑之上。那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不知觸動了多少游子的心靈;那鐘聲悠遠的寒山寺,也因他的詩句而成為無數人夢里的江南意象。 今天,我們精選了張繼最經典的10首詩詞,從家喻戶曉的《楓橋夜泊》,到鮮為人知卻同樣動人的佳作,帶你走進這位“孤篇詩人”的精神世界,感受那些穿越千年的詩意與愁緒。 [1]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的《楓橋夜泊》以秋夜羈旅為背景,勾勒出一幅孤寂清冷的江村夜泊圖。首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用 “月落”“烏啼”“霜” 三個意象疊加,渲染秋夜的凄寒;“江楓漁火對愁眠” 中,“江楓” 的暗紅與 “漁火” 的明滅形成視覺碰撞,卻更反襯出 “愁眠” 的悵惘。末句 “夜半鐘聲到客船” 最是精妙,寒山寺的鐘聲穿越夜色,撞入客船,既打破夜的寂靜,又以空寂的回響加深了游子的孤獨。全詩僅 28 字,卻將視覺、聽覺與觸覺交融,愁思與秋景互襯,成為千古絕唱。 [2] 《閶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此詩以 “閶門” 為視角,揭示戰亂對民生的摧殘。首句 “耕夫召募逐樓船” 直寫農夫被征入伍,暗示兵禍連結;次句 “春草青青萬頃田” 看似生機,實則 “青青” 與 “田” 的荒廢形成對比 —— 無人耕種的春草,反成戰亂的注腳。后兩句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更顯蒼涼:清明本是萬家炊煙的節日,卻僅 “幾處” 有煙,可見人口凋零、村落蕭條。全詩以樂景寫哀情,通過 “春草”“清明” 的尋常意象,暗喻戰爭對農業與民生的破壞,含蓄深沉。 [3] 《題嚴陵釣臺》 唐?張繼 舊隱人如在,清風亦似秋。 客星沉夜壑,釣石俯春流。 鳥向喬枝聚,魚依淺瀨游。 古來芳餌下,誰是不吞鉤? 此詩借嚴陵釣臺(東漢嚴子陵隱居垂釣處)抒發對隱逸精神的追慕。開篇 “舊隱人如在,清風亦似秋” 以 “如在”“似秋” 虛寫嚴子陵的高風,營造出清冷悠遠的意境。中間四句 “客星沉夜壑,釣石俯春流。鳥向喬枝聚,魚依淺瀨游”,以 “客星”(嚴子陵曾被光武帝視為 “客星犯帝座”)、釣石、鳥魚等意象,勾勒出釣臺的清幽之景,暗合嚴子陵淡泊名利的品格。末句 “古來芳餌下,誰是不吞鉤?” 以反問收束,直指世人多為名利所惑,而嚴子陵獨能 “不吞鉤”,將對隱者的贊美升華為對高潔人格的禮贊。 [4] 《感懷》 唐?張繼 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 終年帝城里,不識五侯門。 此詩是詩人的自我剖白,展現孤高自守的品格。首句 “調與時人背” 直言自己的志趣與世俗相悖,語氣果決;次句 “心將靜者論” 則轉向精神追求 —— 只愿與淡泊寧靜之人相交,一 “背” 一 “論”,形成與世俗的鮮明對立。后兩句 “終年帝城里,不識五侯門” 更見風骨:雖久居長安(帝城),卻從未攀附權貴(五侯門)。全詩語言質樸,無華麗辭藻,卻以 “背時”“靜論”“不識” 等詞,刻畫出一個不隨流俗、堅守本心的文人形象,讀來清峻有力。 [5] 《長相思》 唐?張繼 遼陽望河縣,白首無由見。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此詩以 “長相思” 為題,寫盡對遠方之人的深切思念。首句 “遼陽望河縣” 點明思念的對象遠在遼陽(今遼寧),“望河縣” 暗含隔水相望、難以相聚的悵惘;次句 “白首無由見” 進一步強調時間的漫長 —— 即便到白發蒼蒼,仍無相見之日,悲切之情溢于言表。后兩句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筆鋒一轉,以 “珊瑚枝” 的珍貴、“春燕” 的準時,傳遞年年寄送信物的執著。全詩不直寫思念之苦,而是通過空間的遙遠(遼陽)、時間的漫長(白首)、寄物的恒常(年年),將相思之情層層遞進,余韻悠長。 [6] 《送鄒判官往陳留》 唐?張繼 齊宋分巡地,頻年此用兵。 女停襄邑機,農廢汶陽耕。 使者乘鉛去,諸藩擁節迎。 深仁佐君子,薄賦恤黎氓。 火燎原猶熱,風搖海未平。 此詩是送別之作,卻超越一般別情,聚焦戰亂下的民生。前四句 “齊宋分巡地,頻年此用兵。女停襄邑機,農廢汶陽耕” 直陳陳留(今河南開封)因連年戰亂,織婦停機、農夫廢耕,民生凋敝;中間四句 “使者乘鉛去,諸藩擁節迎。深仁佐君子,薄賦恤黎氓” 轉向對鄒判官的期望 —— 希望他以仁政輔佐君主,減輕賦稅、撫恤百姓;末兩句 “火燎原猶熱,風搖海未平” 以 “火燎”“風搖” 喻局勢未穩,暗含對平亂與治民的雙重關切。全詩將送別與憂國憂民結合,既有對友人的期許,更顯詩人的濟世情懷。 [7] 《華清宮》 唐?張繼 天寶承平奈樂何,華清宮殿郁嵯峨。 朝元閣峻臨秦嶺,羯鼓樓高俯渭河。 玉樹長飄云外曲,霓裳閑舞月中歌。 只今惟有溫泉水,嗚咽聲中感慨多。 此詩通過華清宮的今昔對比,抒發對盛唐興衰的感慨。前六句極寫天寶年間(唐玄宗年號)的繁華:“華清宮殿郁嵯峨” 狀宮殿之宏偉,“朝元閣峻”“羯鼓樓高” 顯建筑之壯麗,“玉樹長飄”“霓裳閑舞” 則以歌舞升平暗喻帝王的奢靡。末兩句 “只今惟有溫泉水,嗚咽聲中感慨多” 陡然轉折,如今華清宮只剩溫泉嗚咽,昔日盛景不再。全詩以 “樂” 起,以 “悲” 結,通過 “郁嵯峨” 與 “嗚咽” 的對比,隱含對統治者沉迷享樂、誤國誤民的批判,以及對歷史興衰的深沉思考。 [8] 《江上送客游廬山》 唐?張繼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邊。 晚來風信好,并發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云開瀑布泉。 愜心應在此,佳句向誰傳。 此詩寫江邊送別友人游廬山,語言輕快而情致悠長。前四句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邊。晚來風信好,并發上江船” 描繪送別場景:春水畔,友人乘舟出發,晚風助力,船行輕快,“沾裳” 暗寫離別時的不舍,“風信好” 又添一絲欣慰。后四句 “花映新林岸,云開瀑布泉。愜心應在此,佳句向誰傳” 轉向對廬山的想象:鮮花映著新林,云開處可見瀑布飛泉,如此美景定讓友人暢懷;末句 “佳句向誰傳” 則以問句收束,既期待友人能寫下佳篇,又暗含別后無人共賞的悵然。全詩融景、事、情于一體,離別之情含蓄而溫暖。 [9] 《宿白馬寺》 唐?張繼 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 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 此詩寫夜宿白馬寺(佛教傳入中國后首座官辦寺院)的羈旅愁思。首句 “白馬馱經事已空” 以 “白馬馱經”(東漢白馬寺建寺典故)的歷史遠去,暗喻寺院的衰落;次句 “斷碑殘剎見遺蹤” 更以 “斷碑”“殘剎” 的細節,勾勒出古寺荒涼的現狀。后兩句 “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 由寺及人:秋風中的茅屋,夜雨的滴答,將詩人的羈旅之愁推向高潮。全詩通過 “空”“殘”“蕭蕭”“一夜” 等詞,將歷史的滄桑與個人的孤寂交織,既有對古寺興廢的感慨,更顯游子漂泊無依的悲切。 [10] 《上清詞》 唐?張繼 紫陽宮女捧丹砂,王母令過漢帝家。 春風不肯停仙馭,卻向蓬萊看杏花。 此詩以道教神仙為題材,想象奇麗,意境靈動。前兩句 “紫陽宮女捧丹砂,王母令過漢帝家” 構建神仙場景:紫陽宮的仙女捧著丹砂,西王母命她們前往漢帝的宮殿,畫面莊嚴而神秘。后兩句 “春風不肯停仙馭,卻向蓬萊看杏花” 筆鋒一轉,春風似乎不愿讓仙駕停留,反而載著仙女們飛向蓬萊(海上仙山)賞杏花。全詩打破常規的神仙敘事,以 “春風不肯停” 的活潑意趣,賦予神仙以人間的靈動 —— 她們不戀帝王家的富貴,卻醉心蓬萊的春光,既展現對仙境的向往,又暗含對自然之美的推崇,語言輕盈,構思巧妙。 |
|